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明旭
无论是战火的洗礼抑或经济的动荡,都没能让中东欧的读者对于阅读的热爱有一丝减退,那里的出版业也在经历了“摧残”后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继续茁壮成长。
当蓝宝石般的多瑙河静静流过,她是李斯特手指下悦动的音符……
匈牙利的风韵让无数人沉醉,但鲜有人知道,她还是仅次于以色列的人均阅读量最多的国度,年人均阅读量可达50本之多——一个名副其实的爱书之国。而从那里一路向西,美丽的千岛之国克罗地亚同样阅读氛围浓厚,无论在阳光灿烂的海滨,还是整洁安逸的小镇,都随处可见手捧图书的人们,在享受阅读生活。
事实上,由于历史、文化、宗教、政局改变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东欧国家的出版业都曾经历堪称曲折的发展过程。但无论是战火的洗礼抑或经济的动荡,都没能让那里的读者对于阅读的热爱有一丝减退,出版业也在经历了“摧残”后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继续茁壮成长。
在过去的一百年间,这片美丽的地方为世界贡献了包括切斯拉夫·米沃什、凯尔泰斯·伊姆雷等在内的七位诺奖作家,以及多位如卡夫卡、米兰·昆德拉这样的文学巨匠。透过他们的作品,世界更好地认识了那片美丽的土地,而这朵独具魅力的中东欧文学之花也得以世界各处傲然盛放。
一段过往 一抹烟云
由于地缘位置的特殊性,“夹缝中”生存的中东欧曾无可避免地被卷入到一场文化的交融之中。实力强劲的东、西方文化与中东欧本土文化在那里遭遇、斗争、融合,既互相排斥,又相互影响,最终在矛盾中寻找平衡的支点。新闻出版业在这一过程中也经历了类似的“纠结”。
以拉脱维亚为例。由于13世纪德国封建主、日耳曼十字军东征军入侵拉脱维亚,直到19世纪90年代,德语都是拉脱维亚官方文件使用的语言,历时数百年。因此17世纪拉脱维亚最早的报纸出现时采用的是德语出版,图书亦是。1918~1940年独立的拉脱维亚政治上相对自由,俄文、德文、意第绪文、希伯来文、波兰文的数百家报纸、期刊以及图书出现在这个国度。而随着后来被并入苏联以及二次独立,目前该国新闻出版业主要分俄文和拉脱维亚语两类。
中东欧其他国家的新闻出版业发展历程与拉脱维亚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在争取民族独立的道路上遭遇了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因此各国的新闻出版行业的建立与发展过程都充分体现了出多元文化的影响。总体来说,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是重要的分水岭,而在那之前,多数国家的出版业都经历了较为健康的成长。
其中,国土面积相对较大、人口较多的波兰,出版业发展的也较为稳健。该国1929年全国出版图书138种,印数24.5万册。至1984年,全国拥有国营出版社、合作社出版社44家。1986年,年出书达9881种、2.3 亿册,期刊2986种,发展速度堪称迅猛。
解体前的捷克斯洛伐克也不甘落后。1937年该国出版图书6490种,印量3200万册。1949年3月24日人民会议通过法令,将所有私人印刷厂、出版社、书店收归国有。1975年有14家出版社设有读者俱乐部,会员达80万人。1984年,全国拥有出版社54家(捷克35家、斯洛伐克19家),年出书7128种,印量9820万册。
罗马尼亚在奥匈帝国统治时期国内的出版社绝大多数是小型私营出版社,年度出版图书3500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自1948年起,政府对全国的出版业实行由文化部出版中心管理与监督全国出版事业,国有化之后,形成统一的、全国性的出版、印刷与发行系统。1986年,全国拥有出版社23家,其中19家集中在布加勒斯特,年度出书5000种,6100万册。
解体前的南斯拉夫在1945年出版图书1021种,约 700万册。其后经历了快速发展,到1978年,年度出书已超过 1万种。当时该国拥有96家出版社,其中塞尔维亚共和国57家,克罗地亚共和国24家,斯洛文尼亚共和国5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 4家,马其顿共和国3家,黑山共和国3家。
匈牙利1919年出版图书和小册子334种,印量2400万册。到1978年数量达到9579种,印量 10500万册。1983年全国拥有出版社20家,其中13家属文化与教育部出版局领导。
回顾这一段过往不难发现,中东欧国家的出版市场都有着的潜力与空间,而他们对于图书的热情也帮助其在如今的环境中得以长足发展。
如今风景各异
