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萍
(浙江省温岭中学 317500)
高三生物学复习课堂的重复与低效,一直是困扰广大一线教师的一大难题。而要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就是要回答好课堂创建的几大问题:为什么复习?复习什么?谁在复习?如何复习?……为此,笔者从高考-教材-学生三要素着手,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对创建有效复习课堂的一些做法。
为什么复习?这是高三复习课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与一般的新授课与阶段检测复习课不同,高三复习课的目的就是为了高考,因此,准确地认识高考是复习的方向所在。而对高考的解读,除了要了解与高考有关的指导性文本外,还要特别重视研究历年的高考试题。综观近几年浙江省生物学高考自主命题,虽有创新之举,但还是以“求稳”为主。因此,教师要善于从每年试题的“个性”中寻找“共性”,下面以浙江生物学高考试题非选择题的第1题(连续6年第1题的命题结构是相同的,分值14分,内容主要是植物生理)为例来加以说明。
1.1 答案来自于再现性知识(约占该题分值的30%) 一般出现在试题的前几个空中,答案基本上来自于教材知识的简单再现,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2012第30题(1):停止供水后,光合速率下降。这是由于水是光合作用原料,又是光合产物在植物体内运输的主要介质。
1.2 答案来自于综合性分析(约占该题分值的70%) 需要学生经过综合性分析,形成一定的思维链,并根据要求规范作答。此类试题常见有以下几种思考与答题方法:
1.2.1 术语运用法 答题时要善于运用专业术语作答,专业术语常常来自于教材、题干或图表,尤其是来自于试题图表再结合教材的术语比较常见,但这类回答往往比较隐性,考查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例如,2010年浙江卷第30题:试管苗的光合作用能力较弱,需要逐步适应外界环境才能往大田移栽。研究人员进行了“改变植物组织培养条件缩短试管苗适应过程”的实验,实验在适宜温度下进行,图1和图2表示其中的两个实验结果。
图1 是否加入蔗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图2 24h内CO2浓度变化曲线
(1)图1的实验是在大气CO2浓度下进行的。据图分析,试管苗在不加蔗糖的培养基中______和______更高。通过对图1曲线的分析,从纵坐标来看,“不加蔗糖”比“加蔗糖”的“光合速率”更高。这是一个答案,但还有另一个答案则隐含在图中,通过对已有虚线的分析再结合教材可知是“光饱和点”。如果不能学会这种方法,回答“光合作用的强度”就不能得分。
1.2.2 顶“天”(条件)立“地”(结果)法 须考虑题目的条件与结果的关系作答。如图2是试管苗在密闭、无糖培养基条件下测得的24h内CO2浓度变化曲线。图中b~c段CO2浓度升高缓慢是因为________,回答此题时,可形成从“果”到“因”的逆向思维链:
在形成思维链的过程中既要全面考虑,也要结合题目条件排除不可能因素,例如导致CO2浓度升高的因素,可以是呼吸作用,也可以是光合作用,从图可知,b~c段的条件是黑暗状态,所以可排除光合作用的影响。在答题时,整理“逆向”思考的思维链再进行“顺向”作答,答案是“O2少,导致呼吸作用释放CO2少”。
1.2.3 顺“藤”(命题意图)摸“瓜”(答案)法 这类题目相对综合性强,难度高。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知,采用无糖培养基、________和________可缩短试管苗的适应过程。回答此题时,必须明确命题意图“无糖培养基”与“缩短试管苗的适应过程”之间的关系。从题意,采用“无糖培养基”可“提高光合速率”,可知“提高光合速率”就能“缩短试管苗的适应过程”,由此顺着“提高光合速率”的命题意图就可找到“答案”(“适当增加CO2”和“适当增强光照”)。由于这种思维的转换稍有跳跃性,学生普遍会感到无所适从,但只要了解了这种思维特点,在复习时稍加培养即可。
浙科版生物学教材是全省所有学生学习的依据,高考考查的知识都来源于教材,考查的能力也是以教材中的知识为载体。因此,教师在复习时,须利用好教材而不是教辅资料,要吃透教材。
2.1 在整体阅读中见灵魂 尽管教材内容丰富,但文字组织较松散,知识显得零碎,学生不易系统掌握。为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专业基础,将教材由“厚”变“薄”,整合各个章节,厘清知识脉络,明确核心概念,构建主干知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2.2 在多维阅读中见广度 教材中有些重要或难度较高的知识点在内容编排上显得比较简洁。为此,教师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多角度阐述,将教材由 “薄”变“厚”,以利于学生在充分了解知识“前因后果”的基础上,能灵活迁移和运用。如卡尔文循环,结合教材中的文本和图解,还可以解读出:3个CO2分子需经过3次卡尔文循环才能形成一个三碳糖,此过程中会需要3个RuBP参与,形成6个3-磷酸甘油酸,等等。
