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情报研究中心 李林
新形势下天津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思考①
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情报研究中心 李林
现代服务业不仅是三次产业结构的重要构成,而且还是助推经济转型、促进结构调整、具有基础性意义的产业形态,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区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大力扶持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创新日益成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文分析了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国内外发展态势,总结了国内外可借鉴的经验,提出了新形势下天津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思路以及相关的建议与思考。
现代服务业 创新 发展思路 天津
现代服务业这一提法在我国最早出现于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在经济转型和结构优化的新时期则更是成为了焦点。所谓“现代”,大致可以有这样几种理解:一是在服务产品生产中更多植入大量的现代科技元素,如数字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等,行业技术含量更高,服务手段更加先进,对从业者的知识素养也较传统服务行业有更高要求。二是在业务模式、经营业态上突破传统意识中服务行业的一些概念(如市场、店铺等),借由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技术革命,催生出更多样化、更符合现代社会消费行为的新模式、新业态,如电子商务、数字娱乐等。三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用显著,不仅自身代表了服务业的先进方向,也为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生产力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外力”支撑,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重要一环。综合上述观点,参考国内其他研究者对于现代服务业的描述,现代服务业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依托高新技术、现代管理方法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以人力、技术、知识高度密集为主要特征,向社会提供高层次、高附加值生产生活服务的行业。
2.1 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焦点
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专业和综合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等,具有广泛的关联性,深度的融合性、高度的专业性,是现代服务业最主要的组成要素。在发达国家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中,生产性服务业占其GDP的比重通常在1/3以上,美国甚至接近50%;在世界服务贸易结构中,生产性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进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一半左右;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现经济结构快速转型的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国内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质量和效益还比较落后,对制造业的服务功能还不强,在业态丰富程度、创新性、资源储备等方面还不足。从国内中心城市看,上海依据其优势产业,明确了十个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成立生产性服务业联盟,推出了一批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
2.2 创新促进内部结构升级
以知识密集为特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越来越需要研究和开发的支持,据统计,服务业研究开发费用在所有研究开发费用中的比重在过去10年中不断上升,而制造业所占比重则相对减少。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在于全球经济分工的深化,使更多诸如管理、咨询、广告、研发、会计等现代服务业从制造业部门中日趋独立化。这些服务业发展更加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进步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借由“知识化”和“信息化”改造推动产业技术、组织、服务模式、服务网络,乃至服务意识和理念层面进行创新。从区域上看,发达国家中这种由创新促进现代服务业结构升级的趋势尤为明显,而随着服务业内部生产力水平、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发达国家也进一步实现经济健康稳定增长和国民经济结构的稳定增强。
2.3 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良性互动
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日趋紧密,研发设计、财务管理、决策咨询、市场信息、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企业内置服务不断独立出来,向着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并向制造业全面渗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中间环节、内部管理和信息管理的成本投入。制造业“服务化”趋势,越来越多制造商(特别是汽车、电子信息等行业)将服务看作参与全球竞争、实现价值链升级的优势和潜力所在。服务外包的巨大市场也已成为刺激经济复苏的强大推力,更多发达国家也在将更多类型的业务外包给其他地区,涉及企业知识产权、金融、人力资源等核心业务流程。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新技术最主要、最先行的使用者,也成为新技术转化应用的最主要推广者和中介服务者,并极大地促进了跨学科技术间的沟通和发展。
2.4 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重要支撑
