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钦++魏华
2016年4月5日,在缅甸首都内比都,昂山素季以外交部长的身份,迎接了应邀来访的中国外长王毅。看到这一幕,不禁让人心生感慨——从软禁到释放,从在野到主政,这位纤瘦美丽的女性,年华已逝,却仍然名动世界。她把一生献给了自己的祖国,人们期待她给缅甸带来新的改变。
年逾七十依然最美,身兼三职掌控大局
2015年11月9日晚,一群身穿红色T恤衫的民众聚集在仰光的瑞达光西路,情绪激动。他们是缅甸全国民主联盟(以下简称民盟)的支持者,希望在此见到民盟领袖昂山素季,听她亲自宣布:“我们赢了!”就在前一天,缅甸举行了全国大选,各党派角逐议会席位。尽管计票结果尚未公布,但所有人都知道,民盟胜局已定。
或许是为了防止支持者过于兴奋,昂山素季没有出现。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支持者的热情:随着大屏幕上计票结果一遍遍刷新,前来助阵的缅甸当红明星一次次宣布民盟赢得的选区,支持者一阵阵地高喊“必胜”。这是他们压抑多年后的释放,也是对昂山素季和崭新缅甸的热盼。
11天后,缅甸选举委员会公布了最终选举结果:在1150个联邦议会和省邦议会的议席中,民盟获得886个席位,取得压倒性的优势。昂山素季随即明确表示,民盟胜选后她将以党领袖的身份,在“总统之上”行使权力。
这番看似有些“过分”的表态,和昂山素季经历的诸多波折密不可分。自从缅甸将举行全国大选的消息传出后,民盟就强烈要求在大选前修宪,以便为昂山素季当选总统扫清障碍。根据缅甸军政府在2008年颁布的宪法,缅甸联邦总统本人、父母、配偶、子女均不得有外国血统或国籍。昂山素季已故的丈夫是英国人,两个儿子也是英国籍,这个条款被看作是军政府为昂山素季量身订做的。
于是,修宪成了民盟在大选前的首要目标。然而宪法规定,军方可以不经过民众投票自动获得25%的席位,若想修宪则需要取得75%以上议会代表的同意。这不仅为军人把持政局提供了保障,还意味着只要军方反对,任何修宪的提案都是天方夜谭。民盟曾征集了500多万民众的签名,试图将修宪门槛降低到“70%的议会代表同意”,不过,时任议长吴瑞曼表示,缅甸也许会在2015年讨论修宪,但不可能在新议会大选前修宪。
2015年初,时任缅甸总统吴登盛表示自己接受修宪,但希望要有远见地“柔性修宪”,避免导致新的政治危机。然而吴登盛的想法也落空了。尽管议会就修宪问题进行了3天的激烈辩论,但占25%议席、非选举产生的军方议员强烈反对修宪,议会最终未能通过修宪草案。这意味着,昂山素季寻求参选总统的努力提前被判了“死刑”。
面对这样的结果,昂山素季说:“我对此并不感到意外,只要军方议员反对,缅甸永远无法修宪。但我不会把无缘总统选举视为失败,大家不必气馁,要坚持推动国家变革。”不久,缅甸选举委员会正式宣布于2015年11月8日举行全国大选,产生各级议会议员,2016年初新一届议会将选举总统并组成新政府。
时间来到2016年。按法律规定,联邦议会的人民院、民族院和未经选举产生的军方议员有权分别推举一名总统候选人。显然,凭借席位优势,民盟推举的候选人必然力压其他人选。所以,舆论普遍认为军方不会再“不识时务”了。2月,面对媒体有关民盟总统候选人的提问,昂山素季也给出了有想象空间的回答:“现在谈论这件事还早了点,到时候大家自然就知道了。”还有民盟权威人士透露,他们正在与军方协商,努力使昂山素季摆脱宪法羁绊,成为总统。随后,昂山素季与军方频繁接触、改善关系,人们乐观地认为双方有可能达成某种妥协。然而军方对此态度不一,其主办的报纸发表署名文章,认为宪法条款不能随意修改。民盟内部也出现了争议,有人不愿看到昂山素季和军方做交易,一位中层干部明确地说:“我们不信任军方,他们从来不信守承诺。”
最终,由于多方掣肘,昂山素季放弃了成为总统的努力。今年3月10日,民盟推举昂山素季的好友吴廷觉作为总统候选人。果不其然,吴廷觉以近55%的得票率击败其他人选,顺利当选总统。3月30日,新政府宣誓就职时,吴廷觉说:“议会与新政府都是按照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的政策来组建的。”当天公布的各部长名单也印证了吴廷觉所言非虚:昂山素季任外交部、总统府部、教育部、电力和能源部4个部的部长。几天后,教育部、电力和能源部推出了新的部长人选,她本人只保留了外交部和总统府部的部长职位。有分析认为,昂山素季这样做是为了专注于制定宏观政策,更好地把持国家发展方向,随后她还出任了国家顾问。“昂山素季在新政府中的地位”这个持续了一年多的话题,至此总算尘埃落定。
“缅甸人心中最耀眼的存在”
在仰光,如果想去昂山素季的家,可以不知道地址,不会说缅语,只要对出租车司机模仿出“昂山素季”的发音,对方就会不停地点头,把你带到茵雅湖畔的那栋旧别墅外。
