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军
(新疆地矿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齐勒库都克金矿成矿前景预测
■李建军
(新疆地矿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齐勒库都克金矿处于东准噶尔华力西褶皱带,准噶尔凹陷区及其过渡带,从地层上属天山内蒙区的阿勒泰分区和准噶尔盆地分区,在大地构造上属库兰克子干~三塘湖板块南部陆缘构造带阿拉比也巴斯它陆缘火山弧单元。
齐勒库都克金矿 成矿前景 成矿规律
齐勒库都克金矿探矿权区位于北疆准噶尔盆地的东北部,阿勒泰山中段南麓。区内地带为缓丘、地势平坦,海拔860~910m。相对高差10~50m祼;区内主为草场,山包上基岩露,冲沟内有少量季节性水草地。
区域上出露有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第三系和第四系,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泥盆系(D),泥盆系是区内发育最广的地层之一,在北塔山、卡拉麦里山南北坡均有分布。根据构造部位和沉积建造,将本区泥盆系分为地槽型和过渡型两种,二者以卡拉麦里深断裂为界,其北为地槽型建造,南为过渡带建造区。前者主要以中泥盆统为主,自下而上分为:北塔山组和平顶山组,后者主要为卡拉麦里组和上泥盆统塔木岗组,分述如下:
中泥盆统(D2)在地槽区和过渡带内形成截然不同的岩相带,在沉积建造方面,地槽区主要为海底喷发的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过渡带则为一套滨海相碎屑岩建造,几乎没有火山活动。在褶皱形态方面,地槽区褶皱强烈,以高角度线状褶皱为主;而过渡带多沿走向构成扭曲的褶皱。
上泥盆统(D3)出露地层为上泥盆统塔木岗组(D3t),主要分布在卡拉麦里山南麓卡拉麦里深断裂以南松喀尔苏、塔木岗巴斯它乌以南一带,沿280°~300°方位带状分布。主要由一套滨海相砂岩、砂砾岩、砾岩等碎屑岩组成。其底部以一层底砾岩与下伏中泥盆统卡拉麦里组上亚组分开,二者在大部分地段为整合接触,局部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石炭系(C)为区内最广泛发育的地层之一,也是与成矿关系最密切的地层。主要分布在卡拉麦里山南北麓,另外北塔山也有少量分布。主要由浅海相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组、海陆交互的粗碎屑岩组、灰绿色、灰色凝灰质角砾岩、砾岩、砂岩、粉砂岩、夹火山灰凝灰岩组等,并见有少量的火山熔岩夹层或透镜体。
二迭系(P)主要分布在区内西南部准噶尔坳陷东北边缘,呈一南西缓倾斜的单斜构造,以高角度不整合超伏于双井子组之上,部分地段超伏于巴它玛依内山组之上。该组主要为一套陆相的粗碎屑岩。
上第三系昌吉河组(N2ch)分布在北塔山山前凹陷及库布苏山间。由于后期断裂、剥蚀破坏和第四系覆盖,多呈零星的近东西向带状分布。
第四系(Q4)广泛分布于山前地带和河谷两侧及盆地边缘。主要为风积、洪积、冲积、堆积的铁质、钙质、泥质胶结等形成的砂质粘土、石英细砂、岩块及砾石沙土等松散堆积物。
1-第四系松散沉积;2-第三系陆相沙砾岩、泥岩;3-侏罗系陆相含煤建造;4-上石炭统陆相碎屑岩建造;5-下石炭统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建造;6-上泥盆统卡希翁组海陆交互相碎屑岩建造;7-中泥盆统上部蕴都哈拉组玻镁安山岩建造(左)、中-酸性火山岩建造;8-中泥盆统乔夏哈拉组苦橄岩建造;9-下泥盆统托让格库都克组双峰式火山岩建造;10-南阿尔泰带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火山岩建造;11-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建造;12-北阿尔泰带晚元古-奥陶系变质岩;13-额尔齐斯带前寒武纪片麻岩;14~17石炭纪花岗岩类:14-石英斑岩、钠质花岗岩;15-钾长花岗岩;16-二长花岗岩;17-闪长岩、石英闪长岩;18-北阿尔泰带加里东片麻花岗岩;19-金化探异常;20-铜化探异常;21-铅锌化探异常22-一般断裂;23-构造单元分界断裂;24-预测矿集区范围
区内岩浆活动较为发育,侵入和喷出次数频繁,并具有较明显的旋回性,从超基性到碱性岩均有出露。其中以侵入岩为主,喷出岩次之。
侵入岩主要分布于卡拉麦里深断裂以北,喷出岩在南北均有出露。区内侵入岩主要为华力西中期的产物,以中深成岩最为发育,呈岩基及大小不等的岩株状产出;均属华力西中期超基性~基性~酸性均有分布,而以酸性岩为主,组成小的岩体与岩株,其岩体及岩珠的主要岩性有辉绿玢岩、闪长玢岩、长石斑岩等。多呈脉状和岩墙产出,走向为北西向、近东西向及北东向三组。
区域脉岩极为发育,分布范围遍及整个东准噶尔褶皱带和卡拉麦里过渡带,基性、中性、酸性脉岩均有出露,并以酸性岩脉最为发育。脉岩以单脉形式产出为主,局部可见分枝复合现象;中~基性岩脉一般规模较大,长100~700m,个别可达数公里,酸性脉岩一般长数百米,一般呈单脉延伸和数条同性及异性的岩脉平行展布。
