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单中充实自我于平凡中追求卓越—记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渝东街小学教师王红梅

2016-08-18 10:42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秦皇岛市红梅燕子

在简单中充实自我于平凡中追求卓越—记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渝东街小学教师王红梅

教师档案:

王红梅,秦皇岛市优秀教师,秦皇岛市骨干教师,秦皇岛市首届数学教学标兵,现任教于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渝东街小学,秦皇岛市于艳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她始终坚信只要用心就可以把简单的事情做得不简单,只要用情就可以使平凡的工作变得不平凡。她先后主持并开展国家、省级课题研究工作,并荣获省级科研成果奖;近三十余节课获省市区级优质课,其中《年月日》一课获省级优质课。

课堂教学

一起经历“再认识”——《年月日》教学思考

【课前思考】

在课堂上创设轻松的对话情境,设计灵活多元的教学方案,实现对学生经验的唤醒与思维的点燃,这是我对数学教育的理解,也是我眼中真正的数学课堂。“对话·唤醒·点燃”就成为了我进行每一次教学思考与方案设计的主线。《年月日》的知识虽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认知,但比较模糊、零散、不系统。我们的教学就立足于学生原有的认知,在愉悦的对话氛围中唤醒学生日常的积累,然后借助年历、统计表等材料,通过回忆——梳理——验证——修正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把已有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调整、完善,在经历“再认识”的过程中建构起完整且系统的知识网络,从而达成“在对话中唤醒,在唤醒中点燃”的终极目标。

【教学过程】

1.谈话回忆,激活已有生活经验。“关于年、月、日,你已经知道些什么?”在学生反馈的过程中,教师把涉及本课的知识点有计划地板书于黑板上。“大家说的这些对不对呢?我们来一起想办法验证。”

(意图:引领学生在回忆中激活已有生活经验,在充分尊重学生固有认知的基础上,摸清学生知识底数,了解他们已经知道什么,还不知道什么,为后面的学习与探究活动做铺垫。)

2.梳理修正,构建正确知识网络。

初识年历,追问巩固。出示2015年的年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老师相机提问:“你从年历中看懂了什么?”接着追问:“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是星期几?6月的最后一天是6月几日?6月有多少天?”(意图: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初步了解年历,并在追问中熟悉年历。)

观察年历,验证补充。“刚才有同学说一年有12个月,看着年历咱们一起来数数。还有同学谈到了几个月份的天数,大家说的这些对不对呢?其他月份又是多少天呢?”为学生准备2015、2016两年的年历,要求学生通过同桌合作把每个月的天数记录在预先设定的表格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表格,总结得出:有31天的月份称为大月,有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2月的天数比较特别。最后,带领学生观察其他年份的年历,再次验证。(意图:引领学生观察年历,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观察任意年份的年历,对所学新知进行全面的验证,加深学生理解。)

3.启迪思维,体验多种记忆方法。首先,课件播放“12个月的由来”的传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以“你用什么好办法能记住各月的天数呢?”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创记忆方法;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扎实巩固“歌诀记忆法”和“拳头记忆法”。(意图:此环节通过“介绍传说故事——自创记忆方法——巩固书中方法”这样三个层次的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启迪学生思维,在多种方法的体验中熟练识记各月的天数。)

4.问题解决,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再过()天就是小强的生日了,猜猜小强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小强的爸爸连续出差两个月,共62天,你知道是哪两个月吗?”等猜一猜的游戏活动,激励学生活学活用,使课堂所学真正服务于生活。

亦教亦思

实践中探索,反思中收获

“在简单中充实自我,于平凡中追求卓越”一直是我孜孜不倦的职业追求。类似《年月日》这样的多次思考与磨砺的磨课过程,我与同伴们经历过很多,但正是这无数次的深度思考,无数次的细节调整,促使我的备课、上课、研修的方式与策略发生着质的转变。

1.源于磨课经历,备课“瞻前顾后”。以往的备课更多的是就课论课,而现在面对一节课我会首先从生活层面摸清学生已有经验,即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这节课的相关知识有哪些接触,已经到什么程度;其次再从知识层面梳理小学数学全套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找准每个阶段知识的定位点及衔接点;最后根据学生的已有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再认识”教学。如:《年月日》教学,引课部分我用“关于年、月、日,你已经知道些什么?”引领学生回忆,然后把学生想到的散乱知识点有计划地板书于黑板上。这样的设计在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积累及生活经验的同时,也让我清晰地了解了学生对哪部分知识的了解是正确的,哪部分是不正确的,哪部分是完整的,哪部分是不完整的,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

