地理图像的变化之道及应对策略

2016-08-23 23:38王霞
地理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纬度日照图表

王霞

以图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是地理高考的特色。各种各样图表层出不穷,特别是各种新颖的图表往往会成为学习、阅读与突破的难点,但事实上再新颖的图表仍然是在常规图基础上变化而来,再复杂的图表也是地理知识与原理的体现,因而从理解的角度把握所学知识、原理与规律,重视常规图表的判读训练,并适当加以变式训练,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图解图能力。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及节气的判断是重点,在考查上述内容时,切入点往往以各种图表作为载体。现以本部分知识为例研究图表的构成方式及变化之道,探究应对之策。

一、常规日照图

1.常规侧视图(图1)

图形特征:为一个半球的侧视图,昼、夜分别占图形的一半,图形两边经线的时刻为0时或12时,晨昏线经过图示赤道的中心。

2.常规俯视图(图2)

图形特征:为一个半球的俯视图,最外围的纬线为赤道。

3.常规圆柱投影图(图3)

图形特征:绘制出地球所有的经纬度范围,晨(昏)线画在图形的中间。

二、日照图的变形之道及应对策略

1.基于常规日照图的变形及应对策略

【变形之道】

(1)转。“转”即将常见的日照图旋转一定角度,如图4所示。

(2)减。“减”即只画出常规日照图的1/2、1/4或更少的部分甚至是只用某些特殊的点或线来表达(图5)。

(3)增。

*常规图形的叠加(图6)。

图形特征:侧视图与俯视图的叠加。

*日照图与区域地图的叠加(图7)。

图形特征:在区域地图加绘晨昏线、昼夜半球等内容。

【应对策略】

(1)突破法。上述各种变形图与常规图相比较,尽管形态差异非常大,但其核心图形构成要素及对应时间各要素之间构成的特征并没有变化。如不管整体图形如何,只要看到晨昏线与极圈呈现相切的组合关系,就可判读节气为冬至或夏至,然后进一步根据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确定究竟是冬至还是夏至;同样也不管整体图形如何,只要是晨线(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时刻即为6时(18时),平分昼半球(夜半球)的经线对应的时刻为12时(0时)。所以在上述所有的变形日照图中,只要抓住以上关键特征,有关节气判读、时间计算等有关地球运动部分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例1: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7日8时12分,我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成功发射。20日遥感卫星地面站成功接收“悟空”数据。读图8回答问题。

“悟空”成功发射时,昏线大致是:

A.①线 B.②线 C.③线 D.④线

解析:该题呈现的是区域俯视图与晨昏线图的叠加。针对这种变形图,无论它增加了多少内容,图形多么复杂,判读关键仍然是晨昏线的位置、其与赤道交点对应的时刻以及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等。知道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对应时刻是18点,“悟空”发射时,北京时间(即120°E的地方时)为8时12分,该经线在图中位于酒泉以东,所以②线为昏线,与题意相符。

(2)还原法。有些图表与常规的日照图相比,变形程度非常大,甚至只用一些点线来表示,此时可用“还原法”加以解决,即根据题意,将变形图还原成常见日照图进行解读,这样能有效降低解题难度。

例2:图9是全球某日某时刻的昏线(线上的数据为经度),据此回答问题。

(1) 此时北京时间为 :

A.14:40 B. 9:20 C. 21:20 D. 15:20

(2)若c点为69°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山牧民利用云杉林以下的牧场放牧

B.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C.南极大陆终日斜阳

D.黄淮海平原表层土壤盐分全年最低

解析:上述图形极其简化,只标出了昏线,缺少学生常见的一些构图要素,理解难度大。此时可根据题目所给内容将此昏线标注在学生最熟悉的常规侧视图上(见图10),借助于常规图形的帮助,抽象难解的内容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2.基于地理观察和应用形成的示意图及应对策略

上述日照图不管如何变化,其视角是相同的,即都是在天空中观察地球而绘制的日照示意图。如果转换视角,以地球上的观察者为中心,观察日照现象,则会形成别样的图景:如极昼地区太阳轨迹图、太阳视运动轨迹图、不同节气太阳光照射到室内的角度等(图11)。