在今天的缅甸,把昂山素季形容为“女神”恐怕不会引起太大的争议。缅甸人通常尊称她为“素夫人”;有的支持者更叫她“阿梅素”,意思是素妈妈。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缅甸研究所所长黄爱莲向记者讲述了在缅甸的一段见闻:她曾借宿在一户缅甸百姓家,像很多缅甸人一样,主人性情温和、与世无争,但家里的走廊墙壁上满满当当地挂着昂山素季的照片。这就是昂山素季,缅甸人心中最耀眼的存在。
“昂山素季热”从她2010年11月13日结束软禁、重获自由之时就开始了。那天傍晚,缅甸警察总监来到昂山素季家中,当面宣读了释放令,并对她说:“看到您健康很高兴,不论有何需要,我们都会随时提供帮助。”随后,昂山素季身着传统服饰,来到守候在家门外的民众和记者面前,一句“好久没见面了”,瞬间点燃了人群。第二天,她举行了获释后的首次记者招待会。场地不小,但由于来者太多,会场异常拥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昂山素季走访了缅甸各地,每到一处,迎接她的必然是欢呼、鲜花和民盟的红色旗帜。
昂山素季总是头戴鲜花,身着缅装,修长而柔弱。即便你从未见过她,也不会在集会中认错她。她身上所具备的传统的美,连对手都忍不住赞美。2016年1月,在上一届议会的最后一次会议上,军人出身的民族院议长吴钦昂敏称赞昂山素季,说她是在场的人里最美丽的——这样的说法用在一位70岁的女性身上,毫无违和感。
获释后的5年间,昂山素季在世界各地游走奔波,先后到访过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2012年,她以非官员身份访问美国,却受到超规格待遇。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和她闭门会谈,国务卿希拉里陪同她前往国会山接受“国会金质奖章”。相比之下,几乎同时访美的缅甸总统吴登盛受到的接待,反而显得有些冷清。
不过,与外界的赞美和尊敬相伴而生的,还有对她的质疑。去年罗兴亚难民事件中,数千名孟加拉国和缅甸罗兴亚难民在海上漂流,处境艰难。缅甸是一个佛教国家,昂山素季对信奉伊斯兰教的罗兴亚难民的处境保持了沉默。有西方媒体认为,一向以仁爱示人的昂山素季为了政治前途失声,是不可饶恕的。也有人批评她不肯在宗教等问题上坚决地反对军政府,背叛了当初的民主理想。
人们的憧憬,就是她的重担
赞美也好,质疑也罢,都改变不了昂山素季已是缅甸实际领导人的事实。随着昂山素季和民盟时代开启,如何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摆在她面前的首要任务。她未来的担子着实不轻。
十几年前,曾有一篇英国报道这样描述缅甸——最富有的穷国。说富有,是因为缅甸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石油、天然气蕴藏量巨大,盛产宝石、翡翠,农林水产资源丰富。缅甸人曾自豪地说:“这是佛祖的恩赐。”说贫穷,是因为英国长期的殖民统治和独立后的政局动荡,使得缅甸经济基础薄弱。这正如记者对缅甸的印象:“很有活力,但总体发展还落后不少。”
客观地说,缅甸近年来经济增速不慢。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16到2017年,缅甸经济增速将达到8.4%,居世界前列。但对普通民众而言,居高不下的通胀水平严重影响着生活质量。缅甸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大约1200美元,排名世界第150位左右,在东南亚国家中仅高于柬埔寨。
基础设施落后,是缅甸的另一个短板。停电是缅甸生活中的一项“常规课”。因为突然断电频率太高,有条件的家庭都配备了柴油备用发动机,没条件的也得设法配备小型蓄电池。城市道路和排水系统同样令人头疼。在仰光居民区道路两旁,经常可以看到裸露在外的排水沟,有些路段的地面由于污水溢出,一年到头都是湿的。初到缅甸的人,会受到当地人善意的提醒:“雨季时路面积水经常没过小腿,晚上千万别一个人乱走,否则一不留神就会掉进排水沟里。”
住房对缅甸百姓而言,也是一个大问题。即使在经济最发达的仰光,普通百姓的住房条件也相当的差,多数人都租房居住。记者到过不少公务员和条件较好的家庭做客,他们所居住的市区公寓狭窄而破旧,多是三四十平方米的一居室或者稍大的两居室,而且房租很贵。在仰光的中等偏上繁华地区,稍微像样的公寓,100平方米的住房每月房租超过2000美元,也就是至少得1.3万元人民币,几乎达到发达国家的价格水平。