2.基于备课思考,上课“左右逢源”。数学课堂应是师生智慧碰撞的舞台,只有点燃学生的思维,才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碰撞。在创设了轻松的对话与唤醒氛围之后,灵活多元的组合方案、基于生成的机智调控才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头戏。因此,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时,教师要创设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碰撞,经历验证、修正的过程,最终实现对知识的正确认知。如:《年月日》一课中,首先,围绕“同学们刚才谈到了各月的天数,大家说的这些对不对呢?其他月又是多少天呢?”这一中心话题,让学生同桌合作,借助年历和统计表进行完善;其次,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各月天数;最后,带领学生观察其他任意年份的年历再次验证。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呈现,不同的呈现就会有不同的调控,这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左右逢源”便会经常在我的课堂中上演。

3.乐于教学研究,研修“追根溯源”。在“秦皇岛市于艳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多层面、多角度的研修活动引领下,我也影响与带动着我校的研修团队在研究中不断摸索前行,每一次的揣度教材、每一次的课堂观察、每一次的问题研究都让我们陶醉其中。集体备课,我们重点攻关对课标、教材、教参的研读,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有价值的创新点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研修期间我所撰写的《对挖掘和利用小学数学教材中创新点的思考》一文在省级刊物《文理导航》中发表;校本教研,我们在研究与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以教师为主角的多元化研修模式,如基于任务驱动学习的校本教研、基于课堂教学研究的校本教研、基于主题研讨交流的校本教研、基于同伴互助成长的校本教研等等,其间我所撰写的《校本教研变“形”记》一文在《河北教育》发表;课堂教学,我们围绕“对话·唤醒·点燃”这一设计主线,积极探寻激活学生思维的策略与途径,其中《年月日》《四边形》《秒的认识》等多节课获省市区级优质课。

带着对教学的喜爱,带着对研究的热情,我多次走上讲台做执教者,以课例解读的方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渗透于课堂;我也无数次退居幕后做指导者,以行为跟进的方式帮助同伴完善课堂。我将与同伴们一起,带领孩子们在简单的数学中学到快乐,于平凡的工作中体验幸福!

名师点评

大跨度、精调整于空间引领中建构——源于《年月日》教学及教师磨课的思考

○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教研中心于艳

《年月日》这节课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时分秒》教学的延续。基于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相融,但学生缺少系统观察与思考这一特点,王老师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资源,带着学生经历借助“已知”梳理,实现“再认识”的过程。

1.“已知”与“未知”。坐在台下,我欣喜地看到王老师在轻松的对话氛围中准确把握学生现状,引导学生建立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建构新知。

开启已知,梳理认知。本节课王老师以“课上开启”法自然的谈话抛出“关于年、月、日,你已经知道些什么?”这一问题,同时,借助对交流面的观察,把学生了解的关于年月日的知识有计划地进行板书,提炼知识链条。这种设计一是尊重学生,把学生的生活习得自然呈现;二是为后面的验证、修正活动提供思路与素材。

追问求证,提升认知。在已有的认知线条中追问求证、提升认知是王老师本节课凸显的特色。将学生通过质疑争论、求证明晰的问题,利用追问点拨,瞬时解决;将需要反复求证、多元质疑的问题,运用追问引导学生集中关注。分层追问,使得知识构建详略清晰、重点突出。

2.“大跨度”与“精调整”。王老师在教材大跨度变化的背景下不断尝试着教学设计的精调整。

“大跨度”——冲击促思考:教学时间的大跨度,使得王老师经历了教材调整带来的教学视角的冲击,正源于这样的冲击,使得她在备课中,更深入地理解课程理念、教学理念的变化,不断调整教学设计。如:什么时候设计学生活动?学生活动空间的大小和组织策略?年历如何使用……这样的转变促使王老师实现了超越课堂实践本身对教学认知的提升与改善。

“精调整”——细节促积淀:纵观整节课,由于王老师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框架主体相对精炼,于是她把主要功夫用在了框架下引领、调控的视角与策略。如:为了实现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扎实掌握,王老师设计“介绍传说故事——自创记忆方法——巩固书中方法”活动,指导学生之间切实的同伴互助,并挖掘学生自身潜能。细节的调整,源于红梅老师的思考,也源于伙伴们共同研究、彼此切磋。细节促积淀,积淀亦是成长的资源。