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影响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更成为支撑现代服务业转型,提升行业运营效率和催生新业态模式的最主要力量。以现代服务业几类重点行业为例,现代金融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最丰富的领域之一,通过海量数据挖掘和分析,金融服务机构能够更有效地吸引客户,改善服务质量,监督金融市场动向,加强风险监控预警,从而最大化提升自身竞争力和运营效率;在现代商务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促进了低成本、跨地域的网络化经营模式,其更大意义在于使商务企业能够第一时间收集客户的交易信息、行为习惯、消费预期以及必要的信用情况,从而第一时间调整优化经营策略,抢占市场先机,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商务服务。
3.1 政策法规创新扶持
随着发达国家对服务业创新发展日益重视,很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针对现代服务业制定专门的政策法规,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1)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如美国《金融服务业法》中对于金融业组织创新的立法支持,《小企业创新研究法》中规定大企业应按研发经费的一定比例抽取经费用于资助包括现代服务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创新活动。(2)在出台的新一轮创新政策中,加强对现代服务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如美国实施“美国创业计划”等行动;欧盟推动建立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平台,支持各成员国进行关于服务创新的社会和经济研究;法国启动 “服务业创新行动计划”,德国政府推出“服务业创新扶持项目”。从国内看,我国也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文件,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
3.2 多样化金融财税支持
(1)增加资金投入,如英国伦敦设立 “创意之都基金”,每年投入3亿多英镑支持创意产业发展,韩国知识经济部从2010年起投入1万亿韩元,用于支持新软件开发和人才培养。(2)通过差异化的税收优惠,减少服务企业成长风险,支持企业研发、人才培养等,如新加坡规定服务业可与制造业同等享受新兴产业的各种优惠待遇,对服务贸易出口收益只征收10%的所得税;美国则通过多项税收优惠鼓励服务业技术创新,如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从事公益性科研所得实行所得税豁免,企业向非营利科研机构捐赠仪器设备可作为慈善捐赠支出获得计税扣除等。(3)提供政策性金融扶持,如印度在政策性金融机构设立软件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吸收国际风投资金,鼓励企业上市融资。
3.3 注重信息化基础建设
从全球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看,信息技术的深层次应用已经成为提升服务业生产效率、激发新业态新模式形成的首要因素。因而通过信息化促进服务业优化升级也成为众多国家和地区的首选。如美国注重大容量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并以此支撑其海量金融信息资源服务;新加坡提出“综合网计划”,加速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提升物流吞吐能力,实现城市交通系统数据采集、信息发布及策略实施的智能管理。国内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区也纷纷加紧“智慧城市”建设,其中北京出台“大数据和云计算行动计划”,建成世界一流的基础公共云平台,数据开放率超过60%,形成千亿元级产业集群;上海实施 “活力上海”行动,4G、光纤宽带网络全覆盖,家庭光纤接入率60%且平均接入带宽40Mbts,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总规模达到1万亿元,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达到6800亿元。
3.4 发挥现代服务业关联效应
现代服务业具有广泛的产业关联特性,使其成为推动创新要素融入整个经济体系、引领相关产业升级改造的理想载体,因此无论是企业自发、还是政府引导,都十分注重通过服务业的渗透融合作用,实现产业间的横向联动,或由此进入增值效益更强的产业领域,实现“价值链升级”。而涵盖工程、研发、IT及软件产品、解决方案、营销平台等的一体化集成服务,即EPC模式的兴起也有力地说明了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间日益密切并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宏观层面上,各国也对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相关产业的渗透融合格外关注,如欧盟建立“Service R&D Challenge Call”机制,通过创新项目推动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以及“制造服务业”发展;德国在“服务业创新扶持项目”中格外注重申请方“服务行业”跨行业和广覆盖的特性。
3.5 引导高端现代服务业聚集
在推进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科学引导服务业机构的定向集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区域特色优势和资源高地。如美国金融中心纽约华尔街,影视创意中心洛杉矶,高新技术中心硅谷;伦敦作为金融服务和文化创意中心,聚集250多家国外银行、180多家外国证券公司和100多家跨国保险公司,汇聚了英国1/3以上的设计机构;巴黎则以金融和企业服务、研发设计、休闲等为特色、一主两辅的现代服务业格局;韩国提出“设计首尔”的方针,汇聚国内84%的创意企业和近九成的文化创意产值。从国内看,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先后推动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等试点工作,支持条件成熟的区域加速现代服务业机构、资源的聚集,支持产业链延伸和升级,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
4.1 围绕“三条主线”
(1)现代服务业与生产制造深度融合的发展主线。现代服务业不仅要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趋势和重点,更融入到整个经济运行体系中,要为第一、二产业发展,特别是一些传统业态产业结构改造升级提供动力支撑,为新兴行业发展带来创新引领。(2)现代服务业助推产业结构加快升级的发展主线。面临全球制造业布局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带来的种种机遇和竞争压力,要通过现代服务业与生产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带动制造业升级,使其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降低外向型工业结构带来的制约,实现二三产业协同互补、两化深度融合,“双轮驱动”。(3)现代服务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发展主线。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城乡人口规模和人口层次的不断变化,以及公众不断增长的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就业、消费以及衣食住行等民生需求,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面临更多样化、更个性化、更高水平的需要,这就需要现代服务业更广、更深、更新地融入公众生产生活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创新服务形式,有效解决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提高民富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
