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泉
【摘要】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营造师生共生共学的和谐状态关系,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思考,深刻理解,善于质疑,课堂注重人文关怀,注重多元化、发展性教学评价,注重分层评价,注重课堂生成性资源的运用等多途径、多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有效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32-02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5版)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设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有效课堂必须注重三个维度——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行为、认知、情感)、教学目标的到达度、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化的深度。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自己的体会。
1﹒落实教学目标与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应有效的服务教学目标与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
2﹒营造师生共生共学的和谐状态关系,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
创设师生共生共学的和谐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引导探索学习,诱发创新灵感;培养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创新能力。
3﹒课堂注重人文关怀,注重多元化、发展性教学评价,注重分层评价。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5版)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尊重学生是发展的人,是有个性差异的人,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注重多元化、发展性教学评价,注重分层评价。
4﹒培育课堂教学机智,注重课堂生成性资源的运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教学机智,那么无论教师怎样研究理论,也不会成为实际工作中的好老师。”因此,如何巧妙地运用教学机智正确处理课堂问题,这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升教师的素养,更有利于学生人格个性发展。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借助错误性资源,充分利用师生在课堂中出错的资源,在“出错”和“纠错”的探究与反思的过程中,课堂才是鲜活的。抓住“问题性”资源,通过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使学生的疑点变成可以促进学生提高学业水平的有效资源。还应捕捉预设外的生成因素,特别是善于捕捉学生“原生态”的教学资源,并巧妙地纳入课堂临场设计中,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挖掘生活性资源,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生活经验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应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其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属于规则学习,这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典型内容。教学中我借助实物,以开门见山进行了提问:“你能求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以任务为导向,引发学生探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欲望,体现知识的再发现过程。但话音刚落,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只要用长乘宽乘高就可以了。”学生已知道了计算公式了,这节课该怎么办呢?还能进行知识的探究吗?我一时有点慌张,但很快镇定了下来,且灵机一动,用询问的口气问道:“知道长方体体积是怎样计算的同学,请举手。”结果竟然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举起了手。“那么你们知道长方体体积为什么用长乘宽乘高来计算吗?”“不知道”。这不正是本节课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吗?于是我首先肯定了学生们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指出:“下面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体积为什么用长乘宽乘高来计算的道理。比一比,哪个同学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最先得到验证?”面对半数学生已经知道的事实,显然出乎我的预料。但由于教学中随即抓住了“为什么”这个“问题性”资源,造成了学生暂时的认知冲突。面对困惑,必然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之中,因而课堂也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晓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以上海市S学校为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