本区位于天山蒙古地槽褶皱系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内。区内构造发育,以断裂、褶皱构造为主,构造线总体方向为北西~南东向展布。
3.1褶皱构造
主要为平顶山~萨热什克褶皱束:位于库普大断裂以南,清水~苏吉泉大断裂以北的带状地段内。在构造上形成一复式背斜,但多为华力西中期花岗岩侵入所破坏。
矿区位于清水~南明水褶皱束北:该褶皱束位于卡拉麦里深断裂与清水~苏吉泉大断裂之间的狭长地带内。由于两侧深断裂及大断裂的作用及次一级断层的影响,该带岩石多已蚀变破碎,实际上是一个破碎带。破碎带给侵入岩的贯入和赋存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沿该带有大量的超基性岩矿化、岩株分布。其次一级构造单元为南明水向斜。
3.2断裂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纵横交错,相互切割。性质上压、张、扭俱全,但以挤压性最突出。这些断裂的形成主要随华力西运动的兴起而发生、发展。在以后的运动中虽有活动,但基本保持了当时的格局。主要有北西向断层组、近东西向断层组、北北东向断层组。
北西向断层组:该组断层最发育。其特点是和区域性构造线方向一致,多沿290°~320°方位延伸,具走向断层性质。
断层规模较大,一般长10~n10km。多以高角度逆断层出现,断面倾向北东,倾角50°~70°。该组断层一般在中石炭统早期即已形成,且大部分具有长期活动性。
该组断层直接对超基性岩、含金石英矿化起着控制作用,为其直接提供赋存条件。
近东西向断层组:见于测区中部,为向东倾的逆断层。该断层组切断了石炭纪地层,同时切割了北西向断层组。
北北东向断层组:主要分布在测区北部。这组断层亦较发育,规模也较大。多以高角度(80°左右)正断层或平推断层产出。它切割了以上不同方向的断层组和晚侏罗世地层。
4.1石英脉金(铜)矿(化)体
分布于探矿权区南东角,花岗岩外接触带石炭系变质火山岩地层中,为白色—乳白色石英脉,总体走向130°,向北东陡倾(∠70-80°),宽度0.3-5m(平均厚2m),在探矿权区断续延伸约350m。石英脉在地表显得十分破碎,并具不均匀的褐铁矿化及孔雀石化。在孔雀石化段残留有少量辉铜矿、黄铜矿、黄铁矿等硫化物,连续捡块采样7件(样长0.5-1m)分析成果Au9.8-28.9g/t、Cu4. 94%,已为金矿体;褐铁矿化石英脉段捡块取样Au0.05-0.5g/t显示了金的矿化;2008年在石英脉展布范围内作了间距为50-60m的探槽揭露、刻槽取样分析Au<0.1g/t(仅一件外检样Au为0.21g/t);上述孔雀石化石英脉2008年采样分析Au13.7g/t,说明高值段依然存在,只不过高值段已出探矿权范围。2008年在石英脉探槽中已发现与石英脉相伴出现有大量的糜棱岩化段,说明该石英脉是一条受韧性—脆性剪切带控制的复合型金矿化体,推测糜棱岩化带是主体,而石英脉是晚期脆性叠加产物,因而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及找矿前景。普查评价的要点是钻孔验证及构造分析和研究。
4.2糜棱岩型(蚀变构造岩型)金矿化体
产于区南部石炭系变质火山—沉积岩中,与褐铁矿化带相伴出现;其南侧有华力西期花岗岩及闪长岩侵入,是侵入岩体的外接触蚀变带。值得一提的是在褐铁矿化带及糜棱岩分布的400×600m2范围内广泛分布着赤红色细致的赤铁石英岩残积块,经风蚀形态多变,可作观赏石利用。探槽揭露见铁质硅质岩呈透镜状(脉状)产于石炭系中基性凝灰质或沉凝灰质火山岩中,不排除为火山活动间隙期喷气沉积产物,具有特殊研究意义和找矿标志意义。
4.3褐铁矿型金矿化带
主要出现在含硅质条带及硅质薄层的石炭系中基性凝灰岩及沉凝灰岩中,呈顺层透镜状产出,已初圈褐铁矿化体6个,长40-250m,最长约600m,宽5-25m。褐铁矿呈褐黄、褐红色土状出现于凝灰岩中,为不纯褐铁矿,目估TFe含量仅15-20%。推测铁质来源为铁质硅质岩及中基性火山岩。2007年在探槽中采捡块样7件分析Au含量0.02-0.06g/t,其中赤铁石英岩透镜体Au0.13g/t、Cu0. 051%。
石英脉型、糜棱岩型(蚀变构造岩型)及褐铁矿型等三种矿床类型中最有找矿前景的是糜棱岩型。尽管目前地表圈出的矿化体金品位很低(Au0.14-0.28g/t),但该类型具有延深规模大,矿化均匀等特征,尤其是花岗岩的内外接触带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1]薛志强,陈懋弘,毛景文,党院,李义邦,辛天贵,王康,高扬,吴学龙.呷村-有热矿区含矿带精细结构对比及其找矿意义 [J].地质与勘探.2014(04)
[2]董连慧,李凤鸣,屈迅.2008年新疆地质矿产勘查主要成果及国土资源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58项目"工作部署 [J].新疆地质.2009(01)
[3]祁世军,高鹏,成守德.新疆造山带大地构造相划分及含矿特征 [J].新疆地质.2009 (02)
[4]董连慧,徐兴旺,屈迅,李光明.初论环准噶尔斑岩铜矿带的地质构造背景与形成机制 [J].岩石学报.2009(04)
P5[文献码]B
1000-405X(2016)-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