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高校开学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2015年9月4日晚发出了一条微博,援引清朝光绪皇帝在京师大学堂的“开学讲话”,勉励今年入学的新生要破除伪善和守旧,致力于国家的强大。可没多久,就有网友指出,这篇“光绪讲话”是假的,来源于网络小说《一个人的甲午》。而且此前多年,这篇“光绪讲话”就已经被多次证伪。随后于丹删除了该微博,且并未就此事作出任何回应,此举引发了网友的不满。
“《论语》中有‘慎言的经典告诫,而一个以传播《论语》观点而名扬天下的学者,自己却如此不慎言,既缺乏对文史的基本判断,又不加思考、张嘴就来,实在是对《论语》及传播《论语》的莫大讽刺。”有学者针对此事如此评论道。
多维解读
熬鸡汤至少要放只鸡
于丹作为古代文学硕士,历史知识匮乏到将伪作当真作,的确让人大跌眼镜。研究古代文学要求的专业素养之一便是严谨,即不可一字无来历。古籍的解读一定要读前人书,因为离得越近,读到的文本就越可能接近于其本来面目,讲解往往也有师承,更有可能触到作者本意。于丹谈《论语》、说光绪,无中生有,不读前人书,不学习于古,不求教于今,张口就来,随自己喜好任意乱解,把“安贫乐道”的“乐”解读为“欢乐”,把一篇大白话当成光绪帝的演讲,这不是“心灵鸡汤”,而分明是剂毒药。煲鸡汤,如此乱放味精是不行的,至少得往里面放只真材实料的鸡。
给于丹提个建议:少说话,多读书。得到了向大众说话的机会不等于一定要开口说话,于丹善于煽情式演讲、朗诵式表演,既然已经成名,也闹出了许多没文化的笑话,要么少在古代文化领域指指点点,老实做自己的传播,要么奋发图强,做一名真正的古代文化传播使者。
“光绪讲话”被拆穿的文化启示
少数学者娱乐明星化,承受污名的却是高校教师这个学术群体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一些学者被虚名蛊惑,不静心钻研学问,反而热衷于炒作自己、包装自己的现象。于丹在没有获得学问上的真切体会,提不出任何益人心智的想法时,就抬出一些所谓的帝王言论来唬人———不仅自己先被这些帝王之言吓倒了,还不辨真伪,兴冲冲地传递给嗷嗷待哺的学子。虽然引用的话本身没有误人子弟的意思,但这种张冠李戴的不严谨所带给学生的影响却是恶劣的。
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对“学者”的定义是:“学者被指定为代表智慧的人,在正常的情况下,他是思想着的人,道理知识进入他心里的过程是人生,从里面出来的却是真理,是不朽的思想。学者的责任和任务乃是揭示事实,以鼓舞、促进及引导人们……”这告诉我们,作为文化学者,应以传播思想、智慧、真理为己任,这就要求他必须具备严谨的学术精神,可贵的求知精神,以及求真务实的学术品质。
尽管我们正处在文化、学术及精神氛围浮躁的大环境下,但是作为人,我们的本质却不能依赖于外部的环境,而只能依赖于我们给予自身的价值,这唯一要紧的就是灵魂的意向和灵魂的内在态度。这种内在的本性不容扰乱,也是在这个浮躁时代里的文化人必须谨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