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

2016-08-18 07:40
关键词:双重语气语句

宋 丽 苹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系,河南 郑州 451200)



试论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

宋 丽 苹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系,河南 郑州 451200)

通过语法隐喻,人们能够把正在做的事、看不见的人类的思想以及人类的情绪转化为实体。词汇的隐喻与语法的隐喻使用的是在概念系统中存在着的两个概念域的建立,在两个概念域中都有着单向性以及互动性,在经验重构的过程中产生了双重性语义,这就要求在这类认知过程中要采用综合性的认知模式。

语法隐喻;综合模式;词汇隐喻

Halliday是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是世界级的语言学大师,对当代世界的语言学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对语法隐喻的研究十分深入。Halliday提出了语法隐喻基本的概念,并且对语法隐喻做了初步的解释,并根据语法隐喻概念中对各类英语语句的性质作出分析,找出其中的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本文拟在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对语法的隐喻进行研究。

1 概念隐喻及其存在的问题

根据Halliday的理论,我们发现,在研究的初期Halliday将及物性的系统与隐喻化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新的隐喻化的过程。

例1:They climbed the Great Wall On the third day.(第三天,他们成功地爬上了长城)(物质过程)

例2:For third days, they have seen the end of the Great Wall.(第三天,他们已经看到了长城的终点)(心理过程)

物动作的物质过程转化到了人物动作的心理过程,在此过程中相关的环境因素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Halliday将这一过程称为句子的隐喻式过程。

我国著名的外国语语言学家朱永生先生在Halliday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语法的隐喻还可能与及物系统的三步选择相关,这三步选择是:对过程的选择、对功能成分的选择以及句中词类的选择[1]。

例3:They reached the end of the Great Wall On the third day.(他们在第三天到达了长城的终点)

例4:They see the end of the third day at the Great Wall.(第三天看到他们在长城的终点)

在这两个例句中,例3即为“隐喻形式”,其在三步选择上不同于例4,前句中的物质过程变为了后句的心理过程。换句话说,例4的时间变成了环境的感知者,动作者变成了一种现象,这也是语法隐喻的一种。

当然,语法的隐喻还可能会只涉及三步选择中的后两种选择。

例5:Many birds are standing on a tree.(很多小鸟站在树上)

例6:Tree and gathered a lot of birds.(树上聚集了很多小鸟)

例6中,依旧对物质过程形成了转化,但是其中的动词转化为及物动词,导致其中的重要因素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可以说例5是例6的隐喻形式。语法隐喻中的隐喻化观点还存在着很多的其他成分,虽然看起来是隐喻式句子,但是却不是隐喻式的形式[2]。

例7:They boarded the Great Wall on the third day.(他们登上长城的第三天)

例8:I saw them at the Great Wall on the third day.(我看到他们在第三天登上长城)

例9:I saw the Great Wall is the third day.(我看到,登上长城是在第三天)

上述三个句子中,例7为一致式,而例8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也就是说,例7中的物质过程已经向心理过程转变,在此过程中,其参与者也发生了相应地改变。值得说明的是,这种改变并不是隐喻式。另外,例9在变化过程中同样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一变化为物质过程向心理过程的转变,同样,参与者发生了变化,但不同的是,例9却属于隐喻式。总的来说,前面这些句子虽然是物质过程向心理过程的转换,但是却不是隐喻式的句子。这就看出了,在语法中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导致了语法隐喻产生的不一致,并不是只要存在某些条件,就会产生语法的隐喻。在这一研究中出现了语法隐喻研究的阻碍[3]。

2 语法隐喻的重新分类及其存在的问题

Halliday提出的语法隐喻是以一致式为基础的,某些句子很符合一致式的要求,与实际的情况都一致,句子中使用的语言也属于白描的手法。尽管理论十分的完善,但是还是有很多说法比较模糊,不能够确定的因素也很多。在研究的过程中,很多的学者都认为,英语的语法中存在着比较自然的关系表示一件事物的名称就用名词,动作就使用动词,描述性质就使用形容词,需要体现逻辑关系就使用连词,这只是将语法中的隐喻式作为叙述说了出来,并没有考虑到语句的自然性。