虽然日常生活里烦心事不少,但大多数缅甸人虔诚地信仰佛教,性格乐观。他们平日里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别急,放松些,放松些。”缅甸人也将这种性格带到了国外。记者接触过不少缅甸在华的留学生,他们淡泊、乐天的性格令人印象深刻。曾有一个缅甸留学生,因为提交的学籍材料不齐,很可能错过规定的最后期限,当中国老师、同学为他急成一团时,他却不紧不慢地说:“着急也没有用,明天再去好了。”或许这便是佛教信仰给缅甸人在性格上带来的影响。民盟赢得大选后,昂山素季曾到佛寺拜见高僧,行了非常尊重的礼。而前总统吴登盛卸任后,更是前往一所佛寺暂时剃度出家,远离纷扰,参禅修佛。
正是以这种温和淡然的性格,缅甸人迎来了昂山素季和民盟的时代。在他们的记忆中,20世纪60年代之前,缅甸曾是东南亚最发达的国家,如今政局平稳下来,他们相信国家的未来一定很乐观。就在记者写稿的同时,附近一座高架桥即将完工。一位缅甸朋友骄傲地说:“今天缅甸给发达国家打工,50年后,世界会为缅甸打工。”言辞之间,充满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而这样的憧憬,正是昂山素季将要扛起的历史重担。
缅甸的女儿
她流着“国父”的血液,
历经磨难完成“同胞赋予的责任”
2014年11月14日,缅甸仰光,万人空巷。市民们拥上街头,欢迎历史上首位访问缅甸的美国总统奥巴马。通过卫星直播,全世界目睹了奥巴马在一栋白色小楼前拥吻年近七旬的昂山素季。她头戴鲜花,肩披银色纱巾,面带微笑;奥巴马半俯腰身,双目紧闭,仿佛母子久别重逢。缅甸百姓从未想到,世界第一大国的总统在这位年迈纤弱的女同胞面前,竟然像个孩子一般。
时光倒流到1989年。同样是在这栋白色小楼,昂山素季被军政府软禁。在她的传记影片《The Lady》中,法国导演吕克·贝松对这一场景进行了艺术再现——面对冲进家门的军警,同伴掏出手枪准备自卫,杨紫琼饰演的昂山素季要他们把枪放下,并说:“任何时刻我们都不能还以暴力。”在吕克·贝松眼里,“她是超越圣女贞德的女英雄。她手无寸铁,用善意和智慧来战斗,就像圣雄甘地一样。”在历史上,你能找出几个这样的女人?
“国父”之女
仰光,1947年。
“爸爸,给我讲个故事吧。”“嗯,那就讲个缅甸的故事吧。古时候,这里被称作‘黄金之国,你喜欢这个故事吗?”“喜欢。”故事讲到一半,接他的士兵和汽车来了,他摘下一朵花别在小姑娘的头发上:“素,爸爸得走了,妈妈在这里。”小小的素坐在躺椅里,向父亲挥手告别。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告别。
电影里的这幕开场,其实是诗意的想象。
1947年7月19日,昂山素季才刚满两岁,可以说在她的记忆里,并没有父亲最后一面鲜活的形象——那一天,昂山将军和几位临时内阁成员举行会议时,被政敌派来的杀手刺杀身亡,年仅32岁。
即使父亲在世的时候,也顾不上昂山素季。她出生于1945年6月19日,正是缅甸独立运动的关键时期,昂山将军整天忙于政事,无暇顾及家庭。小昂山素季由母亲和两个哥哥照顾。而小她一岁的妹妹,出生几天后就不幸夭折。
有名无姓,是缅甸自古以来的传统。昂山素季的名字,承载着家族的寄望。她的曾祖父在19世纪时参加过抵抗英国的斗争,祖父也在缅甸民族运动中颇有名气。父亲昂山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领导全国性反英运动,二战结束后率团赴英国,与时任英国首相艾德礼谈判,签订了《昂山—艾德礼协定》。根据协定,缅甸成立了以昂山为首的临时政府,他本人也被缅甸人尊称为昂山将军,甚至被视为“国父”。为了体现对这颗掌上明珠的珍爱,昂山夫妇将各自的名字和祖辈的名字糅在一起为她取名:昂山来自父名,素来自祖母之名,季则是母亲的名字。
然而,昂山将军的突然离世,导致其家族迅速衰落。1948年,缅甸正式获得独立,成立了以吴努为首的议会制政府。但是,国内局势仍然复杂,昂山夫人和儿女们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生怕哪天仇敌破门而入。不幸又一次降临到他们身上:昂山素季的二哥不到10岁时,在一次意外中溺水身亡。昂山素季后来回忆说,二哥的离去带给自己很大的触动,让她早早地感受到了人生无常。
昂山素季的童年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虽然缅甸是佛教国度,昂山素季却从小就被送入基督教会开办的学校,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熟练掌握了英语,更重要的是,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她的一生。基督教会的一个特点是每周都有聚会,以增强会众的凝聚力。昂山素季回忆说,每周聚会使得基督徒参与的活动颇有效率,与自己日后关心的政治运动有天然的联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昂山素季在课堂上和书本里了解到父亲生前的一切,父亲在自己脑海中朦胧的形象日渐清晰,她深深认同父亲为缅甸独立所做的斗争。多年后,昂山素季的英国籍丈夫迈克·阿里斯如此评价心爱的妻子:“自幼年起,素就有要为人民做些什么的忧患意识。她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是那位领导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独立的民族英雄——昂山的女儿。”