4.2 坚持“四项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将完善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和科技服务体系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引领现代服务业创新和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着力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生产制造深度融合,做大做强研发设计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金融服务、专业科技服务等优势现代服务业。
(2)坚持统筹推进,重点突破。优势领域与新兴业态发展“两手抓”,在做优科技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优势行业的同时,选择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战略性新兴服务业态,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亮点。充分结合“智慧天津”建设带来的市场空间和机遇,催生一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体现数字化、智能化应用的高端新兴现代服务业态。
(3)坚持培育主体,塑造品牌。通过引进聚集、自主培育等措施,推动现代服务业企业集聚发展,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吸引聚集创新资源和服务机构,扶持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强化行业创新发展的主体力量。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园区和服务产品品牌。
(4)坚持因地制宜,特色聚集。结合各区域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分区域、分领域引导现代服务业定向聚集,以服务业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大院大所和产业化基地为核心,打造若干区域特色鲜明、优势行业各异、统筹错位布局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集聚区。依托创意园区、商务楼宇等形态,有针对性地集聚资源,形成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与区域定位相适应的服务业集群。
5.1 现代服务业助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
推动社会经济增长关键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应当将视角放得更高更宽,不仅仅将其作为三次产业结构的一部分,而要看作助推经济转型、促进结构调整、具有某种基础性、全局性意义的产业形态。(1)充分体现现代服务业高效益、高辐射力、高知识密集性、低资源消耗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其规模和效益,大力增强自主创新力,塑造行业核心竞争力,打造竞争优势本土品牌。(2)注重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和融合力,促进对相关产业的渗透,更多以知识、技术等创新成果作为产业中间投入,改变当前现代服务业高物质投入的现状,驱动三次产业质量效益提升,提高产业附加值、降低能耗。(3)发挥现代服务业对高端资源的聚集作用,汇聚高端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从而把握产业链“微笑曲线”的高端环节,体现经济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力。(4)加强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引导,以更多绿色环保、低能耗低排放的服务进入市场,取代传统产业中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依赖,带动传统产业内部结构的转型升级。
5.2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后推行的“再工业化”发展策略清楚地表明,即使服务业占GDP比重大幅增加,其经济硬实力和抗危机能力仍更多取决于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由此我们认为,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纯数字意义上的高低,而是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基于其良性互动机制,达到“平衡”态势。即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业是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和支撑,制造业与服务业二者共生互动、循环往复,形成对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双轮驱动”。然而从现实情况看,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竞争仍主要依赖成本和价格优势,更注重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而忽视与之相关的研发、设计、市场、销售、服务等服务环节。因此政府要进一步引导加强产业关联融合:(1)鼓励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剥离,通过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方式推动企业分离服务业务,专注核心业务,降低企业成本,促进形成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市场化的服务体系。(2)推动先进制造业突破原有的产业界限,向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上下游和相关服务行业延伸,从而获得新的价值增长点,实现产业链的升级。(3)通过掌控高端服务资源,逐步扩张本土先进制造业的对外控制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向“服务经济”主导的转化。
5.3 现代服务业与外资企业协调发展