Halliday在将语法隐喻重新归类后,又提出了很多新的理论观点,他指出“级转移”将是语法隐喻中的一项重要因素。简单来说,所谓的语法隐喻就是指任何高级词汇的语法均可以从高级向低级进行转变,但是实际的运用中我们发现,语法转变不仅仅停留在高级向低级过程中,还能够实现从低级向高级的转变。

例10:They run in the morning.(他们在每天早上跑步)

例11:They run in the morning Morning.(他们在每天早上晨练跑步)

这两个例句中,例10展示出来的转换过程已经被隐喻化为例11中的词组。在上述两个例句中,语法的表达形式从动词转变为了词组,也体现了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变。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就是指句子中体现出了情态意义,形成了隐喻,也可以说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转移。

例12:He may get sick.(他可能生病了)

例13:I think he has been sick.(我想,他已经生病了)

这也是低级向高级转化的另一种形式。例12中原本自身所体现的情态意义却被例13中的“I think”隐喻化,这也体现了语法从低级向高低的转变过程。

Halliday将语法的隐喻重新归类,还能够将语气的隐喻排除,这也能够减少对语法隐喻的不符合自然的说法做出反应。

3 语法隐喻的综合模式

3.1语法隐喻的结构

我们可以将句子所要表达的形式作为目标,在述说一个句子的时候,我们要先找到目标的搭档,且这个搭档要能够符合语法的条件。当找到搭档时,我们只需要将其中一个说出来就能够形成结构。语法中的隐喻结构又分为认可结构和目标结构。很多的时候,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并不能找到适合的搭档进行描述。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新的表达方式,即找一个新的搭档进行表达。尽管我们的思想是有限的,但还是可以通过语法上的改变以及词汇拓展,更好地将语法中的意思转移,达到我们表达的目的。

3.2语法隐喻的实质

个体语言的认知模式为语法隐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这个系统中,我们要研究语法的一致式与隐喻式,其中的结构相似,简单来说,语法的隐喻化过程就是对其中的一致式结构不完全的使用。而隐喻式的产生必须要依靠一个语法域,再向其他的语法域进行转移。所以,在语法的隐喻中,就是指语法是一个变体,能够在不同的语法域中相互转移。

4 语法隐喻中三类语法域间的相互转移

4.1词汇语法范畴的转移

Halliday将词语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致式,另一种是隐喻式。一致式中包括了形容词、动词、介词、连词、副词介词、连接词、名词、介词连接成分、连词、零形式。隐喻式包括:名词、形容词、动词、介词、名词动词。

4.2语气域间的转移

当语气语境都符合自然的观点时,就应该呈现出:叙述的语句体现叙述,疑问的语句体现疑问,祈使的语句体现出祈使。此时句子中的语气语言要展现出一定的一致式,如果出现了一种语言功能需要使用其他的语气来表现,就可以说是语气对语言形成了隐喻式。

例14:I handed the book.(把书递给我)

例15:I hope you can pass me the book.(我希望你能把书递给我)

例16:You can book gave me?(你能把书递给我吗)

上述例14是祈使语句,例15是陈述语句,例16是疑问语句。其中的例15和例16使用了不同的语气体现了命令的口吻,语气中体现出了隐喻。语气的隐喻实际上指的是一种语气域向另一个语气域转化的过程。

4.3不同阶级的转移

语法中,一般从高级到低级转移,但有时从低级到高级也是能够进行转移的。

例17:Already in class, Tom.(已经上课了,汤姆来了)

例18:Tom came before the end of the course.(在课程结束前,汤姆来了)

在这两句话中,就出现了高级语法域与低级语法域之间相互转移的现象,我们可以将这一现象叫做语法隐喻,这样做能够扩展语法隐喻研究的范围,提高语法隐喻概念的概括性,具有很强的解释意义。

5 语法隐喻的双重语义特征

Halliday认为,语法隐喻的自身就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选择,在选择中介入了一些语义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双重语义性,其中一部分语法的隐喻也可以叫做语义的复合体。