行走世界
牛津,1988年。
“亲爱的,书写得怎么样了?”“很慢。”“书名起好了吗?”“嗯,《我的父亲》,昂山素季著。”她骄傲地向丈夫展示写好了书名的手稿,身为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的丈夫称赞她道:“很有原创性。”
电影中这一幕,是昂山素季游历世界的盛年时光中,一抹温馨、宁静的剪影。
1960年,昂山素季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鉴于昂山将军生前与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私交很好,为了和印度发展关系,缅甸政府任命昂山素季的母亲为驻印度大使,15岁的昂山素季跟随母亲来到印度。她选择了新德里的一所基督教会女子学院继续学业,之后转入德里大学新成立的女子学院攻读政治学。在那里,她不仅接触到已故印度政治领袖圣雄甘地的非暴力思想,还结识了日后成为印度总理但遇刺身亡的拉吉夫·甘地。从那时起,她已经信奉可以通过非暴力手段达到争取民主的目标。
两年后,缅甸国内局势突变。军人吴奈温发动政变,推翻了议会制政府,缅甸进入军人独裁统治时期。随后,军政府开始对社会反抗力量进行残酷镇压。
昂山素季一家不仅没有卷入国内的政治漩涡,还受到尼赫鲁的特别关照,被安排住在新德里的印度国大党总部。她清楚地记得,自己是16岁那年在德里火车站初见尼赫鲁的。半个多世纪后的2012年,她应邀重返新德里,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在演讲中,昂山素季说:“父亲去世后,尼赫鲁像慈祥的长辈一样照顾我们……1989年尼赫鲁百年诞辰之际,我第一次在家中遭到软禁。正是尼赫鲁写的《发现印度》一书帮我走过了软禁中的艰难岁月。我在书中看到了一个平凡的尼赫鲁,他为了国家无法照顾妻子卡姆拉。因此,当我被释放出门时,我向世人聊起了卡姆拉的奉献精神。”
1964年,昂山素季离开印度,像很多印度上流社会的子弟一样,前往英国求学。她选择了牛津大学“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专业。这是牛津大学非常有特色的跨学科专业,继承了英国古典通识教育的传统,培养出不少政治精英。
在牛津大学期间,昂山素季利用课余时间搜索资料,准备撰写父亲的传记。在写作过程中,她被父亲对国家的深厚情感所感染。此外,牛津大学的国际化氛围对昂山素季的影响也很大,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口中,她了解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昂山素季日后回忆说,自己在牛津大学最重要的收获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对人类文明中美好内容的尊敬。她觉得,人们可以通过努力,将不美好变成美好。这影响了昂山素季对日后长期软禁她的缅甸军政府的看法,对其转变始终抱有希望。
毕业后,昂山素季留校任职。由于吴奈温统治时期,军政府排斥亲西方的势力,她无法回国。1969年,一心想多看看这个世界的昂山素季来到美国纽约,住在一个缅甸籍的联合国官员家中。后来,她努力申请到在联合国总部的工作机会,还成了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缅甸人吴丹家中的常客。在联合国总部,她感受到了世界的脉搏。随后几年,她到过不丹外交部任职,还游历了日本等国。
昂山素季接受的西方教育和国际化生活经历使她具备了与父亲不尽相同的政治理念和更为鲜明的个人形象——不主张以暴制暴,而是以强大的内心、坚忍不拔的毅力去战胜困难。
回国探母
仰光,1988年。
“迈克,也许现在说有点晚了,但我从来没有做过公开演讲。”“眼下正是时候,我们会在一旁看着你的。”丈夫亲吻昂山素季的手,鼓励她走上演讲台,并和两个儿子在台下倾听。
这一幕根据昂山素季丈夫的自述改编而成。昂山素季在不丹外交部工作时,和不丹皇室家庭教师、英国人迈克·阿里斯一见钟情。阿里斯在一座雪山下向昂山素季求婚。1972年,俩人结为夫妻。谈婚论嫁时,她写信给阿里斯说:“我只要求一件事:万一我的同胞需要我,你要协助我完成他们所赋予我的责任。”
