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斯特与我

2016-08-18 12:40浦歌
博览群书 2016年5期
关键词:普鲁斯特沟壑蕴含着

浦歌

许多信息都可以把我的视线引向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比如我正在读画家霍克尼的访谈录,他提到一幅实验性的画作:《科比〈仿荷加斯〉有用的知识》。他说,这是他用反透视法画的第一幅画,反透视法的关键是它与你本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在画作中,远处山顶上的一个男人正在抽烟,而在前景楼房窗户里探身出来的一位妇人正端出点燃的蜡烛,这让人产生错觉,似乎她正在为山顶上的男人点烟。如果你稍稍留意,那个男人的身高居然超过了山的高度,于是,我想起《追忆似水年华》中像魔兽一样盘踞在时空里的小说人物,以及相似的讽刺意味。

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你会感觉到这种漂移不定的错位和不停变化的高度,一次睡眠和另一次睡眠,一次拜访与另一次拜访,就像行走在高低不平、角度不同的山路上。而且,在作者建造的绵延时空里,任何事物都有不止一次的变形,因为欲望、角度、视野的不同,这些熟悉的景物和人物像万花筒一样置身奇异的哈哈镜中:斯万,一会儿被我的亲人看不起,认为只是一个过分客气的邻居,一会儿又变身为出入亲王等人府邸的贵客。等“我”喜欢上他的女儿时,他又扮演了另一个奇特的身份。作为读者,我第一次发现自己不是置身画外,而是置身画内,在重重叠叠的画作内部,人物和事件开辟出各自的地盘,各自有自己独立的透视范围,就像身处天上不同的星座一样。

而我多年来数次对《追忆似水年华》的阅读(只有最后一次完全读完),以及阅读之时的生活处境,似乎也依次被裹挟进这些画面的附录里,或者它们也正成为画作的一部分。每次我拿起《追忆似水年华》,伴随着文字和意境,背后隐隐升起被埋没的我的生活。

1995年,我在一个小城市里读书,我的外国文学武跃速老师刚刚在课堂上讲了普鲁斯特和他的《追忆似水年华》。次日中午我在城市里逛书店,正在一家非常小的书店里浏览,这时,一位店员拿出一套书,正要将它放在书柜的最下层,差不多就是下意识的灵光一现,我觉得这就是老师提到的《追忆似水年华》。买到书回到学校教室,我立即开始了阅读,我如同非常贸然地走进一个始料未及的世界。当时,我只是一个贫穷的学生,拥有一个完全未知、非常茫然的未来。果然,毕业后,我回到偏僻村庄,回到我们全家居住的沟壑里,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好滞留在家中干活。在那里,我继续读《追忆似水年华》,在非常辛苦的拉沙间隙,我用变得粗大、有了老茧的手指翻开书页,有时会有沙粒刷拉一声掉进书页中间,我并没有因为那是一个富丽堂皇的世界而排斥它,我觉得普鲁斯特正在写我,他的爱情可以置换为我的爱情,他的嫉妒可以置换为我的嫉妒,他对记忆的发现也带来我的发现。性格暴烈的父亲在我的周围走来走去,而我的化身正坐在亲王夫人的沙龙里,那里正有一种暧昧的气息在蔓延。等我后来独自到都市里漂泊,差不多孤立无援的时候,我又开始重新阅读它,这时,在沟壑里的艰苦生活也活跃在文字周围,就像我暴烈的父亲依然在我的周围走来走去一样。就这样,屡次的阅读都氤氲着对过去的回忆。此后的多次阅读也见证了我的屡次窘迫、屡次感情事件,以及我的婚姻和我的女儿。最后一次,差不多两三年前,我终于完整读完了它,那种感觉就像我几乎全部的生活突然有了结尾,这是我坐在沟壑里没有抵达的,也是我在都市漂泊时没有来得及涉及的。这时,我觉得自己的生活终于包裹、交融在这部小说之中,并被艺术地套上了封底。

有时我甚至认为,自己像是普鲁斯特的同胞兄弟,我们共同存活在《追忆似水年华》之中。这似乎是我阅读其他的书籍时无法做到的。《追忆似水年华》直译为《寻找失去的时间》,它是对记忆法则的一次深度模拟,它想捕获的是一个人自我意义上的过去,记忆法则只是一种隐秘的手段,它诱捕我们进入一个完满的世界,它浸满了时间的液体,在时间的羊水中,完整的、神秘的、多义的自我凭借“记忆”重整了这个散乱的世界,使它终于能够作为一个宏伟的形体,忽远忽近地围绕着教堂,围绕着一段乐曲,围绕着几幅画作,围绕着小说中的文学, 围绕着几树山楂花,围绕着地名,全面铺展开时空中的记忆魔兽。而教堂、乐曲、画作、文学、山楂花、地名等等,在时间中差不多都是一回事,教堂蕴含着乐曲,乐曲蕴含着画作,山楂花蕴含着一切,这些标志性的关键之物将围绕它们的复杂人世和畸形人性融为一体。“我”的自我、斯万的自我、夏吕斯的自我,其实都是作者自我的外延或者更真实的自我,他们三个像是孪生子,共同在时间中浮游,并延伸和扩展到小说中的整个意义世界。作者努力寻找回的时间,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自我世界,它模拟了一个人全部的记忆和深度。作为旁观者,我对这个世界的阅读,难道不是拷贝了一个人的完整自我,以至于我不得不成为他的同胞兄弟。它是如此完整,以至于我的生活无法真正插足其中,只能作为附录、注解和回音,成为它的衍生部分。

等我尝试着创作的时候,小说中那个有此想法的主人公似乎也附身于我,他的焦虑也是我的焦虑。我顺着他喜好的视线阅读罗斯金的《现代画家》《建筑的七盏明灯》等等,有时我总觉得不是我在看,是普鲁斯特在看。我看他推崇的福楼拜的《情感教育》,我似乎也很快洞悉了他对《情感教育》的吸收,“我”对已婚美妇的向往与失望,“我”与亲密朋友的交往与疏远,这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某种回音,法国大革命的战乱情景与《追忆似水年华》中一战的轰炸之间,似乎也有某种暧昧的联系……

这使我联想起文章开头时的那幅画作,那个站在山顶,跟山一样高的绿色巨人,就像真正的普鲁斯特,那个探身出去的端着蜡烛的人,更像象征意义上的我,我的蜡烛之火永远无法抵达普鲁斯特的烟管,尽管他像山一样高,尽管我觉得与他有无限的联系,但我只是因为非常偶然地遭遇了《追忆似水年华》,并在象征意义上窃取了他的自我,以至于我总觉得他就在我身上,让我觉得自己随时都可以用蜡烛之火点燃他的烟管。

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微妙的讽刺,就像《追忆似水年华》的完满世界对我凌乱、枯燥的生活所产生的一种隐隐的、长久的、高人一等的讥讽。

猜你喜欢
普鲁斯特沟壑蕴含着
普鲁斯特遗作即将出版
弯腰的谷穗
哲理漫画
跟鹰在一起,也就学会了飞翔
流云中蕴含着闪电
跟鹰在一起,也就学会了飞翔
漫画
动物的大小
外公
心跳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