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东欧剧变,中东欧各国的出版业也迎来了全新的时代。各国均凭借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交出了一份份独具风格的答卷。
其中作为拥有最多人口和最大市场的波兰,也当仁不让地扛起中东欧出版业领军者的大旗。据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主任蔡梦灵(Magdalena Czechonska)介绍,波兰图书市场总体出版规模达5亿8210万欧元。目前,波兰总共有4万多家实体出版社,然而前300家出版商的份额便占据了整体图书市场的98%。
波兰每年大概生产3万多种新书,其中专业图书占全部图书销售总额的37%,教材占30%,虚构类作品占12.3%。童书市场的份额逐年增加,堪称波兰书业的助推器。除此之外,侦探小说和报告文学也很受欢迎。波兰著名幻想文学家安德烈·斯帕克沃夫斯基(Andrzej Sapkowski)是全欧洲除已故大师托尔金之外的“奇幻大师”,他的成名作《猎魔人》(The Witcher)五部曲风靡欧洲30年,是整个东欧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在波兰,纸质书是人们阅读的首选,并且,他们更倾向在实体书店买书,电子书仅占全部市场份额的3%。
视线转向多瑙河畔的匈牙利。这个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百分之一的国度,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让人不得不感叹匈牙利“精神食粮”的丰富。该国平均每人每年购书20本,比同地区的西欧人要多得多,常年有读书习惯的人数达500万以上,占人口的1/4还多。
在匈牙利境内,图书馆是重要的文化设施。遍布各处的图书馆也是该国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位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国立塞切尼图书馆有一套惊人的机器人图书运输系统。这套运输系统1985年投入使用,虽然由于历史政治问题,系统的维护缺少零件与专业人员的帮助,但30年过去了,这套系统依然健在,依然保持运行,令人不可思议。除此之外,位于匈牙利群山之中的帕农哈尔马修道院坐落着欧洲最大的私人图书馆——帕农哈尔马图书馆。图书馆是主教间代代相传的私人财产,丰富的藏书和哥特式建筑让这座图书馆具有了别样的美丽。
匈牙利的西南边,2008年的经济动荡给克罗地亚的出版业接连重击。自那时起,克罗地亚的纸质刊物出版一直处于萎缩状态,尤其在2009年到2011、2012年期间,新出版物种类从每年约4000种骤降至约1200种。许多出版社未能熬过危机,幸存的也大多将产量压缩至危机前的约1/3以求生存。近两年,克罗地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复苏措施,然而想要恢复到2009年危机前的黄金时期,克罗地亚出版界还任重而道远。童书和教育类书籍是克罗地亚出版业的两个大分支,同时也是受危机冲击较小的两个类别。
与克罗地亚接壤的塞尔维亚,或许很难让人一下联想起有哪些知名的作家。但爱书的你,却不可不知一部公认的奇书——《哈扎尔辞典》。就连清华毕业的音乐才子李健也爱这本书,可见它的格调与气质,它的作者米洛拉德?帕维奇就来自塞尔维亚。
根据塞尔维亚国家图书馆以及塞尔维亚文化信息部的信息统计,塞尔维亚共和国总共有1000余家专业出版商,有300家相当活跃。其中,30~50家大出版商的出版物占领了每年75%的市场份额。值得注意的是,塞尔维亚超过90%的出版社都属私有。每年,塞尔维亚的图书市场会出版4000至5000种图书,其中70%都是塞尔维亚的本土作家作品,30%是翻译作品。
塞尔维亚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发展和阅读推广,由塞尔维亚文化部支持的书展、图书交易会每年大概有50场。其中,最大且历史最悠久的是位于首都的贝尔格莱德国际书展,是欧洲地区非常重要的书展。2015年是贝尔格莱德国际书展的第61届,全球超过16万人前来观展。据统计,塞尔维亚的电子书市场份额没有超过5%。
尽管国土面积较小,但在人均出版图书的数量方面,位于阿尔卑斯山脉脚下的斯洛文尼亚却排在欧洲国家前列,每四个斯洛文尼亚公民中,就有一个是普通图书馆的会员, 每个会员每年会去图书馆大约20次。据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驻华大使馆第一秘书杜婉诗(Vlasta Turel)介绍,斯洛文尼亚大约有1300多人从事出版业。2015年,斯洛文尼亚的出版商出版了4941种图书,其中1542种是虚构类作品。5个较大的出版商每年可出上百种图书,26家较小的出版商每年出书数量在20~50种不等。去年,斯洛文尼亚出版市场总收入达7500万欧元,其中,童书的市场份额最大,特别是童书里的图画书。斯洛文尼亚人有绘制插画的传统,从古至今的插画师一直很多,绘画风格也别具一格,受全球出版市场的欢迎。