婚后,昂山素季生了两个儿子,和家人在牛津度过了15年平静的生活。但她从未离开政治。她曾成立机构,帮助缅甸青年到海外留学,也时常接触流亡海外的缅甸异见者。阿里斯明白,妻子体内流淌着独立运动领袖昂山将军的血液,绝非普通女子。他理解并深爱着妻子,做出了“我永远不会站在你和你的祖国之间”的爱情承诺,却不曾料到后来发生的一切让他们猝不及防。
1988年3月,昂山素季身在缅甸的母亲病危。消息传来,她匆匆告别丈夫和儿子,只身回国探望病榻上的母亲。此时,正逢缅甸爆发全国性民主运动。她目睹了民众走上街头要求结束军政府统治的激情,也看到了民众被军警镇压的惨状。由于她的大哥无心政治,因此很多受害者、退役军官和激进分子得知她回国,就要求“国父的女儿”出面领导民主运动。
民众的鲜血和举国弥漫的恐怖气氛让昂山素季无法再回避,于是她接过了父亲的政治遗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那年8月26日,在仰光瑞德贡大金塔广场上,她对近百万群众进行了第一次公开演讲:“是的,我是曾经居住在国外;是的,我是嫁给了一个外国人。但这从未改变我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作为父亲的女儿,我不能对这里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缅甸正在发生危机,我们要争取缅甸的第二次独立。”几十年前,昂山将军在同一个广场上宣布自己将为缅甸独立而战;如今他的女儿站在这里,发誓要为国家民主履行自己的职责。
从那天起,这个“缅甸的女人”成了政治明星,也成了最令军政府头疼的“麻烦制造者”。她的住处,那栋白色小楼,很快成了全国政治活动的中心,而吴奈温政府则扬言要刺杀她。
生离死别
仰光,1999年,军政府得知阿里斯正处于弥留之际。
“夫人,我已经给您订了一张回英国的机票,明天这个时候您就可以和您丈夫团聚了。”“那么,你们就不会再让我回来了。”“由您选择,是要您的丈夫和孩子,还是要您的国家。”“这是什么选择!”昂山素季悲愤道。
电影里极富艺术张力的军政府对她做最后通牒的一幕,现实中也是她一生最具悲剧色彩的时刻。
1988年,在举国压力下,吴奈温辞去了其所在的纲领党主席职务,转到幕后操控政局。以盛伦为首的新政府上台后,继续镇压民主运动,缅甸局势一片混乱。不久,盛伦因造成上千人死亡事件而被迫下台,纲领党只好改换貌貌出任新主席。但军政府颓势已难挽回,民众抗议活动规模越来越大。9月18日,总参谋长苏貌上将发动政变,接管了政权,缅甸由此进入长达20多年的所谓“新军人政权”时期。不过,苏貌政府宣布放弃纲领党一党专政,承诺举行多党选举制。
昂山素季抓住时机,和被吴奈温排挤的前陆军总参谋长昂季、国防部长丁吴组建了民盟,她出任总书记。很快,非凡的口才、昂山将军女儿的身份,吸引了大批的支持者,民盟成了缅甸最大的反对党。此后,昂山素季在全国进行巡回演讲,宣传民主,矛头直指军政府。1989年7月20日,军政府以煽动骚乱的罪名,将她软禁在仰光家中。然而,昂山素季的影响力并未因此受损。1990年5月,缅甸举行全国大选,结果大出军政府预料,民盟赢得了495个议席中的392个席位。照理,昂山素季应该成为缅甸总理。但军政府对大选结果不予承认,宣布民盟为非法组织,继续软禁昂山素季。1991年,软禁中的昂山素季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1995年7月,在被军政府软禁6年后,昂山素季获释。这年圣诞节,丈夫阿里斯再次来到缅甸与她相会,此后军政府禁止阿里斯到缅甸。4年后,阿里斯得知自己已是癌症晚期,生前最后的愿望就是再见妻子一面。他拖着病体申请了30多次签证,甚至连教皇、美国总统克林顿都为他写信请愿,却均遭军政府拒绝。后来,昂山素季利用前往英国驻缅甸使馆的机会,给丈夫打电话。电话那头,阿里斯坚持要妻子继续留在缅甸。意识到此生无望再见丈夫,昂山素季穿上最爱的裙子,头戴鲜花,为丈夫录制了一段诀别录像。她在录像中告诉丈夫,俩人的爱情一直都是自己的精神支柱。这段录像后来被偷运出境,可惜送到英国时,阿里斯已经去世,年仅53岁。他至死也没能再看一眼妻子。噩耗传来,昂山素季卧倒在地,悲痛不已。她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家庭的分离,是我争取自由缅甸必须付出的代价之一。”
