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东台 2015“感知中国”活动回顾

2016-08-23 13:55庄薏洁
神州学人 2016年8期
关键词:东台

庄薏洁

淮盐文化的摇篮——东台。2015年秋末冬至,在上海的来华留学生一场盛大的“感知中国”活动,让我有幸遇见了养在深闺少人识的它。

从西汉起始的“西溪”,经历几番改名换姓——“东亭”“海春”,到后来的东台终究获得“黄海明珠”之美名。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淮盐资源一直是西方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盐业工艺石破天惊的技术革命,盐业税收为国家制造的丰厚财源,从古到今一直牵引着民生与国家建设发展的命脉。如此想来,社会工业发展的兴衰,还有敌国侵略的仇恨,曾经狠狠碾过它,如今留下的是痊愈后不明显的疤痕。其实,安静的东台早已逐步地装备着自己,向区域经济发展先锋形象一路挺进。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千百年以来依旧传承着并且根深蒂固地落实在此处。

在我眼里,背负着“海韵盐魂”沧桑的东台,经历了历史的天灾人祸和劫难以后,有种自艰苦卓绝超脱出来的美,不事声张却楚楚动人。

千年古镇的悬书,杨家大楼的陈设,还有宗亲会馆、绸缎、药堂等陈列,串起东台先民海盐文化的拓荒史的记忆链接。那完整的社会与行政制度依然有失落的辉煌,当中隐藏的是曾经丰盛的生机。

犹如电影画面剪辑,从古代穿越现代,一转身我们的脚步已经踩在一个闪烁着东台未来图景的地板。那一大幅光芒四射的城市迷你构图,威风凛凛地向外来者展示一个现代化港城的梦想,当然这个梦想是即将的未来,而这个未来也绝对不是梦。

让我和同行留学生惊叹不已的莫过于馆内陈列的发绣艺术,后来才知道在古老而绚丽的中国刺绣史上,那是有着神奇而独特地位的技艺。坐在示范台上的女士,在热闹的围观中,依然安静地一针一发,复活着这个于清代末年已近乎湮灭的绝技。回想起这个画面的当儿,我如同看到唐代佛教鼎盛时期,一个虔诚的女信徒如何用受之父母的发丝,在优秀品质的劳作之下,贡献给自己的信仰。宗教信仰对社会阶层的深度渗透,毕竟是东台的历史机遇。透过宗教的感召,这项艺术在以往丝绸原料匮乏时期横空出世,第一幅发绣品《秋风纨扇图》诞生后,衰落的技艺终于在此地复苏。

墙上一幅幅《红楼梦》发绣图,在黑、白、灰、黄和棕发色有致的缠绕中,展示着东台劳动者卓越的才能与艺术创造天赋。曹雪芹不朽的经典居然在如此鬼斧神工的手艺之下默默再世!故事与画绣结合后,不腐、不蛀、不褪色,一如红楼梦奇书的命运。

小小的东台原来也是另一个书画之乡,与其说来欣赏书画,不如说更多外国同学希望自己的笔迹成为被鉴赏的对象。置放砚台处的小角落,挤满竞相落笔的人群。来自五湖四海的一笔一划,一撇一捺,汇成世界与中国文化交融的美好景观。

这又是一个注定最有中国风格表现的声音——二胡,为这个小城铸造另一番惊世骇俗的精彩。肩负着全国唯一荣膺“中国少儿二胡艺术之乡”使命的东台,在享誉五洲的艺术成果中走出自己的高雅姿态。我们移步到少儿二胡班,一个个娃娃手执二胡,在仅有几年的生命体验中拉开琴弓,操弄着他们素有悲情音色之描述的国乐。琴弦上稚嫩的声音响出东台的骄傲,响出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尊严。

车子缓缓驶进农家村不宽敞的柏油路,错落有致而且建设颇为现代化的农宅,显示它已经逐步挣脱贫困的命运。我们就此来到甘港村,一个经过雕琢后却依然难掩其淳朴本色的史馆景区,它如今是市政府刻意打造的“生态家园、乡村旅游、特色市场”。它开全国之先河,全面展示中国农村发展历程,像一个农家出生、勤勤恳恳的平凡人,眉眼间却蕴藏着蓄势待发的气魄。

戏坊当日以反差极大的民间表演和现代热舞迎接来宾,我们被邀请上台与表演者共舞,炫酷的动作、奔放的情绪、亢奋的笑声刹那间淹没了甘港村的矜持。这一场喧闹与轻狂,掀起来势汹汹的异国情调,颇为叫人难忘。其实那一刻,我们才是村民眼中“奇异”的风景线。

百坊园里的豆腐坊、酒坊、布鞋坊、民族服装制作坊、竹编、箍桶等手工工艺,在现代化侵蚀传统技艺的过程中重新唤起人们的记忆。大家在嬉闹中轮流用力推磨着豆腐磨盘,久远失传的故事在两层石盘间转动着。中国人勤奋的精神、惊人的手艺、卓越的智慧,从一开始就为科学制作提供了最原始的基础。

大家在酒坊里不断斟酒小酌也是值得一提的一幕。浓烈的白酒叫人一小饮就有醉意,同学们想多尝几口又禁不起晕眩的醉意,遂推着玩闹起来。想起周作人的一篇散文《饮酒》,文中提到虽然有人说喝酒的趣味在醉后的陶然境界,但是作者从来不理解这个境界。我想,白酒对于中华民族而言,燃起的暖意足以暂且抵御贫寒的苦难,那也可以是忘却现实忧患的珍宝之一吧!

