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研为导向的学术型研究生激励机制构建探索

2016-08-19 03:29宋妍张明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7期

宋妍+张明

摘 要: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一贯理念和固有任务。本文以科研为导向进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机制设计,从课程教学、课题参与、论文写作等教育环节提出贯穿研究生教育始终的针对性对策建议,以实现提升学术型研究生科研绩效和教育质量的人才培养目的。

关键词:学术型研究生;科研导向;激励机制设计

学术型研究生科研绩效现状及其对培养质量的影响

研究生教育是一国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基石,其重要特征在于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所实行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学术型研究生作为高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是高校创新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人才来源,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开拓者和承担者。对于学术型研究生而言,把研究生教育和有组织地参与科研项目、撰写研究成果联系起来,提升科研绩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袁本涛(2014)等[1]详细分析了2011年-2012年ESI热点论文中中国学者参与的论文作者情况,发现在以中国学者为第一作者发表的210篇论文中,在校研究生参与撰写的论文占76.19%,在校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占52.86%。研究生科研绩效水平最直接的反映窗口—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教育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科技精英培养的前提和基础。

据悉,中国博士质量分析课题组对全国博士质量的调查结果显示:除人文学科外,其他学科有20%以上的博士生在读期间没有参与任何课题研究[2]。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编研组对万余名在校研究生进行的满意度调查显示:研究生更加认可科研训练对于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和学术素养的作用,在这两个方面选择“很大”或“较大”的比例分别为78.4%和74.5%,但表示参与科研项目的学术含量“很高”或“较高”的比例只有59%[3]。赵世奎(2014)等[4]对包括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在内的8家单位学术型研究生进行调研,覆盖了36.3%的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和63.7%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40%和72%以上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没有参与任何科研项目。如果只包括参与的纵向科研项目,这一结果更加不容乐观。从科研训练的强度和性质来看,人文社会科学、管理学研究生在科研项目中更多承担的是数据录入、资料查阅等辅助性工作,独立承担部分科研工作或者在导师指导下承担部分科研工作的比例仅占55.6%。

传授理论知识和参与科研训练相结合是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通过参与科学研究获得研究训练,研究生的科研水平能够得到显著提高,培养质量也能够得到重要支撑。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指出,要“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科研训练,要求并支持研究生更多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水平研究生培养”。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设计,从课程教学、课题参与、论文写作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实现提升学术型研究生科研绩效和教育质量的人才培养目的。

学术型研究生以科研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设计

1.以科研为导向的学术型研究生课程教学机制设计

课程教学是保证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升的前提和基础。从早期德国研究生教育施行的“洪堡”理念到现代大学研究生教育施行的“专业式”教育模式,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因此增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一贯理念和固有任务。

与本科生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不同,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是“专业知识的深化和运用”,通过课程学习能够为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因此,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体系应当从选课制度、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及教学氛围等方面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打破当前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教学与科研相脱节的现象。

首先,在研究生入学伊始,导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识背景、兴趣和专业,与学生共同商讨后,科学制定培养计划,明确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在选课阶段,充分考虑学科研究的前沿性、交叉性、方法论等因素,为学生提供预选课清单,协助学生完成以研究方向为核心内容的课程安排。其次,学校和学院要根据研究生的专业提供较为宽泛的课程选择,并严格制定选课要求、试听、修课要求等规范,保证学生选课权益实现的同时,用制度约束学生的不规范行为。这样,研究生从入学起就可以将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加以衔接。在此基础上,任课教师更多采用以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研究性教学法等为主的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和模块,加强研究生的问题意识训练,使研究生直接参与到近似于科学研究的问题情境中,很好地将课程学习与科研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在课程学习中,学生也可以根据从事研究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向任课教师提出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来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前沿性和创新性。最后,无论导师还是授课教师,都应当加强研究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使研究生在自由、活跃、互动的氛围中形成“敢问、会问、解问”的研究态度和秉性,夯实其批判思维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

2.以科研为导向的学术型研究生课题参与机制设计

除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传授理论知识,参与课题研究也是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生教育通过把高校具有比较优势的教育资源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具有比较优势的科技资源相结合,紧密围绕关系国家及区域发展的重大课题和科研项目,依托大科学装置和大型交叉学科创新平台,使得“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有狭隘范畴扩展到了新的边界。这种可称之为 “协作式”的、新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是当前及未来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人才培养形式[5],有助于研究生在科研实践过程中训练其科研思维方式,拓宽其科研思路,最终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

我国大部分研究生导师都会组织自己的学生参与到其课题中来,但这种实践活动的参与仅仅是导师自发性的,是局部学生的参与。要使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制度化,需要各研究生教育合作方、高校和研究生导师等多方面努力,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机会,共同实施研究生教育活动,使学术型研究生不仅仅是操作型应用人才,更是能独揽一方,具有创新思想和较高学术造诣的理论研究人才。endprint