2000年9月,由于昂山素季不顾军方禁令,准备离开仰光进行政治活动,再次遭到软禁。两年后,昂山素季获释。这一次她改变策略,从坚持“一步到位实现民主”的立场,转变为通过和军政府谈判实现“渐进式”民主。但是,由于双方在制宪原则、军队政治地位等问题上分歧严重,谈判无果而终。2003年5月,昂山素季和军政府各自的支持者发生流血冲突,军政府遂以“保护安全”为由,第三次软禁了她。按最初的规定,昂山素季本应在2007年被释放,但军政府对此置之不理,还在2009年延长软禁期。这使得昂山素季错过了参加2010年多党大选的机会,民盟也因为抵制大选、拒绝注册而丧失了合法地位。此后,美国在对缅政策上有所松动,作为回应,军政府同意不再增加昂山素季的软禁时限。2010年11月13日,缅甸首次多党制全国大选结束后,军政府释放了昂山素季。她走出寓所的那一刻,早已守候在门口的民众齐声欢呼,迎接这位“缅甸的女儿”。
2011年,军人出身的缅甸总统吴登盛就职时表示,将在宪法基础上发扬民主,把缅甸建设成一个“现代、发达和民主的国家”。随后,他修改法律,使得民盟重新获得合法地位。自此,昂山素季和吴登盛成了相互竞争但并不排斥的对手,并肩走在缅甸的政治舞台上。最终,民盟在大选中获胜,吴登盛表示接受大选结果,准备移交权力,还祝贺了昂山素季。
自1989年被软禁到走上政治前台的20多年里,昂山素季几经磨难,但她的意志并未消沉,反而把生活过得丰富多彩:每天早晨四点半起床,阅读文学作品,学习法语和日语,听摇滚乐,弹钢琴,阅读佛经和修禅,还通过收听广播了解缅甸政局和世界局势。她在常年软禁中锤炼出坚毅的政治性格,见过她多次的英国记者称她“心如钢铁”,法国作曲家艾瑞克·塞拉在《The Lady》中为她创作的一首乐曲就名为《钢铁兰花》。
链接:
昂山:勉为其难的国父
身处险境,又死里逃生,是昂山传奇一生的概括,但就像大多数投身于缅甸独立运动的活动家一样,在做出这个选择之前,他本有可能过着另外一种没那么多风险和波澜的生活,平静地终老天年。
昂山在1915年1月13日出生于缅甸中部马圭县的一个叫那卯的小村,是家中的幺儿,他有5个哥哥和3个姐姐。他的父亲吴法是一名律师,在村中拥有土地,也放债食利,生活富庶而稳定。对一个生活在乡村的缅甸人来说,他的村落完全可以成为他的整个世界,而国家则是遥远的所在。
从沉默到激进的“我缅人”
这个国家在那时究竟是否真实存在,尚需费尽思量。就在昂山出生前30年,缅甸作为一个国家在世界地图上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印度的一个狭长的省。
昂山的舅父吴敏耀曾在1884年英军攻进马圭县时组织了一场实力悬殊的抵抗,最终战败被俘,英国人以缅甸当地对待反叛者的手段对待吴敏耀,在对其进行利诱、拷打之后,砍下了他的脑袋,挂在树上示众,以此恫吓所有胆敢质疑新主人权威的反抗者。
很多人认为是父辈的反抗激起了昂山心中的反抗意识。但这个在周围人眼中“沉静、害羞、不善言谈、举止唐突”的男孩心中却另有想法。他的第一个具体的反抗行为可能是在仿效同样少言寡语的邻国先驱——莫罕达斯·甘地。昂山同样也为他所在的国民学校设计了一款新式的校服,上衣和沙龙都用缅甸棕色的土布织成,这种浸染了缅甸精神的校服,成了爱国学生引以为傲的标志。
昂山于1932年进入仰光大学学习,出生乡村的身份在最开始并没有引起大学中精英阶层的认同,他沉默寡言的性格和生涩的英语成为周围人嘲笑的对象,但人们经常发现这个年轻人彻夜苦读,直到天边发白才开始休息。很快,他就可以熟练地用英文表达他的个人政治见解,提出口号,撰写尖刻的时评文章,这让周围的所有人都感到惊讶。1935年学生会改选,昂山和另一名激进派学生哥奴(即后来成为缅甸独立后首位总理的吴努)被选为学生会的领导者,同时主编一份名为《孔雀之声》的校刊,社会事务渐渐占据昂山的大部分时间。1936年,他成为全缅学生联合会副主席,1938年,他当选为主席。
1938年,昂山加入“我缅人协会”,该组织的口号是:“缅甸是我们的国家,缅文是我们的文字,缅语是我们的语言,热爱我们的国家,珍惜我们的文字,尊重我们的语言。”年轻、新鲜血液的加入,使协会的元老感到不安,这些年轻人不愿在基层工作,而是直接要求领导权,昂山等人被指控为修正主义,整个协会最终分裂。随后,昂山等左派掌握了组织的领导权。就像协会成立之初那样,昂山也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了“德钦”这个词,它在缅语里的意思是“主人”,傲慢的英国人在占领缅甸后占用了这个称谓,而现在,年轻的激进分子决定将这个自豪的称谓夺回来,对昂山来说,这个称谓“使他们的名字沾上好斗的民族主义色彩”。
此时的昂山还不到25岁,但已经站在缅甸独立运动的顶巅,他激进好斗的特性,自然也使他登上了英缅当局密切注视的名单中。1940年,英缅当局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此时二战已经爆发,英缅当局希望能与“我缅人协会”等独立党派进行合作,但协会却公开表示不参战、不服从,而且秘密从国外获取武器,打算在必要时进行武装暴动。6月2日,当昂山准备乘船赶赴兴实塔县日轮镇的群众大会时,突然发现在仰光码头附近布满了军警特务,昂山为了避开眼线,特意从另一个渡口乘舢板出发,在河流中央时跳上前往兴实塔县的轮船。但这一次只不过是危险的前兆。