2.3 在思辨阅读中见精致 通过精读教材,对不同考试要求的内容进行界定,对概念容易混淆的内容进行辨析。例如“基因的碱基缺失”与“基因缺失”,因为两者都改变了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和碱基排列顺序,有必要辨析:碱基缺失是核酸分子中基因缺失了内部碱基属于基因突变 (缺失对象是碱基对),不改变染色体形态、结构,显微镜下不可见。基因缺失是DNA分子中缺失了基因属于染色体畸变 (缺失对象是基因),改变了染色体形态、结构,显微镜下可见。
学生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推进有效复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分析学情,只有了解学生,才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复习。
3.1 通过细察学生作业,明确学生的对与错 精心筛选作业,通过批改,仔细观察并分析学生答题的对错情况,初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平常教学中,当时间不充裕的情况下,细察作业,不失为课堂教学后效果检测的一种诊断依据。
3.2 通过耳听学生回答,明确学生的实与虚 为杜绝学生抄作业,或了解学生选择题答题有无“蒙”题现象,要多进行个别交流,在倾听学生的回答中可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的真实情况。
3.3 通过追问学生问题,明确学生的深与浅 在课堂或作业面改中,对学生可有意针对某个知识点或具体问题进行穷根究底的追问,这样既可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又可了解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严谨性,明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否浮于表面,思考问题是否足够深入,从而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况有一相对准确的把握。
3.4 通过检测学生实力,明确学生的得与失 借助测试,尤其是一些高考真题的模拟,客观地检测学生的得分情况。并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归因分析,是属于概念性错误、审题性错误还是习惯性错误(不良学习习惯如书写习惯等产生的错误),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只有在读懂高考、教材与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创建有效的高三复习课堂。而有效复习课堂的创建就需要全面把握、重点突破,可从三方面着手:
4.1 备好一类课 常见的复习教学中,备课往往是一课一备,每节课通常都会让学生围绕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进行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因此每节课的教学常常显得相对孤立。为此,在复习设计时,要从备一节课的习惯思维转换到整体的备一类课思维上来。备课时要围绕一个专题或一个单元以知识序、方法序或能力序进行递进设计,每课各有侧重,内容上有主次之分,时间上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有快慢之别。例如,在遗传基本规律的复习中,可将分离规律与自由组合规律作为一个整体,先从知识结构着手,将涉及的概念、实验等知识进行辨析、整合,然后再从方法结构着手,学习和运用相关的推导、实验设计等内容。由知识到方法,由被动到主动,学生不仅知识掌握得扎实,而且也能在知识的运用中学会方法,形成能力。
4.2 上好一堂课 无论运用什么复习模式,都应着重体现出高考备考时的两大功能:①唤醒知识:复习不是知识面面俱到的重复,而应该将原有知识进行唤醒,使知识具有生命力,可面对不同的问题情境随时被激活,并能灵活地迁移并应用;②运用知识:要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靠教师单方面的“教”是无法完成的,须让学生经历实实在在的“学”、“练”过程,而特别能让学生印象深刻并切实提高能力的过程,是一个从“误”到“悟”的过程。
4.3 学好一个概念 概念复习在高考备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常规的概念复习中,教师习惯于“罗列概念”—“辨析记忆概念”—“运用概念解题”的教学,因此,容易忽视学生的过程经历,导致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记得快也忘得快。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让学生在大量的材料中经历概念的辨析过程,发现它的本质属性。
例如,在“生物变异”的教学中,可列举大量的事例,让学生辨析基因重组、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寻找相同中的不同(同类分析)和不同中的相同(聚类分析),明确每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同时也让学生将其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并列概念等组成一个概念图。然后在运用概念时进行一个思维外显的表达过程,并注意答题的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