那些年闪耀世界的名家
深厚而独特的多元文化,是中东欧地区文学创作的一大特点,也成就了世界文学大家庭中杰出的一部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通过作品探讨处于不同文明争夺焦点中的民族身份认同,抒发在大国挤压下的痛苦与矛盾挣扎,寻求精神家园。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言,出生于小国亦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你“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正是在各种文化影响和交融中,中东欧国家的不少作家都有幸成为了“世界性的人”。
100年来,共有7位中东欧地区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中包括亨利克·显克维支、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切斯拉夫·米沃什和希姆博尔斯卡四位波兰作家,以及来自捷克的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来自塞尔维亚的伊沃安德里奇,来自匈牙利的凯尔泰斯·伊姆雷。
如果你读过这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获奖理由以及他们的作品便可知道,中东欧民族经历过怎样的血与火的考验。用饱经沧桑、历经磨难来形容这些国家和人民,丝毫不为过。
中东欧诞生的文学巨人远远不止于这些诺奖得主。以捷克为例,十九世纪至今,捷克涌现出大批成绩斐然的文学作家。由哈谢克确立的幽默、讽刺的传统和由卡夫卡确立的变形、隐喻的传统深深影响了一大批捷克作家,使捷克文学表现出鲜明的“混合与交融”的特征。
捷克是个有哲思气质的艺术国度,它的文学充满思辨精神。弗兰兹·卡夫卡(1883—1924)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已无需多言。这位“作家的作家”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和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为世界文学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马尔克斯青年时代看了卡夫卡的作品后曾感叹:“还能这么写!”,从而开启了他的文学生涯。
“卡夫卡”在捷克语中的意思是寒鸦。这位生前名不见经传的大作家出生于捷克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8岁进入布拉格查理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主要作品有:《变形记》、《判决》、《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等。
另一位总被提起的捷克作家,是米兰·昆德拉。1967年,他以其处女作《玩笑》一炮走红。1975年,昆德拉移居法国,开始用法文创作,大受欢迎,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昆德拉虽然移居法国,但他的文学仍保留着浓重的捷克哲思。爱、死、喜、悲,这些常见的主题在昆德拉的笔下都被赋予了哲学意味。他的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玩笑》、《笑忘录》、《不朽》,文学评论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等,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而同时代的中东欧其他国家也出现了例如波兰的贡布罗维奇和舒尔茨;立陶宛的温茨洛瓦;罗马尼亚的齐奥朗和埃列亚德;阿尔巴尼亚的卡达莱;匈牙利的艾斯特哈兹等等作家,举不胜数。
多年来,这些生长于中东欧的作家们努力透过自己独特的视角,记录、讽刺、反思,探寻人性、追求自由、表达爱恋、述说挣扎,尽情展现自己的同时,更为全世界的读者带来一次又一次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