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渊
豫南白云山区宗教建筑
□胡渊
汉代以前,白云山未有人迹,漫山遍野都是灌木丛和森林,至汉代以后渐有人迹,也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东汉张衡的《南都赋》中曾经提及。山中没有很古老的村庄和村名,也没有远古的遗址。至南北朝时,因此处是南朝与北朝的中间地带,劳苦群众为避战乱迁居此地,山中繁荣起来。“宗教是苦难者的呻吟”,再加上白云山本身苍茫、神秘,多有“宜山栖穴处”,对佛家和道家来说,是理想的修行所在。所以,白云山结束了它的处女地时代,宗教文化开始昌盛。
白云山区宗教文化是以佛、道两家为主,并有合流的趋势。但佛教佛理深奥,组织严密,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利益,寺院规模大,佛龛艺术价值高,数量少,一般始建于南北朝,早于庙宇,之后兴盛千年,至明清时衰落。道教理论则很庞杂,组织松散,各庙自成一体,庙宇数量众多,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庙宇最早建于唐代,略晚于寺院的起建,且多是小庙,大庙极少。
寺
寺是佛家的圣地,约在南北朝时传入白云山区。因佛教讲轮回,大乘重普度众生,尤为遭受战乱蹂躏的下层劳苦群众所欢迎,同时,由于它能起到特殊的作用,也得到上层统治者的支持,所以,这一时期,同全国一样,白云山区进入了佛教的鼎盛期。在后来的发展中,虽经过“灭佛”等劫难,但佛教作为白云山的一种主要的宗教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万僧寺。位于白云山东部、闵庄村西沟、宋庄以东的山坳里。相传始建于南北朝,内奉佛祖,起初僧人不多,有田产数顷。这种传说也很符合北朝隋唐时期对寺院的特殊政策,即给寺院一定的田产,出家要持有官方的度牒,而且要经过考试,每年有一定的名额。现存遗址地势略高,西边遗有古碑一通,残破,字迹漫灭,从风化程度看应有千年以上的历史。附近有古石碾一盘,刻槽全无,年代久远。在地层中还遗有古代大砖,长30厘米,厚达20厘米,素面,是唐代惯有的修筑城池、庙宇、宫殿、官衙等官方建筑的用砖。偏南有两株银杏树,树冠巨大,树干不能合抱,树高30多米,估计有千年以上的树龄,应是建寺时种植。古碑被后世樵夫当作磨刀石,下凹很深,而寺院当初的地面建筑全无,估计毁弃于百年以前。万僧寺极盛的时候,据说有僧众万人,故名,是这一带的总领寺院。
龙潭寺。位于白云山景区西北入口的焦坡村附近,属板桥乡辖区,东北为龙掌山,上有闯王寨,西有黑龙潭。从旧有的院坪基础看,当时寺院的总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有大殿一处,坐北朝南,殿基高于院坪3米。现在的龙潭寺,为歇山顶式建筑,是近年来仿古重修的,有主持居士一人,无僧。据主持居士说,大殿根据旧基础重建,内敛一米,动工时,挖出许多带花纹的大砖和一些带“五”字的古铜钱,部分钱很小,很糟,手捏即碎,当属南北朝时私铸钱,带花纹的砖应是汉砖。据此可以判断,龙潭寺当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在数百年前倾圮,因为重建时地面建筑已经荡然无存,村中的百岁以上老人也未曾睹其原貌。
看来,龙潭寺和万僧寺的兴衰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当地传说,明万历年间僧人作恶,官府杀僧导致寺院毁弃的说法也透露出部分史实。
庙
白云山的庙宇比起寺院来说,规模要小,但数量众多,且各庙独立,自敬神明,不相统属,体现了道教理论庞杂的特点。白云山区庙宇主要有植物园张良庙、韭菜皮山张良庙、焦坡龙王庙、白貌垛祖师庙(一说白猫庙)、棋盘岭西土地庙、棋盘岭东土地庙、台山寨祖师庙、城顶山下土地庙和其他众多的小庙。
