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陈建忠
特色小镇建设: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模式的新探索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陈建忠
今天我们正在推进建设的特色小镇既非行政概念,也非工业园区概念,而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新战略,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模式的新探索。要围绕创特色、补短板、优环境,高质量建设特色小镇
目前,全省经信领域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和培育对象共63个,约占全省总数的一半(48.5%),实现了全省特色小镇固定资产投资的60.6%、特色产业投资的60.1%、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8.3%、限额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55.1%,取得了积极成效,已经成为全省特色小镇建设的主战场和主阵地。
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浙江小城镇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就有被称为“中国第一农民城”的苍南县龙港镇。这是起步于农村工业化,形成块状经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浙江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而今天我们正在推进建设的特色小镇既非行政概念,也非工业园区概念,而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新战略,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模式的新探索。那么“新”在哪里呢?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平台。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一般是工业化初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工业化中期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浙江已经到了工业化中后期,提出特色小镇建设的着眼点和突破点就是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首先在特色小镇实现转型升级。对轻工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引导它向时尚产业转型发展。发展时尚产业,就要注重发展设计、工艺、品牌和网络营销,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变成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样,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就要注重工艺的传承、文脉的延续和底蕴的挖掘,引入现代元素与历史人文元素进行有机结合、融合发展。当前,发展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特色小镇是浙江色小镇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推进浙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着力点。我们要把特色小镇建设成为全省新经济发展的示范引领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打造特色产业生态的新举措。特色小镇建设重在打造特色产业的生态。产业生态一般有前端、中端和后端,沿产业链一体化发展,除此之外,还有人文、旅游等其他功能要素的叠加,构成一种产业的生态圈。目前浙江不缺产业,缺的是产业的生态,尤其缺的是特色产业的生态。浙江许多传统产业始终处于低端的加工生产环节和单一制造为主的形态,没能形成生态型的产业体系。如果我们的产业还只是停留在制造环节,是不可能形成产业生态的。因此,要通过特色小镇建设,来增强对上游的设计研发和下游品牌营销的结构性功能,在这个基础上再叠加一些人文旅游的功能,形成特色产业的生态。
孵化推进“双创”的新摇篮。在不同发展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不同的。上世纪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的是农民的生产力;90年代解放的是乡镇企业的生产力,台州、温州等地股份制改制,诞生了今天浙江许多像鲁冠球、宗庆后等知名的企业家;2000年后解放的是民营企业的生产力,这一时期诞生了很多民营企业家;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们要解放的是科技人员的生产力,其标志是今年11月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这也是目前我国正在兴起的第四次创业浪潮。浙江曾经在农民创业时代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现在进入新一轮科技人员创业时代,赋予了特色小镇建设新内涵和新使命。特色小镇是孵化器和加速器功能的叠加,正在形成“知识+资本+经营+管理”的创业创新生态,逐步建立起民营资本与新兴产业的对接机制,为有梦想的人到小镇来创业创新提供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成为科技人员等高素质人才创业创新的天堂,成为创新型创业的启动器和发射器,成为放飞梦想、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地方。
▲特色小镇是孵化器和加速器功能的叠加,正在形成“知识+资本+经营+管理”的创业创新生态,建立起民营资本与新兴产业对接机制,为有梦想的人到小镇来创业创新提供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成为科技人员等高素质人才创业创新的天堂,成为创新型创业的启动器和发射器,成为放飞梦想、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地方
