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如何影响我国产品质量?

2016-08-19 06:08邓悦黄诗雅
宏观质量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技术进步产品质量

邓悦+黄诗雅

摘要:新常态下制造业企业必须进行产品质量升级,以应对低附加值产品低销售、低利润与不断提高的劳动力成本之间的矛盾,制造业企业员工如何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以员工劳动倦怠为切入点,在区分产品的生产质量和技术质量的基础上,根据2015年中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企业一员工匹配调查的数据,实证考察了技术进步、劳动倦怠与产品质量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企业一线员工的劳动倦怠程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有显著的负效应,技术进步可以使员工劳动倦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降低。当产品质量因主要受到技术进步影响而提高时,劳动倦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不大,而在产品技术质量较低时,一线员工的劳动倦怠程度对以生产质量为主导的产品质量有显著负向影响。

关键词:劳动倦怠;产品质量;技术进步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经济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调整产业结构,以应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问题(程虹、李艳红,2015)。与此同时,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处于由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制造业发展作为工业化发展的中心环节,亟待通过行业内企业的转型升级来提高其竞争优势(许明等,2015)。然而,随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企业劳动力成本相对劳动生产率过快上涨,制造业企业原有的成本优势难以为继,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企业发展维艰(蔡昉,2005;林炜,2013)。在此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提高生产产品的质量来提升国家在世界范围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增长(曲玥、蔡昉、张晓波,2013)。产品质量的提高并非依靠传统的资源投入,而需要大量的研发与科技创新投入。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产业的技术创新是拉动内需和促进出口的重要推动力(Michael E.Porter,1990)。而制造业企业为了冲抵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长期压力,只有依靠提高产品质量进而获得更高的产品附加值,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品的质量创新,从而提升产品的质量竞争能力(程虹,2014)。

关于技术进步影响对产品质量影响的研究,现有文献主要从国家、地区、产业等视角展开了讨论。经典的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增加创新投入改善了一国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经济增长(Solow,1990)。李怀建(2014)实证检验了技术对提升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通过构建了研发投入促进产品质量升级进而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进行了说明。关于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产品质量,大量研究针对国际贸易领域技术的问题展开了论述。Van Hove(2010)发现,技术创新与技术溢出效应能够显著地提升欧盟成员国之间贸易的产品多样性与产品质量。国内学者研究发现,通过国际贸易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显著促进了国内同类产品质量的升级(赖明勇等,2005;殷德生等,2011)。而王明益、熊杰与王抒宁(2013)等进一步修正了质量内生决定模型,并测算了国家以及行业层面的产品质量,结果发现增加技术投入有利于中国出口产品质量阶梯的攀升。也有学者从微观企业层面研究技术进步对产品质量的影响。Prajogo与Sohal(2006)等运用澳大利亚194家机构的实证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技术进步与产品质量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李方静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海关数据库与世界银行数据库的数据分析发现,生产效率高的企业通过追加技术投入更易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鉴于劳动力工作状态是技术进步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一环,技术进步影响企业产品质量的文献已十分丰富,但从员工劳动倦怠的角度考察其影响的研究尚且不多。倦怠(burnout)实际上是由于压力导致身心疲惫的感觉(Christina,2001)。劳动倦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实际上是劳动力由于心理因素导致其生产和劳动行为发生变化。已有研究发现,劳动力因为工作中的压力过大而导致倦怠的情绪,会降低工作满意度和生产效率(李晓艳、周二华,2013)。而技术进步带来的技术应用不仅可以改善劳动力的工作环境,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Solow,1991)。基于此,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企业员工倦怠是否会阻碍技术进步对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本文拟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出发,以我国制造业大省广东为例,考察我国制造业企业员工的劳动倦怠程度,并利用产品质量作为切入点,分析其与劳动倦怠、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而反映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就劳动力倦怠数据与其所在企业技术进步与产品质量数据匹配而言,本文所用的CEES调查数据提供了反映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内在动力的逻辑自洽的样本,此调查最终获取了570家企业样本,以及与其匹配的4794名员工的有效样本,大样本数据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稳健性的数据基础。

二、相关理论及研究假设

(一)劳动倦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1.倦怠作为一种劳动力心理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倦怠(burnout)是一种由于压力导致身心疲惫的感觉(Christina,2001)。早期的研究从心理因素和情感因素的角度考察倦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可以追溯至1924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奥等主持的霍桑实验,实验假设疲劳和单调感影响工人生产效率,并试图证明提高照明度有助于减少疲劳,提高生产效率提高(Lied T R和Kazandjian,1999),与以往过于强调严格管理方法的科学管理理论不同,这项研究更关注人的因素对生产率的影响。此后,大部分实证研究都表明心理健康状况对个体的劳动社会参与和生产效率产生重大影响。Goetzel等(2002)研究了工作场所中工人的抑郁症状对雇主产生的不利影响,结论表明,员工的抑郁状况会引起生产效率的巨大损失,主要表现在缺勤率、短期病休和流失率(离职率)的增加以及工作达标率降低。进而有学者更深入地研究了缺勤、离职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如杨建永(2013)针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离职现状做出分析发现,一线员工特别是老员工高流失率会影响留守员工的情绪,降低员工的忠诚度,造成产品低质。

猜你喜欢
技术进步产品质量
直播带货问题分析及建议
抓好质量是农机企业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抽样检验质量分析对提升产品质量的作用研究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协调性研究
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
制度创新是产业革命发生发展的关键
湖北省十二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产品质量调查——原载美国“安迪·辛格漫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