6月3日,兴实塔县法官泽维尔以寻衅滋事涉嫌武力叛乱的罪名签发了对昂山的逮捕令。6月4日早晨6点,当昂山回到仰光总部时,得知下令逮捕他的消息。当第二天警察来到总部拘捕他时,已经人去屋空。
昔日站在讲坛顶端,万众瞩目的革命斗士,现在却成为不得不躲避所有人目光的逃亡者。两个月后,在中国厦门暮色降临下的港口,昂山再一次踏上坚实的陆地。这个缅甸人不得不脱去他引以为豪的缅人服装,改换西式衣服——他成了祖国的流亡者。这个自信能拯救整个国家的人,现在需要他的拯救者。
逃亡中国,被日本人所救
中日开战,中国政府迁往西南,日本开始担心英、美等盟国可能通过缅甸向中国输送战略援助。日本陆军大佐铃木敬司作为情报人员于1940年6月被临时派驻缅甸。
但铃木却不认为自己的任务仅止于此,他愈发确信,资助缅甸独立是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必要策略。铃木特意穿上缅甸式的白色袍服,骑在白马上,装扮成缅甸传说中的救世主白衣王。
1940年9月,当铃木听说了昂山逃亡至中国厦门的消息时,立即指令手下前去搜寻,并自作主张地向缅甸独立派表示日本要为缅甸的独立给予武力援助。
此时,身在厦门的昂山却陷入无所适从的处境中,他原先的计划是与中国方面接触,无论是蒋介石的国民党,还是毛泽东的共产党都可以,但他最后等来的,却是在一间破败的小饭馆里发现他们的日本宪兵队少校神田。1940年11月,昂山与另一名逃亡者兰扬抵达日本东京,由铃木亲自接待。
这是昂山第一次见识缅甸之外的世界,日本对他来说,就像是另一个星球,他看到的是一个工业和军事高速发展的亚洲强国,这使他兴奋不已。而日本流行的国家主义思想,则让他深信,为了国家的独立,个人是可以而且有必要去牺牲的。
昂山在日本也有许多不适,譬如对日本举国上下狂热的好战气氛感到忧虑,怀疑日本的动机不过是将缅甸当成其亚洲棋盘上的一枚可用的棋子。但铃木以曾经无私资助过孙文的宫崎滔天第二自居。日军上层则一直怀疑这两个缅甸年轻志士的能力,始终不愿为其流亡提供资金。铃木和他的属下杉井满介变卖自己的家当来为这两名流亡志士提供食宿日用,当然,也包括招游妓的费用。
在日本居住了三个月后,对日本既忧虑又抱有期望的昂山回到缅甸,他和杉井假扮成船员潜回缅甸,开始招募志士偷渡到日本,有30个人先后来到日本,这些人被称为“三十志士”。他们被集中在海南岛进行秘密训练,铃木敬司成了这群缅甸志士的训练官。在海南炽热的烈日炙烤之下,缅甸的命运就这样与日本捆绑在了一起。
挎日本战刀与盟军合作
昂山于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回到缅甸,他带领的一支以“三十志士”为核心的武装部队迅速扩张,成了缅甸人独立的希望所在。1942年1月4日,日军大举进攻缅甸,昂山率领独立军分三路配合日军进攻,与英军展开战斗。1月21日,东条英机在东京帝国会议发表演讲,声称“日军进攻缅甸的目的是扫除英国势力,解放缅甸民众,支援其独立的夙愿”。在日本支持缅甸独立的许诺下,仅仅6个月的时间,日本就在独立军的协助下占领了缅甸。
转折在战争尚未结束时就发生了。3月8日,日缅联军攻占仰光,日军第15军司令饭田祥二郎却发表政治纲要,对缅甸的独立不许诺时期及形态,将独立问题完全搁置。
得知消息的昂山感到万分失望,而自视为缅甸解放者的铃木敬司则公开表示拒不接受上司意见,甚至扬言,倘使战后不允许缅甸独立,他将根据事态率领独立军对日军举起反旗。
6月10日,已经占领了整个缅甸的日军以“任务已经完成”为由,将铃木敬司解职,而昂山的缅甸独立军也在6天前被解除了地方行政组织的领导权。昂山和他的独立军成员发现,引入日本的力量来反抗英国,就像是引虎驱狼。
另一场独立的战斗开始了,这一次昂山更加小心、谨慎,也学会了收敛锋芒,韬光养晦,他沉默的本性再一次帮了他大忙。1943年3月,在东京接受日本天皇授予的少将勋章时,他沉默不语;8月1日,所谓的缅甸独立仪式开始时,他仍然冷眼旁观。他学会机械地倾听命令,却在私下打折扣地遵守;他也学会了用鞠躬来掩饰自己刚强的自尊,他已经习惯了将自己捆绑在那身日本军服翻版的缅甸国防军军装中。在一幅照片里,他剃了光头,穿着一身日本军装,挎着日式战刀,及膝的日本长靴擦得锃亮,但他整个人却僵硬地坐着,脸上连一丝冰冷的微笑也没有。
1944年底,日本兵败如山倒,昂山开始与丘陵对面的英、美联军接触,准备在盟军入侵后,就开启他的第二次独立战争。在军队内部,他秘密活动,组成了“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联盟”地下组织进行秘密抵抗。