每一个传说中具有悲剧色彩的故事似乎注定后来成为一片土地的牌坊。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故事在西溪流传,还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对耸立在蓝天白云下的“天仙配”,成为东台西溪最美的象征。

穿过一条好长的园林走道,一路看着精致的各种小佛像,其实陈列的就是佛教文化在此走过的足迹,染红的枫叶和即将凋零的桃花,静静地开谢着佛教在此地的变迁。七层八角的海春轩塔突然让我想起余秋雨笔下的莫高窟里僧人圆寂的塔。网上对它的简介写道:“海春轩塔像位远古的老人,始终屹立在沃野之中,他见证着南黄海的东迁。沧海桑田的变化,岁月的流逝让这位‘老人满身伤病,风雨中的海春轩塔屹然挺立,传承着东台的文明。”是的,厚重的宗教信仰的观念渐渐烟尘滚滚而去了,只要能守住东台的文明,便是守住一切了。

当天我们一群人围在塔周围拍照观望,也有好多同学进出叩拜。记得当时没有阳光,秋风萧瑟,海春轩塔在一群留学生的喧闹中,依旧凄清。

在东台用的每一餐,都让我们感到其实在享受着美好的人间烟火。关于东台美食,没有太标榜性的噱头,没有太多独一无二的菜肴名字。鱼汤面、下灶蚕豆、红烧肉……这些也许不是美食排行榜上亮眼的名字,却道道透出独到的自然风味,想必还有人情熬出来的真心味!我们的舌尖犹如游子的味蕾,一旦接触到那些味道,感受与感动胜过一切山珍海味。

对许多外国人来说,中国很多地方的古镇已经在仿古的过程中趋于同化,大家已经分不清楚每个古镇的特色了,而尚在重建中的安丰古镇,希望是值得期待的。来到“淮南中十场”之一的安丰,在两旁人家与店铺的石道上,我们鱼贯前进,古镇两字排开的居民,像是没有经过训练但却有秩序的迎宾队伍,带着好奇又羞涩的笑容看着我们。

我不禁想象着千百年以前,盐业兴旺,商贾云集,一场盐商文化形成丰富的历史内涵。接着,戏台那边突然锣鼓铿锵,腰鼓漫舞,笛声悠扬,民韵悦耳。年少的人离开了,留下中年妇女和一群老人,撑起古镇的文娱表演事业。各种民俗表演陆续登场。当时,细雨在纷飞,周围没有可以避雨的观看位置,然而那为民间表演艺术挥洒着的灵魂,却定格在我们对丰安街的印象里。

行程一转,我们从古代行向现代,行向未来。傍晚时分,我们参观了于1997年成立的移动通信系统研发与制造的高科技企业——捷士通公司,大家亲眼见识了这个成为中国经济命脉之一的企业的部分操作情况。网络、移动通信、无线系统等等名词,组构成东台走在科技前端的形象,让它具备了与繁荣接轨的优厚条件。捷士通在此落地为另一个大本营,无容置疑地改变了东台原有的气质。如何由一个淳朴的农家女孩儿蜕变成一个既保持传统气息又有时尚魅力的女人,那是正发生在东台身上的故事。

我们被安排入住东台宾馆,放眼周围没有一丝声色犬马的气息。服务人员亲切的态度,至今提起还是一个值得回味的部分。远离了上海的喧嚣,也就有了更多人与人用心互动的空间。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三仓现代农业产业园”,顶着“政府全力打造江苏一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及“盐城市现代农业十大园区”的光环,各类蔬菜瓜果有如另一种生活异象,在重新包装中以现代化形象脱颖而出,逐渐洗脱过去只有仰赖土地的贫瘠命运。

一座座高标准瓜果蔬菜大棚次第相连,展示中国人如何将智慧注入对土地的滴灌和耕耘上,这是重新垦殖、重新营建、重新召来的高度现代化繁荣。我真想把这种体验告诉我们国家的政府,快快地铸剑戟为犁锄,把更多的精神和智慧放在那一片虽小却天生肥沃的土壤上。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名园,一座四季野性无穷、让人心旷神怡的黄海森林公园,足以叫许多到此一游者念念不忘。黄绿交错蔚为大观的林园,远胜许多百花争艳的名园。

我们的最后一站是东台实施大面积滩涂围垦开发的条子泥观海潮区。退潮的景象依然掩不住原有的澎湃气势,大家在壮观的沙滩中留下东台最后的踪迹。潮起潮落,引领着东台一天天的改变。

“我去过东台。”一句听起来或许不怎么能引起共鸣或兴趣的叙述,却是我复旦生涯中一个重要的发现。一个有非凡意义的体验,一个留在心中的下一次期待。

猜你喜欢
东台
东台西溪:非遗活化 多维度焕新业态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东台鱼汤面
“喜迎二十大 ‘侨’见故乡行”活动走进东台
董郎孝道古今传 有爱东台何羡仙
东台黄海国家森林公园:以绿之名,拓荒出“养心”景致
东台发绣:奇丽的生命艺术符号
试说东台方言“惹”“惹来”
青种枇杷在江苏东台的引种表现
《天仙配》与董永故里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