以此类图示进行地球运动部分知识的考查时,学生往往感觉比较困难,因为与常规日照图相比,此处首先需要调用所学知识,解释图中现象产生的原因,推断图中现象出现时大致对应的时间、地点、方位等内容。此类图表涉及学以致用的问题,需要将现实的现象与所学知识相衔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推断出三幅图大致的纬度并说出理由。学生尽管兴趣盎然,但准确率并不高。

另外此类图表还有一个考查重点是有关地理应用的内容:如不同纬度地区楼间距大小的选择、热水器的朝向及倾角大小的调节、遮阳板的长短选用等内容(如图12)。解答此类问题时,同样需要学生首先知道上述问题的发生与什么因素有关,然后调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应对策略】

针对以此类图表为切入点的考查方式,学生失分率较高,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学生对身边的地理现象缺乏观察与思考、欠缺理解与应用,所以应对策略也非常清晰。

(1)引导观察。一是获取感性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观察常见日照现象:如日出日落方位角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日影的长短及朝向等,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二是绘制景观图表。在获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可让学生绘制所见现象的示意图:如冬季、夏季当地太阳视运动轨迹图,并标注出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阳高度等内容。学生绘制上述图示时往往比较困难,出错也很多,教师正好可利用这些资源,帮助学生进一步澄清理解上的误区,深化对规律和原理的理解。

(2)学以致用。在观察和绘制示意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答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者见到的的现象上。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习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时,笔者跟学生讲了一个实例。有一年夏天,笔者一位朋友新房装修完成,阳台外装有遮阳棚,把本应该能照进室内的太阳挡住了。朋友准备把这块遮阳板拆掉,因为遮阳板挡住太阳,冬天晒不到阳光。笔者告诉朋友冬天阳光能照进屋内来,劝其不拆。听完该实例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并要求学生画出示意图。然后要求学生进一步推导,为了不影响冬季采光,由学校所在地向南、向北,遮阳板的长度该如何变化?对于这样活生生的事例,学生探索兴趣很高。

3.基于反映规律原理的统计图表及应对策略

统计图表与日照图不属于同一种图表类型,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不属于日照图的变形,但有关地球运动部分的统计图表其考查内容与日照图是一致的,其实只是转化了一种图形形式。

地球运动部分核心知识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导致的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其常见的图形主要有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随时间变化的折线图,昼夜长短随纬度、随时间变化的折线图,不同纬度太阳高度变化图等(图13、14)。

【应对策略】

(1)见文绘图。通过图表转换,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提升学生绘图、读图、析图等能力。如在讲述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时,可让学生分别绘制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折线图,很多学生无从下手,即使有些学生能大致表达出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趋势,但细节方面错误率仍然很高,如夏至日时,南极圈上发生了极夜现象,正午太阳高度角为0°,而北极点上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3°26′,也正好等于直射点纬度数。

(2)见图说文。当然除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图表外,进行图表阅读与文字解读也必不可少,在阅读图表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图表所反映出来的规律原理用语言表达出来。

(3)典例导引。利用经典统计图表可强化学生对此类图表的解答能力。通过加强典型题目的训练,培养学生阅读此类图表的一般方法与技巧,进而能举一反三;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图表中所隐含的地理知识、原理、规律,并能清楚地表达和应用。

例3:图15中各线示意不同纬度①~⑤地的白昼长度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若图中①地位于北半球,则a点时刻应为: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2)五地中:

A.③地纬度高于②地纬度

B.④地位于赤道附近

C.①地、⑤地昼夜长短变幅最大

D.②地位于极圈内

解析:通过读图,可推断需运用以下规律和原理:a.全年昼夜平分的地点为赤道,所以③为赤道。b.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所以五地中①⑤两地纬度较高。c.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时,为春分或秋分;北半球昼增长,为春分。

猜你喜欢
纬度日照图表
打雪仗
推理:夏日照,影子长
特别的宇宙生日照
纬度
无菌级微型双管板换热器的设计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的推导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