小胜凭智 大胜靠德——我眼中的王红梅老师

韩丽

王红梅,一位大气阳光的女教师,一颗活跃在小数教坛上的新星。从教十九年,她用自己的学识、能力和智慧带领着她的学生、她的同伴,在简单中创造着不简单,于平凡中演绎着不平凡。

课堂教学,感悟数学教育的真谛。红梅老师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在教学工作中,她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努力将新的理念及思想应用于教学实践。她的数学课堂可谓是“三步四声”课堂:“三步”即学生个人讲解、同伴质疑补充、小组合作交流;“四声”即每节课都能拥有笑声、掌声、质疑声和辩论声。红梅老师的课平实中透着灵性,正是她的这种小胜凭智、精益求精的执着精神,让我们深切感悟着数学教育的真谛。

团队互助,享受比学赶超的快乐。大胜靠德、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风始终渗透于王老师的每一项工作之中。每次走进她主持的校本研修活动,看到的不仅仅是踏实的研究心态与独特的研究视角,更多的是对校本研修深层次的理解,对研修质量高标准的呈现。在团队互助中,她和同伴们有效沟通、团结协作、智慧碰撞,享受着互助共学、比学赶超的快乐!

课题研究,体验共同成长的幸福。红梅老师勤于笔耕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她以“对话·唤醒·点燃”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研究主线,不断尝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量身打造了“对话研讨”“唤醒已知”“点燃新知”的数学教研方式。她和同伴们在课题研究中分享着彼此的教学智慧,反思着自己的教学理念,在互动、建构中获得深刻的专业成长体验。

正是这种把简单的事情做得不简单的信念,把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的执着,鞭策着红梅老师快乐行走在课堂之上,幸福畅游在研究之中,期待她的成长之路越走越宽,不断从优秀走向卓越!

这个“根”,不是叶落归根的根,也不是盘根错节的根,而是乡村教师扎根乡村教育的根。正是这些“根”,为乡村教育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养料,使其茁壮成长。

第一次见到已经任教10年的燕子,感觉就是邻家的大姐,一点没有城市来的气息——黑黑的脸庞,上身是一件洗得有点发白的衬衫,黑裤子。或许只有脚上的皮鞋透漏出一点点城市气息,村里人多穿布鞋。

燕子给我讲述了她的故事。

燕子是一个来自城市的姑娘,师范毕业后被分到了我们这里一个小山村任教。初到农村,首先摆在燕子面前的是如何生活。学校有一间教室,一间办公室兼宿舍,门前是一排高大的杨树,一个简单至极的“食堂”——一个简易的搭起来的棚子,下面是一个烧蜂窝煤的炉子,吃水要去井里挑去。从小在城市长大的燕子哪里见过煤炉子,更不用说用炉子做饭了。第一次生炉子,把点燃的草放进炉膛、放柴火、放煤球、坐锅这样一通忙下来,弄得满棚子都是浓烟,呛得她直咳嗽。燕子跑了出去,等棚子里没烟了,进去一看,水是温温的,火早已经灭了,煤球也没点燃。无奈之下,只好用温水将方便面泡上。当时,她爬在那张颜色泛黄还有一些地方掉漆透出木头的老办公桌上,看着面前冰冷的墙,整个屋子只有孤孤单单的影子和自己作伴,泪水不由夺眶而出……就在这时,一双满是皱纹的手端着一碗香喷喷的鸡蛋打卤面放到了燕子面前,“孩子,快吃吧。”原来,是住在学校旁边的张奶奶给她送来了午饭。

吃完饭,张奶奶帮燕子生着了火。让燕子想不到的是,下午刚放学,一位大婶过来拉住燕子的手说:“燕子老师,今晚去我家吃饭……”

从那天开始,每天都会有一位大婶或大姐来拉上燕子到家里去吃饭。原来,是张奶奶将燕子的情况跟村里人说了一下,大家便自发组织起来,轮流给燕子老师做饭。乡亲们说:“孩子离家这么远来教咱们娃子知识,咱不能再让孩子吃不好饭,受罪。”

猜你喜欢
秦皇岛市红梅燕子
中国人民银行秦皇岛市中心支行
秦皇岛市
中国人民银行秦皇岛市中心支行
秦皇岛市
燕子叫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Behaviourism in English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燕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