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管理故事连载
刘鹏凯江苏黑松林粘合剂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作为一名企业老总,身处在全球经济超高速发展之下,我突然发觉以前管用的方法,今天未必会带来正面的结果,的确也会忧心不已。如何与时俱进,需要心灵的超越。
新产品连续试产好几天,我和外聘的王工到车间察看设备的运转情况。刚到操作平台,一眼就见工人老彭吃力地拎着一桶小料,脸色煞白煞白的,像一张纸。
“今天怎么啦,咱们的彭大将军?”“厂长,这两天人全身乏力,心噗嗵噗嗵跳得飞快。”“看过医生了吗?”“没有,厂里忙,挺两天再说吧!”老彭有气无力地往滴加桶里加料。
“现在你就给我去医院!”我一脸严肃地下命令。老彭这才不情愿地离开了现场。
企业文化的共同点,是能够不断促进企业变革。像老彭这样,轻伤不下火线,带病坚持工作,搁在以前就是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老黄牛”典型,应该提倡、表扬甚至嘉奖。可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的今天,让员工带病坚持工作,就是企业对员工不负责任。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员工患病,带病工作,万一延误诊断,病态恶化怎么办?操作过程中带病坚持工作,注意力分散,行动迟缓,跌倒在操作平台,也会给工作质量打折扣,给安全生产种下隐患。
世界上最锋利的武器其实并不是刀枪,而是别人从心灵深处对你产生真正的认同。管理不是工具,也不是程式化的方法,而是一种文化。管理大师迈克尔·哈默曾经批评指出:将复杂简单化处理是企业界的不良作风。企业文化的形成艰难而漫长,就像一个孩子的母亲,未曾历经阵痛,就不会懂得母性伟大。
严冬的太阳能射出煦暖的光,树再高也遮不住崛起的高楼。禁锢灵魂的经验,需要打破。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需要转变思维。如果我们仍然将昨天的“带病坚持工作”认为是真理,思维停留在从前,就是谬误,就会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世界上最锋利的武器其实并不是刀枪,而是别人从心灵深处对你产生真正的认同。管理不是工具,也不是程式化的方法,而是一种文化。企业文化的形成艰难而漫长,它需要时间,需要转变思维。如果我们仍然将昨天的“带病坚持工作”作为文化理念,思维停留在从前,就会收到相反的效果。
破旧方能立新。
点评: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怎样“化危为机”?答案是“变革”,包括技术的变革、管理的变革,也包括文化的变革和更新,就是丢弃一切过时的、有害的理念,树立新的、更人性化、更科学的理念,这个小故事就是例证。长期以来企业倡导“轻伤不下火线,带病坚持工作”。可是,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的今天,让员工带病坚持工作,就是企业对员工不负责任。这个观念的改变,意味着员工在企业的地位的转变,即由“工具论”转变为“主体论”,这也是心力管理的时代特点。
虽说眼下金融危机,可企业却迎逆势而上,生意一个接一个上门。
下班时间已过好久,几个负责装车的员工仍然干劲十足,像小老虎一样,将一桶桶的成品胶装上车,码得整整齐齐,待第二天一早出发。远处的我,站在二楼检测中心的平台上,看着满天晚霞,看着晚霞中忙碌的员工,不由哼起了那首老歌:“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
第二天一早,我和往常一样,伏在书桌前看看写写,突然手机响起了。看看桌上的时钟,六点不到,这么早,谁打电话?
“老总,电话里向你下礼,今天凌晨二点多老父过世了,今天早上客户急等的货……”电话中驾驶员小吴哽咽着,断断续续哭诉着家里的不幸,仍不忘记早晨要送货的事情。我边安慰他,边琢磨着事,这批货可是两天前就该送到的呀,客户催得那么紧,怎么向他交待呢?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工厂管理预料不到的多着呢!前几天晚上,另一个危险品车驾驶员小周下乡看姥姥,一不小心摔伤了手和脚,虽说骨头未受伤,但也是皮开肉绽,惨不忍睹。小周昨天想来上班,我硬是让他回家休息了,可小吴家里又要办大事。待出发的车却因为有枪没子弹,掉链子了,这怎么办?坐在桌前沉思。片刻,我拨通了小周的电话。“小周,起床了吗?”
“哦,老总,正准备起床!”电话那边我听出了小周的朦朦胧胧。
“好点了吗?”我投石问路。
“还疼,疼得睡不踏实!”小周实话实说。
“那今天再到医院看看。哎,请你找个驾驶员今天帮送一下六合的货。”
“小吴呢,他怎么啦?”
“今天凌晨,他父亲过世了!”
“哦,我来……”
放下电话,我脑子里一片空白,透过窗户,太阳已经升起。
走在去工厂的路上,透过路边的隔离栅栏,老远我看见小周坐在驾驶室里,开动那辆装满产品的货车,正缓缓开出厂门,向312国道驶去,看着远行的货车,我内心深处真情流溢,被感动的瞬间,心灵像点燃一把干柴,情不自禁向小周驶去的方向深深鞠躬。
2009年7月,第二届中国企业文化百人论谈在山西大同召开,我有幸向“文化力之父”贾春峰教授请教,并斗胆向贾老建议,他提出的“大家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大家的企业文化”,能否改为“大家用心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大家心中的企业文化”,贾老大加赞赏,连说加得好,加得好,用心就是心路,他希望我的企业能实现“黑松林在我心中,我的心在黑松林”的愿景,并即兴给我亲笔写下这几句话。
是的,企业就好比是一只木桶,员工的心就好比是这只木桶的底,不管它有多高,离开了底,一切都是零。
点评: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员工加班装货的热火朝天的场景以及小周带伤上阵的形象,深深印在我们心里,也许只有在心力管理的氛围下才会出现的现象。而刘鹏凯向小周驶去的方向深深鞠躬的场景,也昭示着心力管理的另一个原理:老板也应怀抱着对员工的感恩之心。“企业就好比是一只木桶,员工的心就好比是这只木桶的底”,这个比喻很好。当员工对企业缺乏认同感时,这个桶底是千疮百孔的,漏水不可避免;当员工以企业为家时,桶底很严密,而且可以自动补漏,确保万无一失,这正是心力管理的巨大优势。
(清华大学管理系教授、博导张德点评)
|责任编辑:玉茗 mdn80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