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拉提别克·纳比
摘 要:身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高学校任教,音乐教学的欣赏课常被认为是多余的,大家都觉得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上是学不到任何知识的,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音乐欣赏课不仅能学到知识且能学到在一般的音乐课上所不能学到的知识:那就是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勾起学生对音乐的浓烈兴趣与爱好,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智慧得到启迪,提高他们的音乐的审美情趣与能力,使他们全方面的素质均可得到发展。我个人认为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高中音乐课不但要上音乐欣赏课,而且要持之以恒,我们音乐教师要把音乐欣赏贯穿在整个音乐教学之中,让音乐欣赏课散发出迷人的芬芳。那么,又该如何上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高中的音乐欣赏课呢,下面笔者就自己任教的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在此我粗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中音乐;文化素养
1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应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活动,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欣赏活动,这是关键的一点。音乐欣赏课上的主要任务是要让学生学会听,从听中获取知识,激起兴趣。那怎样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倾听音乐呢?我认为可以采用讲故事和提问法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比如在欣赏冬不拉弹唱《美丽的姑娘》这首曲子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哈萨克族的冬不拉的传说版本之一,是哈萨克族学生都比较熟悉的,听之前教师可先让学生回忆关于冬不拉乐器由来的传说,让一两个同学简单地把传说讲一下,以加深印象。然后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欣赏的这一课就是用冬不拉乐器弹唱形式讲出来,它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钢琴弹唱又有什么不同呢?在听的时侯学生就会集中精力认真地去听。
2从民族角度教学认识音乐的民族性
音乐具有民族性,所以,在音乐教学,特别是音乐欣赏教学时,也要注意从民族性上对作品进行挖掘。有句话说,没有个性便没有艺术,是的,音乐发展的源泉的民族文化,这也是音乐创作的基础,音乐作品中个性的挖掘也要起源于民族文化。比如说《玛依拉》,这支曲子就有很强的哈萨克民族性特点,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新疆哈萨克民歌。在传说中,此曲是哈萨克姑娘玛依拉作的。后经作曲家王洛宾同志改编而传遍大江南北。改编后的《玛依拉》歌词朴实无华;曲调舒展、奔放;节奏活泼、简约。歌曲中的抒情主人公明朗活泼,惹人喜爱,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哈萨克姑娘天真活泼的性格以及以“玛拉依”为代表的哈萨克人民对幸福生活充满自信,充满激情的乐观生活态度。在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很容易地欣赏到这些具有民族特点的流行音乐,我经常选择古今中外具有特定意义的作品比较与选择,或者把某一作曲家的作品集中搜集起来,特别是中国的作品是笔者的首选,让学生了解我们祖国的优秀文化,了解我们本民族的特点,通过与国外的作品进行比较,感受到我们伟大民族的优秀文化,感受有民族特征的中国音乐的美,接受中国民族音乐的感染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及本民族的情感。
3引导学生想象提高美感
想象教学法是老师们经常采用的,同样,在音乐欣赏课中,我也常用想象教学法让学生创造性地进行音乐欣赏。想象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心理活动,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让学生在听音乐之时,对音乐中的旋律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教学法在音乐欣赏课中非常重要。若没想象力,那学生听完一支曲子是不会有太多收获的。要想增强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要选择适合高中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的作品,这一环节很关键。描绘性的音乐本质上是情景交融的,例如曲目《牧歌》、《百鸟朝凤》、《天鹅》等,这些曲子都伴随着很多的场所,我们要通过想象去感受在那样的场景中,应该有的欢快与轻松。若学生没有想象,不用心去体会其中的情感,那学生听到的音乐曲子对他们而言也便没有了味道。再比如,抒情性的音乐这一类型也很容易引起听者的想象。有些作品其实上代表了作者的心情,作者就是把自己的心情创作成音乐,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的曲子就要让学生凭借音响的感知,大胆地展开想象,感受其中的情感,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痛苦的姑娘》等等。启发学生想象的方法有多种。整体感受法:通过音乐的高低、快慢、节奏、力度、强弱等要素,去思考有几个主题音调、音乐的总体布局、各段之间的关系等等,感受到作品感伤凄哀的美。进入角色法:把听者与作者的思想情感相统一,把自己融入到作品的主题中,去体验作者所要表现的人物和情境。听画结合法:让学生将欣赏的作品在脑中勾画出缤纷的画面,融音乐与画面为一体。自由想象法:让学生自由想象。由于音乐是一种形式,而想象是无形的。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进行思维,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融进作品中,不受作品的解释和分析所影响,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想象,引导他们进行想象的交流,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使他们获得审美享受。
4联系表演提高欣赏音乐兴趣
进行音乐欣赏时,可以伴有一定的活动,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加上动作或者加上一定的表情,并演唱出来,以此来激发与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和水平。比如说边听边舞、模拟演奏都是我在音乐欣赏课中常用的方法。边听边舞就是让学生听不同风格或者不同时代的曲子,能根据他自己的理解与平时观赏到的各民族舞蹈动作相结合起来,把音乐要表达的情景用运用表现出来。这样的如表演作品有《黑走马》、《走马般的狗熊》等。在边听边舞的这一过程中感受音乐中所蕴涵的音色、旋律、节奏等等之美。模拟演奏:就是让学生每人分配不同的乐器任务,为了更有效果,可以在每人身上贴上乐器的名称,再选一名同学作为指挥,播放音乐,让学生饰演音乐当中的角色,当从音乐中听到自己的乐器演奏声时,就要按自己所代表的乐器进行表演;这一过程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分辨乐器发出的不同的音色,让他们知道乐器演奏的姿势是什么样子,还要把握整个作品中的节奏、速度等。这些都是在欣赏中用体态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对作品的理解进行再创作。由于高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比较快,逻辑思维逐步展开,具备一定的心理基础和文化基础,在欣赏课中增加了娱乐性和趣味性,开启了学生的艺术思维,借以扩展艺术视野。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高中学校的音乐教师为教育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可在音乐欣赏课上,教会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地参与到音乐中来,让学生成为音乐的主人,尽情地畅游在音乐的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