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飞
(贵州省贵阳市第一实验中学 550081)
自从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东尼·博赞发明了思维导图之后,它就被人们当作“终极思维工具”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人类的大脑天生喜欢色彩、图像和呈发散性网络式的思维,而思维导图正好符合大脑思维这一自然倾向。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不仅可通过提炼关键词、梳理逻辑关系训练人体的左脑,还能通过绘制图形和使用色彩,训练人体的右脑。总之,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人们开发使用全脑的过程。左右脑的协调配合自然能提升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笔者在初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中对如何运用思维导图有如下几点体会。
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许多概念都是用文字进行描述的,虽然学生都会读,但读过之后并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理解。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在概念教学中不妨充分利用教材中相应的文本资源,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抓住关键词,梳理关系,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例如,在学习“鱼”这节内容时有“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两个概念,教材中是这样表述的“鸟的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恒温动物;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变温动物”。教师可抓住“环境温度”和“体温”两个关键词展开教学,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提到的两种温度;一种是动物的体温;另一种是环境温度。紧接着提问“环境温度会不会变化?”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环境温度会变化。在这个参照物上再来看不同动物的体温会不会变化,有的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这种动物就是恒温动物;有的动物体温会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这种动物就是变温动物。抓住概念中“体温”和“环境温度”这两个关键词,不仅能帮助学生厘清概念,让学生记住这两个关键词,今后自己分析,也更容易记忆这两个概念。又如,教材中对“生态平衡”这个概念是这样描述的:“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作生态平衡”。从最末一句来看生态平衡是一种现象,什么样的现象呢?继续往前看,它是一种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是什么东西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呢?学生很容易从文本中找出“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这里要注意“相对稳定”不是”恒定不变”,它是指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可以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波动。文中最前面的“生态系统”一词限定了这种现象所处的范围。经过一边引导分析,一边绘图呈现,可以增进学生对“生态平衡”这一概念的理解。
教学实践证明,比思维导图更为重要的是绘图前的思维过程。在概念教学中绘制思维导图,能促使师生动脑思考,这个思考过程让师生学会在浩瀚的文本中抓住关键的、有价值的信息,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通过梳理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训练师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也许目前绘制的思维导图还不够美观,但由画图而引发的思考将有深远的意义。
图像会自动吸引眼睛和大脑的注意力,并帮助大脑快速记忆。由于大脑有追逐美的自然倾向,思维导图越是色彩丰富、引人注目,越能帮助记住更多的东西。所以,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不妨多发挥思维导图的图式功能,多使用图像。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记忆概念,同时也能给枯燥的概念学习增添乐趣。
例如,在学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个概念时,教师可利用图式来表述这两种生殖方式(图1、图2)。
图1 有性生殖方式
在学习“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个概念时,可通过绘制这两类生物的细胞简图来凸显两者的区别,加深学生的印象(图3、图4)。
思维导图中的图形最好由学生自己来画。因为绘画的过程是对知识信息的又一次加工处理,是一个加深理解的过程。同时,绘画的过程也是右脑开发锻炼的过程。学生通过绘制图像,印象自然深刻,记忆更加牢固。另外,教师也可从学生绘制的图像中找出学生认知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绘制图像的过程也会增添不少学习的乐趣,这种情感因素对概念学习是很有利的。
图2 无性生殖方式
图3 “原核生物”思维导图
图4 “真核生物”思维导图
科学研究证明,结构化知识更有利于长时记忆,有助于概括理解和问题解决。在生物学概念学习中不仅有对概念的文字描述,还有大量支撑概念的事实案例,如果能将它们有序组合在一起,势必能帮助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概念,在这方面思维导图就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
例如,前面陈述的“生态平衡”这个概念在教材中还有三则与之相关联的资料,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概念和资料一并梳理归纳(图略)。
通过这样的梳理归纳,能帮助学生清晰、深入地理解 “生态平衡”。从中也可以看出,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梳理归纳,将教材中大量的文本资源集约化,简洁、关键的信息既能加深学习的印象,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