1945年3月17日,在日本军队的军乐伴奏下,昂山率领的缅甸国民军步出仰光,走上前线。就在几个小时前,他还与日本军官站在一起,在仰光市政厅前宣誓将誓死对抗盟军,但就在离开仰光的一刹那,这些军队即按照计划转往中下缅甸据点。而昂山本人则前往盟军司令部进行谈判。
在谈判桌上,昂山的日本战刀和日本军官大衣让很多在场的盟军深感不满,认为此人反复无常。但英军缅甸战区史林姆将军则热情地接待他,他认定昂山是“真心的爱国者,也是头脑清楚的现实主义者……他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诚实”。史林姆力排众议,同意其倒戈投诚。10天后,昂山率领他的缅甸国民军倒戈,到8月4日,日军已经在他们昔日朋友协助的敌人面前纷纷溃退,缅甸战役结束。
血花横溅的前奏
1945年英国返回缅甸后的首任总督雷德纳金·多曼·史密斯,恰恰也是英国离开缅甸时的前任总督。英国人认为,缅甸首要的任务是恢复秩序与重建,所以在此过渡时期,需要由一个临时军政府暂时直接管理所有政务,并与缅甸各方势力一起协作,待恢复工作完成后,再在适当的时间举行普选。
昂山和他的同伴无法答应这个建议。在缅甸人的一片声讨声中,多曼·史密斯被解职,代替他的是得到缅甸人普遍好感的休伯特·兰斯将军。他从一开始就打算调和与昂山及其反对党派之间的关系,双方之间的会面和谈判都很友好,最终兰斯接受了由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联盟提出的建立一个由他们占主体的内阁会议的要求。1946年10月,昂山成为这个内阁的首脑。
到1947年,缅甸的完全独立已经排在了日程表上。1月,昂山率领了一个代表团前往伦敦与艾德礼政府谈判,顺利签订了《昂山—艾德礼协定》,英国政府表示接受缅甸人对自治形式的选择,并将很快把武装部队和财政权力移交给昂山的同伴们。
带领英国打赢二战的战时首相丘吉尔,以保守党议员身份公开表示反对这项协定,反对的并不是给予缅甸自治权,而是政府如此迫不及待地将缅甸这个尚在恢复中的残破国家抛给一群年轻的激进分子。丘吉尔坚持认为,英国应当肩负起重建缅甸的责任,让缅甸人理解选举和自治的真正含义,然后选择合适的时机有条不紊地交接。而艾德礼政府的行为,则是一场“逃跑”,丘吉尔预言,大英帝国放弃对前殖民地的责任将带来“可怕的文明倒退”,他预言这份协定将是“血花横溅的前奏”。
与此同时,昂山则深深地沉浸在即将获得独立的喜悦和对现状的忧虑之中。2月12日,在东北掸邦召开的彬龙会议上,昂山竭尽全力以耐心和谅解说服那些非缅族的各大民族加入缅甸联邦,他许诺会在未来独立的国家中给予他们自治权,并且将他们的要求写入新宪法。但克伦族的族长仍然表示不满意,这个大族在缅甸王朝时期一直受到缅族统治者的不公正待遇,正是英国殖民时期对不同民族分而治之的政策,使他们获得了平等待遇。也因此,在日本入侵缅甸期间,克伦族选择和英国人站在一起,故而遭到缅甸独立军的残酷屠杀。往事记忆犹新,克伦族并不信任缅族,坚持要求自立一邦,而事实上他们居住的伊洛瓦底和丹那沙林地区已经与缅族人混居,难以分割。旨在联合各民族的《彬龙协议》最终签订,克伦族却没有在上面签字。
昂山也要面对他的内部反对者,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联盟在4月9日大选中,获得255个席位中的248个,大获全胜,但内部的分歧却已浮现。他的两位同伴吴素和巴盛早在他与艾德礼签订协定时就表示反对,而此时,分歧已经升级为仇恨。
所有的一切矛盾都聚拢在1947年7月19日这一天爆发。上午10点30分,昂山正在仰光庞大的秘书处大厦主持总督执行委员会的会议。非常具有预兆意味的是,正当他们讨论到一周前军械库的200支布伦式轻机枪失窃的时候,一辆吉普车突然驶来,停在外面,5个穿着军装的人猝然推开会议室大门,接着是布伦枪扫射和人们倒地的声音,昂山和他的四名部长、一名秘书被当场打死。现场血花横溅。
凶手被抓获时供认出他的雇主正是在伦敦反对昂山的吴素,后者很快被逮捕,并和其他8名凶手以谋杀罪被处以绞刑。尽管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英国当局参与了谋杀,但缅甸独立派的报纸立即将矛头指向英国,反英浪潮再掀狂澜。当1948年1月4日米字旗在瑞金大金塔前落下时,响起的不仅仅是欢呼,还有随之而来的枪声。在之后的日子里,雨林和军装的绿色,以及鲜血和罂粟花的红色,成了这个国家的主要颜色。
7月19日那天留下的并不仅仅是这些,就像吕克·贝松的电影《昂山素季》里所表现的那样,子弹飞向昂山的那一刻,他幼小的女儿,昂山素季,正在椅子上安睡。但,毫无疑问,她很快将会醒来。
〔本刊责任编辑 袁小玲〕
〔原载《环球人物》2016年第10期,《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2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