植物园张良庙。俗称“张良寺”,属释道合流后的混称,建庙时间当属南北朝以后。张良庙位于植物园张良沟中,是为了纪念汉代名臣张良所建。有清代石碑两通,和尚坟三座,石碾一盘,大殿遗址一处。从原寺院院坪基础看,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传说有厢房和偏殿。大殿遗址高于院坪约1米,地层中有许多唐代大砖。根据以上情况基本上可以判定该庙始建于唐代,稍晚于当地寺院的起建年代,这也符合中国道教是因外来佛教的刺激而成教、兴起的历史事实。植物园张良庙是白云山区规格最高的一座庙宇,也是白云山区道教文化的代表。
韭菜皮山张良庙。位于韭菜皮山坡处,俗称“张良寺”,也是释道合流后的混称。建筑风格为典型的硬山式石筑小庙,现石屋顶已塌。内供张良神像一尊,花岗岩质,像头已失,身穿圆领衫,腰束玉带,脚蹬官靴,属唐宋时冠裳,估计成庙时间要晚于唐代,因为神像一般要塑制古装,不饰当朝服装。该庙规模虽小,但无论神像或是建筑都相当精致,用心颇诚。
焦坡龙王庙。位于板桥乡焦坡村的一处山垭上,下临黑龙潭。现存的龙王庙是近年重修的,为单开明间硬山式建筑,内奉龙王泥胎塑像,面目凶狠,头长两角,身披黄袍,享帝王之礼。现庙也建于原基础上,略小。在旧基础地层中,发现大量以薄为特征的宋砖,据此推测可能是宋时所建。庙前有石碑一通,仅余碑下部,碑座完好,碑面侵蚀严重,字迹模糊不清。据传,该龙王有求必应,神通广大,对大不敬的人也严惩不贷,故只有以茶供奉,才能得到福祉。
白貌垛祖师庙。位于白云山主峰白貌垛山巅。山顶较平坦,祖师庙坐北朝南,有西厢房。现今庙房是用旧料仿旧时样式重建,庙内供白猫神像一尊,因又称白猫大仙庙。传说有硕大白猫成精,为避祸逃至白云山主峰山巅,后经修行有了大神通,能行雨,故受人供奉,白貌垛又名“白猫躲”。庙前有一石碑卧地,镌刻大清年款,碑文中“有唐以来……”说明唐朝此处已建了庙。祖师庙全用大条石筑成,屋顶也是整块石板,西厢房基础也是如此。整个庙址处,没有砖块瓦片遗物。
棋盘岭西土地庙。位于棋盘岭西的山垭处,石筑小庙,大小与韭菜皮张良庙同,屋顶也是用整块石板搭建,已坍塌,但屋顶石犹存。在庙的左侧,有石围棋盘一副,2米见方,棋格线条清晰,布局规整,石质风化程度较轻,根据经验估计至少有几百年的历史。另有一副未完工的棋盘,残一角,弃置一边,大小规格等同上述棋盘,推测应是制造胜迹时因石材不佳而抛弃的。这就是当地著名的“仙人下棋处”。
庙北下山的石阶梯道是著名的 “十八扭”,屈曲盘旋与涧水同行。台阶多年失修,有些散落。但从这些遗迹中,可以想象当年的土地庙及仙人下棋处香客络绎不绝、人声鼎沸的景象。
棋盘岭东土地庙。位于双山东坡山腰上的石船的船体上,南向,有并肩的双龛。龛内神像已经佚失,相传为土地爷、土地奶。石龛高50厘米,宽30厘米,在石船南面的中部。右上角有古人题记,可辨字迹是“天启五年……”,至少说明此龛凿于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以前。
台山寨祖师庙。位于台山寨西北山脊上,为一面积约600平方米的石筑大院落,石筑庙垣基本完好。在庙院的西部有祖师庙一座,旧庙已经坍塌,现为新庙。对面2米处有石基础一处,似塔,高约0.7米,是祖师奶奶庙遗址。这是台山寨的专用庙宇,是寨中人祈求平安、公义和力量的所在。正如人们常发誓说“苍天在上”,寨中人常说:“祖师爷在这儿看着呢!”台山寨祖师庙是白云山区占地面积最大的庙宇,可能也作为台山寨人议事、举行典礼的处所。
城顶山下土地庙。位于城顶山南,是一座较小的土地庙,石筑,老土地爷神像已失,现为新塑泥胎神像,旧时此处曾起过庙会。
窟
窟也属于佛教。在白云山东部的蜀山有窟一处,又称“罗汉洞”。该窟利用天然山洞成窟,山洞较大,能容数人。凡窟一般都有窟前寺院建筑,但仔细勘察罗汉洞附近,未发现有榫卯眼、砖瓦等建筑遗迹,推断佛事活动在洞中进行。
罗汉洞洞口朝东,在北壁上阴刻有一排三尊佛像,体态丰腴,神态安详,衣带飘逸,结伽趺坐,细部勾勒完美,从这些风格看应是唐代遗迹。在佛像东侧有题记一行,上有“至顺……到此”字样,是游记题记。“至顺”是元末文宗、宁宗、顺帝共用的年号,时间自1330年至1335年。在题记上方,有模模糊糊鱼像一处,从浅浅的刻纹和草率的造像看,显然是后世人添加的。洞口又有一处题记,漫灭不清。洞底有灰烬层,四壁也有烟熏火燎的痕迹,说明此洞确实有僧人生活过。
(作者单位驻马店市泌阳县文物管理所)
[责任编辑 赵建春]
植物园张良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