当我们需要通过语法隐喻的手段来进行表达时,一定会产生相应的语义结合,就会出现不同的意义,所以,我们说语法的隐喻具有一定的双重语义性。比如:Can you tell me what’s happening here?(你能告诉我这里发生了什么吗)在这句话中虽然是很明确的疑问句,但是实际上还包含了祈使句的意义,这就是语法隐喻的双重语义性。再如:I think you’re right.(我认为你做得很对)在这句话中,“I think”既可以表达情态意义,也能够成为句子的主题。

6 语法隐喻的判定

根据语法的双重语义性,我们能够判定语法的形式到底是一致式还是隐喻式,一句话中,如果只含有一个语义特征,就说明这句话的语法隐喻是一致式的;反之,当一句话中出现的语法隐喻含有两个特征,符合双重语义性,就说明这个句子是隐喻式的。

例19:The students in the third days of the exam subjects are foreign language.(学生们在第三天考试的科目是外语)

例20:Third days students need to test the subject is foreign language.(第三天学生需要考试的科目是外语)

例21:I know that the students are in a foreign language for third days.(我知道学生在第三天考外语)

例22:I know the test of foreign language is third days.(我知道考外语的是第三天)

在这四句话中,我们能够对其中例20和例22的隐喻性以及例21的非隐喻性作出详细的解释,其中的“the third days”有双重的语义性,既是句子中的关键的环境因素,还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其中在例22中,“test”具有双重语义性,是句子中重要的参与者,也是转变过程的体现者。在四个例句中,例21虽然在句子中的因素与例19不同,但是其中不含有任何的双重语义性,因此,我们可以判断,例21不是隐喻式。

例23:A lot of fish are in the water.(很多鱼在水中)

例24:There are plenty of fish in the water.(水里有很多的鱼)

例25:There are a lot of fish here.(这儿有很多鱼)

在例23中,“water”具有双重的语义性,因此,我们判定例23是隐喻式,“water”既是语句的参与者,也是事件发生的地点,这可以理解为是将环境因素转化为参与者的过程。例25中不含有任何的双重语义性,我们就可以断定它不是隐喻式的句子。

再看一个例子:Bread to feed the cat.(面包喂猫)这句话中其中的“bread”具有双重语义性,能够体现一个动作的同时,对参与者也有所体现。如果我们将“bread”当作名词使用,见另一个例子:I eat bread every day.(我每天都吃面包)这句话中,“bread”就只是面包,只含有一种语义,也就不是语法隐喻。

再比如:I don’t like my dad yelled at me.(我不喜欢我爸爸大声呵斥我)在这句话中,主要说明的是“dad”对“me”的态度。也就是说,当句子以“A is B”的形式出现,也不能说明句子中含有词汇隐喻的关系。

想要看清语句中的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有什么不同,就要分清词汇隐喻的语境以及语法隐喻的语境都是什么样子的。比如:Track and field athletes like the cheetah on the field.(田径运动员像是赛场上的猎豹)在这句话中,“cheetah”就是存在于“A is B”之间的有隐喻关系的词汇,“cheetah”既是一种动物,还可以指在赛场中像豹子一样快的运动员。但是,“cheetah”真正的含义只有一个,只有在这个语句中,“cheetah”已经成为了其中的参与者,才能够说“cheetah”是词汇隐喻。

7 结语

当一个语法域向另一个语法域转移的时候,就会发生语法隐喻的现象,所有类型的语法隐喻都有这类特征,可以说是语法隐喻研究范围内的综合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语法隐喻中的双重语义性,判定句子是以隐喻的形式出现的,还是以一致的形式出现的。还可以利用双重语义性,区分到底是词汇隐喻还是语法隐喻。

[1]霍红,刘淑范.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中语法隐喻使用情况的分析与启示[J].外国语言文学,2009,(3):169—173.

[2]林雄奇.Halliday语法隐喻的诗性功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10.

[3]刘祖勤.“去隐喻化”抑或“隐喻化”:一致式与隐喻式的动态交互模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8—12+17.

责任编辑:李增华

10.3969/j.issn.1674-6341.2016.04.063

H0-06

A

1674-6341(2016)04-0151-03

2016-03-11

宋丽苹(1979—),女,吉林蛟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语法。

猜你喜欢
双重语气语句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重点:语句衔接
语气不对
化解“双重目标”之困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注意说话的语气
行政法上的双重尊重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