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政勇
【摘 要】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探究是科学课的灵魂。实验教学起着从书本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作用。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学习科学课程必须重视实验。小学科学的学习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则要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优化小学科学教学。
【关键词】
实验教学 探究 小学科学
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参与欲望,使他们发自内心地产生观察、实验的动机,最重要的还是来自学生对观察、实验的内心需求。虽然好奇心人皆有之,但是孩子的好奇心,只是对表面事物和感官现象做出反映,它是瞬间的和无意的行为,通过现有的知识和简单的行动就能够得到满足。作为科学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全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其积极参与。如何在科学课中搞好实验教学?下面就谈一些自己在实验教学中的做法。
一、实验教学要让学生充分享受实验带来的乐趣
首先,要让学生在《科学》课中,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其次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观性和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其目的不仅要学生在积极的实验探究活动中领悟教材的内容,还得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的习惯,培养探究的兴趣和科学的素养。那么,应当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的科学探究呢?
1.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课教学情境的特点和功能,主要在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当呈现给学生的认知与先前的经验不一致时,他们往往产生认知冲突,不知选择哪个好,心理由此而产生的困惑和不解,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如在《力在哪里》一课中,教师取出两棵核桃和一只鸡蛋,说:“核桃和鸡蛋哪个硬?”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核桃。”教师接着说:“如果用手可以将核桃捏碎,你们相信吗?”学生有的说信,有的直摇头。现在请一个同学上台做一做,将两棵核桃放在手心,用力一捏,结果核桃碎了。教师又说:“现在请该同学将一只鸡蛋放在手心,用力捏,你们认为会怎么样?”有的说鸡蛋要被捏碎,有的说鸡蛋不会碎。然后让该同学用力捏手中的鸡蛋,但无论他怎么用力,鸡蛋仍完好无损,学生都很惊讶,为什么鸡蛋捏不碎呢?
学生看到的现象:硬的核桃捏碎了,不硬的鸡蛋却捏不碎,两者发生冲突。
2.大胆设疑,引导学生探究
科学课程中问题的设置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不仅决定学习的内容,而且决定了科学探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在认知上产生了不平衡感,心理上会产生一种不自在的感觉。这样,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会想尽办法努力消除这种不和谐的感觉,使认知重新平衡。
如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一课中,教师取出一个装满水的水槽、一个玻璃杯和一张的纸,说:“老师把纸放在杯子里,然后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槽中,纸团会湿吗?”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纸会湿的。”有的学生很担心地说:“老师,你可以给杯子盖起来,这样纸就不会湿了。”教师接着说:“如果我说纸不会湿,你信吗?”学生有的说信,有的直摇头。当看到教师将纸捏紧塞到杯子底部,然后整个杯子倒扣压在水槽中,过一会后拿起杯子,让一个学生上来取出纸检验,发现纸确实没有湿。学生都很惊讶:“啊?纸怎么没有湿?”
正是学生看到的现象(纸没有湿)与自己的已有经验(纸会湿)发生了冲突,学生才具有了要探究个究竟的欲望。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问题导入,都应尽量使学生能从表面现象看到现象的本质。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视觉现象与已有经验之间的冲突,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从中得到收获。
3.创设游戏情境,寓教于乐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力,而创设游戏情境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满足学生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
例如,苏教版《登月之旅》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环形山的特征,老师给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了各种材料,把教室变成了一个大作坊,学生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材料尝试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造环形山,然后每个小组展示成果介绍一种自己组最有创意的造环形山的方法。学生兴趣盎然动手制作,在玩乐的过程中很容易就对环形山的特点有了实质的感受。这样的课堂,远比我们传统的一板一眼的讲授效果好的多。从实际出发,面对客观现实和生活实际,首先要转变观念,将科学科教学的严肃化、抽象化的观念逐步转变到教学即游戏的观念上来。
二、实验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实验挑战的动力
科学探究离不开材料,材料的选择最好是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随处可见的。这些学生熟悉的常见的事物作为实验材料,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探究,还可以破除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推测他们已拥有的生活经验,再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围绕教材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自主地进行实验和探究。在科学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设置的疑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问题设置巧妙,可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可以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
1.激发学生体验“动手学”的乐趣
实验是寻求证据的过程,实验结果是有力的证据,因此实验在科学学习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学生喜爱《科学》课很大程度上也是源自于对实验的热爱,常期待着每节课都有实验活动,都能看到新奇的材料,能自己来动手操作。因此,科学课中动手操作的活动,在确保安全与有效的前提下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参与科学探究,亲身经历“操作”全过程。这样的“操作”不仅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探究过程。endprint
教师应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实验的仪器等,给学生提供开展实验活动的基本条件。当然,更重要的则是应该创设一个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情境,激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如何进行实验才能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激发学生交流、表达的学习动机愿望
观察、实验活动结束后,必不可少的一个活动便是交流,只有大家相互交流各自的学习情况,才能知道通过探究得到了哪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预测的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交流和反思,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才能逐步提高。实际教学中,学生交流的情况不是很理想,有的急于汇报自己组的实验结果而不注意倾听别组的发言;有的则仍沉浸在实验中不愿意交流;而有的则是因为实验过程中没有细心观察实验现象而没有什么可以交流的内容……教师应该在实验活动开始前就交代清楚交流的内容及要求,并且根据探究活动创设相应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交流活动,从而保证整个探究活动的有序进行,有效开展。
情境的创设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也不可滥用,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运用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实验情境等,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巧妙地设疑和质疑,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保证课堂探究的效率。
三、实验教学要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性别、年龄、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每个小组内分工,材料员、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等一起合作,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完成实验探究。未来的社会是必将是一个合作型的社会,对个人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的要求必将与日俱增,也就是愈来愈注重个体融入整体之中。科学探究作为一项协作性极强的课堂活动,任课教师有责任在鼓励学生小组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并通过研讨来深化探究,使个人的发现变成大家共享的财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协作精神,也允许学生的独特见解。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切不可因为追求一致而扼杀某些学生的“标新立异”,求同存异方是科学探究的宗旨。因此,科学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时候,应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让学生对这些“另类的见解”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时拓宽思路,延伸探究。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在实验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把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有机结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