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的洋相和我们自己的……

2016-08-19 22:56奚言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于丹慎言普通人

奚言

在很多人看来,于丹又出洋相了,身上贴着“著名文化学者”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的标签,却引用了一篇假的皇帝讲话勉励高校新生,这难免会让其身陷“没文化”的尴尬境地。除了网友们的口诛笔伐,连一些学者也忍不住批评:“《论语》中有‘慎言的经典告诫,而一个以传播《论语》观点而名扬天下的学者,自己却如此不慎言,既缺乏对文史的基本判断,又不加思考、张嘴就来,实在是对《论语》及传播《论语》的莫大讽刺。”

相信于丹这几天的心情一定不大好,她会后悔发了那条微博,后悔在发那条微博之前没事先查阅一下资料,好好做点相关的功课。于丹的确应该后悔,可是其他人就可以一味地站在旁边幸灾乐祸地看热闹了吗?

与“慎言”相对的是“不加思考、张嘴就来”的信口开河,但说到信口开河,还有谁比我们自己更擅长呢?生活中,我们经常谈论这谈论那,就某些人、某些事发表议论。但我们是否认真想过,我们真的了解自己谈论的对象吗?事实上,我们经常是根据一些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所谓事实来论人论事,即便有些事是属于我们自己眼见或耳闻的“事实”,那也有可能是断章取义的片面事实,但我们却全然忽略了这一点,往往为了强调某个观点而取己所需,不及其余。如果说生活中与人聊天或与朋友畅谈,如此信口开河还算人之常情、无关紧要的话,那么在网络发达的自媒体时代,很多人就自己完全不懂或所知有限的事无所顾忌地发布消息、表达观点、煽动情绪、制造事端,这样的事不也司空见惯吗?之后又有多少人为此反思并引以为戒了呢?或者你并没有做过这样“狂热”的事,你只是在别人的帖子后面随便发了几句议论,或在微信圈里顺手转发了几篇文章,甚至只是在别人的议论、转发后面随手点了个赞,这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的确,教授、学者和我们这些普通人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所面对的受众更多更广,他们的每一次发言都会有更多人倾听,传播的范围更大,所以,他们更应该在静心钻研学问的基础上谨慎发言,以免误人子弟或贻笑大方。但对教授、学者们要求“慎言”,对普通人就可以完全不要求了吗?当然不是,因为两者只有结果的程度不同罢了。就以很多人并不怎么在意的微信转发和点赞为例,除去那些完全个人化的内容,你对每一篇文章的每一次转发和点赞其实都隐含了一个态度,就是在或鲜明地或暗暗地支持、赞许和鼓励某种观念某种说法,但其实你对于它谈及的内容根本不曾有过认真的了解或思考,而这正是助长无知盛行的行为。

不好好研究学问、而热衷于在观众面前发言表达的教授、学者会出洋相,我们尽可以嘲笑他们;但别忘了,我们比他们懂的更少,我们的每一次信口开河,可能都是在暴露自己的浅薄无知。

———摘自《连云港日报》

点评>>

文章没有停留在于丹出洋相这件事情上,而是由此发散开来,直指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喜欢信口开河,往往为了强调某个观点而取己之需、不及其余的现象。尤其是在网络发达的自媒体时代,很多人会就自己不懂或者所知有限的事情无所顾忌地发布信息、表达观点,却少有人为此反思,并引以为戒。而且我们普通人懂的东西比教授、学者们懂的更少,在嘲笑教授、学者们出洋相的同时,也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正在暴露自己的浅薄无知。文章角度新颖、观点深刻、语言犀利、发人深省,是一篇文质兼佳的时评文,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猜你喜欢
于丹慎言普通人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普通人的“美好生活”
从语体角度看于丹的个性化语言一以《百家讲坛》为例
长沙市慎言
读《一个普通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