引进集聚高级要素的新高地。目前浙江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力转换阶段,正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不同发展阶段,资源要素的重要性会发生变化,其关键的主导要素会发生转变。动力转换过程其实就是从初级要素逐步向高级要素转变升级的过程。过去三十几年的发展,浙江依靠低端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初级要素形成的低成本制造优势,正向依靠研发、设计、品牌、数据等高级要素形成的新竞争优势转变。建设特色小镇的目的就是引进、培育和集聚人才、技术等高级要素,打造新旧动力的转换器,加快推进新旧动力转换,增强新动能,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探索新型城市化的新路径。特色小镇相对独立于市区,一般位于城乡接合部。特色小镇建设是工业化后期、后工业化时期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区域产业经济的新战略、新思路。时任省长李强曾讲,特色小镇是浙江特色产业、新型城市化与“两美浙江”建设碰撞在一起的产物。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建设特色小镇,就是要在功能的集聚与扩散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在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在生产、生活、生态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将其建设成为“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具有产业、旅游、文化、社区等功能叠加的新型城市空间、新型社区。这样的特色小镇,就是人们所期待的都市工业发达的卫星城和令人向往的田园城市。今后在特色小镇工作与生活,会是最让人羡慕的理想追求,也会成为浙江新型城市化的一道亮丽新风景。
特色小镇建设从去年开始启动,至今才一年多时间,现正处在起步推进之中,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当然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产业有效投资不大。一是有些特色小镇特色产业投资额占比不高。据统计,全省有15个特色小镇2015年特色产业投资所占比重低于50%,离规定要求的70%差距较大。7个历史经典小镇2015年总投资额为71.51亿元,特色产业投资额实际仅为19.42亿元(占比27.16%)。并且现有投资以基础设施为主,产业项目还不多。二是有些特色小镇民间投资占比不高。2015年小镇完成民间投资共245.1亿元,占总投资的比重为51.28%,低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60.41%的比重。民间投资项目相对较少。
高端要素集聚不足。一是大企业大项目不多。2015年特色小镇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43个,仅为总开工项目的25.76%。龙头企业入驻不多。6个高端装备制造小镇,共入驻企业434家,但总部企业只有12家(占2.76%),亟需引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二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偏少。6个高端装备制造小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只有32家(占其入驻企业数比例为7.37%);专利拥有量为557件,仅与湖州丝绸小镇入驻59家企业的专利数持平。三是研发机构和高级人才引进不多。除杭州、宁波外,其他地区吸引高端人才较困难。
产业生态形成不够。一是有些特色小镇产业形态单一。这些小镇一般是由传统工业园转变而来,仍然停留在生产加工环节,注重申报包装“争帽子”,新瓶装旧酒,不注重打造特色产业生态。二是个别特色小镇不注重培育特色产业,热衷于招商引资,搞产业拼凑、项目组合,成为变相的产业地产、搞招商引资的载体。三是有些特色小镇“三生”不是融合而是拼盘,把产业、旅游、文化和社区四大功能仅做简单的机械加法。
配套设施建设不齐。一是“多规合一”问题突出。空间规划与产业规划、社区规划与旅游规划存在“四张皮”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不衔接不融合的问题。二是重项目投资轻配套设施建设。每个特色小镇基础设施投资估计平均在10亿元以上,建设周期长,短期内政府投入压力较大。一些特色小镇配套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明显滞后。三是特色小镇“六宜”(宜业、宜居、宜商、宜教、宜研、宜文)环境建设尚未同步推进,彼此间很不平衡。
以上这些问题是建设中的问题、推进过程中的问题,需要我们引起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和改进。
下一步高质量建设特色小镇的工作着力点,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纵深推进。
创特色。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每一个特色小镇要形成特色,不能千篇一律,不能千镇一面,要注重培育和形成产业特色。按照主攻高端产业、主攻产业高端的原则,落实产业“特而强”的要求,深入谋划发展标志性的细分产业、标志性的细分市场和标志性的细分领域,实施针尖战略,把小镇产业打造成为全国甚至全球独树一帜或独一无二的特色产业,打响特色产业品牌和小镇区域品牌。每个特色小镇要八仙过海,想方设法,精心谋划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行业高端活动载体,力争永久性落户小镇,把它打造成为引进、培育和集聚高端要素的重要抓手、招引行业知名企业落户集聚小镇的重要渠道。每个特色小镇要努力创建成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行业标杆,形成特色产业在全国全球的示范引领作用。
补短板。目前特色小镇建设短板还有很多。重点要补好以下四个短板:一要加快补好产业生态和业态创新的短板。特色小镇建设重在打造特色产业的生态,这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二要加紧补好特色产业投资不足的短板。谋划建设一批产业类、业态类、平台类标志性大项目、大投资,补齐小镇投资短板,这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支撑。三要加速补好高级要素引进、培育和集聚的短板。特色小镇要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到小镇建立研发基地。要以高技术服务业平台建设为载体,引进国内外人才、技术及品牌等高级要素向特色小镇集聚发展,这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头。四要加大补好创新驱动发展的短板。特色小镇要与高校、科研院所围绕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和技术推广等方面建立项目对接渠道,深入推进实质性合作,这是推进产学研合作在特色小镇纵深发展的关键。
优环境。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改革突出“试验”,政策突出“个性”,服务突出“定制”。用改革与创新的精神推进特色小镇先行先试,推广各类改革试点,营造适合创业创新的政务环境、适合创新创造的文化环境、适合生活娱乐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合人才集聚发展的社会环境、适合技术与资本对接的融资环境等。特色小镇要创新制度供给,既要讲破又要讲立,破立结合,并行推进,使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在特色小镇得到更充分的解放和释放,让创新创业的活力和潜力得到充分涌现和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