与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类似,随着全球工业资本的快速聚集,天津工业化水平得到快速提升,逐步建立从属于外向型经济模式的产业体系,但这种全球背景下的工业化也一定程度抑制了天津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一是制造业价值链被嵌入的全球价值链拆分,在大部分领域仍局限在低端加工制造环节,俗称“两头在外”;二是引进的外资企业有相对完善和独立的服务体系,对本地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少。由此导致本土现代服务业资源分散、业态单一,对其他产业服务功能弱化等问题。因此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要处理好与外资企业的协调发展。一方面要着力修炼天津市现代服务业“内功”,以更具创新性、更高效益的服务产品参与市场竞争,避免被排斥在外;另一方面,以现代服务业创新带动制造业,乃至三次产业结构的转型,促进产业链整体的“补全”和“升级”,并逐步实现对研发、设计、市场服务等高端环节的掌控和价值链的横向跨越升级。
5.4 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注重“软创新”
与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制造业创新不同,服务业创新除了硬件技术手段上的创新外,更多情况下表现为服务产品创意化、流程标准化、渠道虚拟化,乃至服务理念和意识上的“软创新”,如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将知识、创意这些抽象的无形资本作为产业链的源头,改变了只有资本及劳动力等实体才能生产的固有观念。因此在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引进技术装备,开设网站门户等形式上的创新,而更要注重与之相匹配的服务产品、模式、理念上的推陈出新。以科技中介服务为例,从服务内容上,正在由单纯的中介推广,延伸拓展到技术、资金、管理、市场、人才、法律的集成服务;在服务手段上,以信息网络为支撑,城市、区域乃至更大范围内的虚拟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软创新”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5.5 加强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
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优势在于对降低产业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密切产业横向关联等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随着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加之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深化应用,更多基于信息化手段的服务业态空间布局上的“虚拟化”趋势更加显著,而“总部经济”、“飞地经济”等概念也为人们所重视。在此形势下,在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中我们需要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将产业的资源需求与区域资源禀赋综合考量,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搭建统筹规划、错位布局的服务主业不同的功能区域,实施市场化、专业化的园区管理;二是对于以制造业集群为核心形成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消除要素价格政策性歧视、税收不公等问题,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价格机制,放宽市场准入,减少审批认定事项,加快落实已出台的鼓励政策,从体制机制上为生产性服务业松绑;三是对于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态,可以充分发挥“三旧”改造和企业腾迁等空余的发展用地,因地制宜发展具有鲜明地域、产业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形态。
5.6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
发展现代服务业既可促进就业又可构建宜居环境,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发展可为居民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需求导向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征,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其原动力往往来自于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又更多反映出人们生活不断丰富的民生需求,因此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必须坚持与民生需求紧密结合,要将居民民生需求分析置于现代服务业内部创新(包括技术手段、产品、内容、模式等)的前端。大力实施文化、教育和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服务创新,寻求科技在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领域的全面突破,对于天津现代服务业发展尤为关键。特别对于部分新兴服务业态而言,在创新服务产品时也应当更多考虑本地一些普遍的民生需求和生活理念。例如当前国家大力推动“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而这里往往要兼顾社会不同群体和阶层,以及老年人、青年学生、病患者、社会保障对象等特殊群体的民生需求。
[1] 李春红,程耀华.世界服务业发展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北方经济,2013(09).
[2] 李杨,张鹏举,付亦重.欧盟服务业创新政策新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9).
[3] 王红,我国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研究[J].市场周刊,2014(3).
[4] 张拓宇.天津市中心城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思路研究[J].天津经济,2015(9).
[5] 夏杰长.我国新兴服务业的四大发展战略[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16(2).
[6] 王跃武.我国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自发展机制创新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29(145).
F127
:A
:2096-0298(2016)12(c)-107-04
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科技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与关键技术研究》(14ZLZLZF00105)。
李林(1979-),男,汉族,山东人,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情报研究中心工程师,主要从事科技情报、科技政策研究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