首先,政府应当发挥引领与协调作用,从体制层面来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研究生教育合作方实现研究生教育深度合作,以有效的行政举措和完善的体制机制设计保障有限的科教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其次,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充分利用和依托国家科研平台和大科学装置等各类科研资源,积极构建科研创新与教育创新相结合的组织机构,为研究生提供参与课题研究机会的同时,研究生也可以申请独立承担课题。从独立科研能力、研究方法训练、立足学科前沿开阔视野等方面来看,参与纵向或高水平科研项目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优势更为明显[4]。因此,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参与课题活动时,应当让研究生更多地参与课题核心工作,锤炼研究生的创造能力,增强其对科研的理解和认知。最后,考虑到现阶段我国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尚处于培养阶段,无论是参与导师承担的课题还是研究生独立主持的“科研创新计划项目”、企业或其他单位委托的科研课题,导师应当“传道、授业、解惑”,关注研究生的学术兴趣及感受,完善指导方法,在发挥个人指导的基础上,集合学科整体团队力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广泛的学术交流条件和研究氛围,提升研究生指导效果。研究生作为业务骨干参与完成实际的科研课题,也应当在科研实践过程中不断追求科研进步,真正在实践中使自身的科研能力获得培养和提高。

3.以科研为导向的学术型研究生论文写作机制设计

科研论文作为对外展示学术研究成果的媒介,承载了研究者的科研水平和实力。高校通过规定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其本意也是通过撰写论文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但是,仅从数量上进行约束是无法实现这一目的的。学校、研究生导师和学生本身应当避免功利性追求,以推动科研发展为己任,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使科研创新迈上新台阶。

首先,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当将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纳入学术型研究生的考核标准,规定以研究生主持或参与的研究课题为导向,发表1篇~3篇CSSCI期刊论文或SCI、SSCI、EI等期刊论文,论文内容要对应学位论文的部分章节,且在学位论文中的分布情况要标示清楚,可以借助“软件”检测通过以后提交学位委员会审定。其次,研究生导师应当对发表学术论文的途径、创新性、专业性等方面予以指导,针对学术论文的写作和发表进行方法指引;研究方向相似的研究生可以组建学习研究团队,对已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作经验交流和学术探讨。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使研究生在所研究领域取得较快进步;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强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素养。最后,研究生本身也应当树立科研自信、端正科研态度,正确面对发表论文的压力,努力挑战自我,发掘自身的潜能,化压力为动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正确认识自身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不足与发表要求间的差距,不断修正和完善论文,提高学术论文及学位论文的写作质量,在科研产出的过程中追求卓越,取得进步。

学术型研究生科研绩效和培养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

科研创新能力是评价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公认指标,而科研绩效反映了研究生在一定时期内的投入与产出:投入包括政府、高校、导师、研究生本身的人力、物力、时间等资源的投入与管理,产出是研究生在一定时期内所完成的科研成果,最直接的反映,即学术论文的数量、质量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完成情况。本文根据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广义教育原则,提出课程教学、课题参与和论文写作等教育环节均围绕科研展开,形成“提升科研绩效和培养质量”贯穿研究生教育始终的学术型研究生激励机制。各研究生教育相关方可以从以下方面着力提升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绩效和培养质量。

一是充分认识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的,为研究生教育发展大力提供资金、政策和平台。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研究生教育合作方要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超前、开放的教育环境。例如:开设具有前瞻性的课程,为研究生专业知识学习提供宽泛的课程选择;制定严格且灵活的修课制度,约束研究生的不规范行为,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为研究生跟踪世界学术前沿提供科研实践支撑等。

二是围绕学术型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团队)的指导作用。研究生培养单位要积极构建科研创新与教育创新相结合的组织机构,为研究生参与科研训练提供科研机会和科研奖励。例如:鼓励研究生参与并独立承担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制度化科研团队的学习活动,使研究生交流科研经验、论文发表途径和写作技巧等实现常态化;强化研究生导师团队的业务能力和指导动力等。

三是以科研绩效为导向,重视学术型研究生的论文发表质量。改变“是否有”论文与研究生学位论文挂钩的单一考核机制,将高质量学术论文作为学位论文的重要构成,明确相应的监督、检测机制,促使研究生认真进行课程学习和高水平课题申请与研究,提高学术研究能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帮助研究生树立科研自信、端正科研态度,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矿业大学学术型研究生科研绩效测度及科研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袁本涛,王传毅,胡轩,冯柳青. 我国在校研究生对国际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的贡献有多大?—基于ESI热点论文的实证分析(2011-2012)[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2): 57-61.

[2]中国博士质量分析课题组. 中国博士质量报告[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编研组. 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3)[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4]赵世奎,张帅,沈文钦. 研究生参与科研现状及其对培养质量的影响—基于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调查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4): 49-53.

[5]万明,李金龙,裴旭. 论研究生教育应遵循的几个原则[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4): 40-43.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陈 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