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秦名连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显现,持续加剧的恶劣天气、水土污染等问题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担忧。如何有效解决百姓关心的环境问题成为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贵州省作为全国低碳发展的先行区,在“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发展路子。贵州省各高等学校不仅肩负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这一重任,同时也需要将本省低碳发展、生态发展的理念普及到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中,使之成为未来地方经济发展的合格建设者。高校思政课是党的教育方针在高校课堂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强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高校思政课责无旁贷。
关键词 生态道德 环境保护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1加强贵州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背景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近年来持续加剧的雾霾天气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担忧。如何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环境问题成为各级政府不可回避的重要使命。2012年11月,建设“美丽中国” 首次作为执政理念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美丽中国”被写入“十三五”规划,首次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建设“美丽中国”是党面对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从增进人民福祉、统筹民族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审时度势科学制定的一项重要的发展理念。其核心思想主要体现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期间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既强调贵州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又突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极端重要性。近年来,贵州始终坚守习总书记“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指示要求,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初步走出了把生态与发展统筹起来、统一起来的新路子,此外,贵州省还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使命。而高校思政课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课堂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贵州省作为全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加强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服务绿色发展大局,高校思政课责无旁贷。
2贵州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
在生态道德教育方面,贵州高校目前开设的公共理论课程包括《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贵州省情》、《中国传统文化》等。而这些公共课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均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体现为:
(1)课程教材所涵盖的生态道德相关知识量不够;《思修》作为高等学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为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书,该书本所涵盖的信息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大学生生态道德观教育的要求,例如教材上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容仅有2页,该部分内容占全书内容的比重还不足1%。《贵州省情》作为贵州省高校开设的一门特色必修课程,该课程从贵州省情出发,阐述了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环境资源等要素的源流、现状及其发展方向,但没有展现我省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理念、成绩及目标。此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政课主要从事物发展规律的角度侧面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对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生态理念的诠释和实例的分析均未涉及。因此,学生和教师很难从教材中汲取足够与生态道德相关的知识。
(2)生态道德教育课程趣味性不强;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对于生态道德相关内容的讲解往往采取“涂鸦式”教学,即将保护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发展理念通过讲授的方式强加给学生,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沟通。此外,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多的参照教材的知识结构,没有及时从媒体、网络等多渠道获取一些发生在身边的环境问题作为案例。因而,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不高,关注度不够。
(3)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主动性。 由于受知识结构的制约,相当多的公共课教师并没有接受过生态道德教育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或培训,因而只能就书本知识进行讲授,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而教材所涵盖的信息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大学生生态道德观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应根据课程需要,主动加强自身学习,并利用教材之外的各种资源,积极搜集教学素材,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
3在思政课中融入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生态道德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贵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思政课堂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普及生态道德知识方面责无旁贷。具体表现为:
(1)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需要;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面虽然十分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但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培养基地,高校还必须强调大学生的(下转第56页)(上接第50页)“全面”“均衡”发展。在贵州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时有发生。大学生对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大局中占据基础性地位的认识仍未达成共识,因而也出现了一些生态道德意识薄弱的现象。
(2)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包括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而且,国情省情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这对培养学生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虽然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消耗量也十分巨大。现有的石油储量以及稀有金属等重要生产资料还远远不够当前的生产需求,加之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意识到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些都应该让在校大学生有着清晰的理解和把握,所以高校的思政课教育也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断充实、调整并载入新的教学内容。
(3)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但经济的高速发展的背后却是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日益加重。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污染、水土流失、水污染、物种危机等环境问题时有发生,严重阻碍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进程。在这一背景下,贵州省委省政府及时改变发展思路、优化经济结构,提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等重要,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显然,贵州省已经从战略层面上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高校更应该响应号召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4生态道德教育融入贵州高校思政课堂的主要路径
(1)要提高生态道德教育在思政课堂中的授课比重。高校思政课要从国家发展大局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两方面出发,增加生态道德教育在思政课堂中的授课课时,突出生态道德观教育的重要地位。教师要对每一个课时进行认真分解,从不同角度解读生态环境保护既是当前形势所迫,又是一项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要精心挑选教材之外的素材,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后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延长学生接受生态道德教育的时长。
(2)要紧密联系时政,寓生态道德教育于形势政策课堂。形势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政课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时政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主要通过对最新时政的解读、热点问题的剖析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资源,把握热点动态,寓生态道德教育于形势与政策教学中,这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生态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当前,生态环保主题相关的报道在各类新闻媒体均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些报道既带有新鲜感、时代感,又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易于学生的主动接受。例如结合北方持续的雾霾天气、南方多地的泥石流灾害、主要淡水湖泊的水污染、生态难民等具体的国际国内生态灾难时政新闻,深入探讨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大学生树立环境忧患和危机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培养生态道德素质的认同感。
(3)要将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共同助力大学生生态道德观的培养。教师除了要利用课堂有效时间进行生态道德理论的教学与案例的讲解之外,还可以通过实践作业的布置与检查、课外活动的组织或参与等途径和学生一道共同营造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和谐之美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龚金星,万秀斌,等.生态文明,贵州先行[N].人民日报,2013-07-19(第1版).
[2] 赵克志.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抒写美丽中国的贵州篇章[J].人民日报,2014-7-11(第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