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歧视问题及其治理策略
——基于社会燃烧理论视角

2016-08-18 07:37蒋晓飞黄文华
关键词:助燃剂信息

蒋晓飞 黄文华

(广西大学 a.公共管理学院;b.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网络歧视问题及其治理策略
——基于社会燃烧理论视角

蒋晓飞a黄文华b

(广西大学 a.公共管理学院;b.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地域歧视是一种缘于不同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因素差异而产生的“区别对待”现象。随着我国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地域歧视问题通过网络媒介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不仅给受歧视群体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而且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因此,通过社会燃烧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引发网络地域歧视问题的主要因素,即社会“燃烧物质”、社会“助燃剂”和社会“点火温度”。解决网络地域歧视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治理策略。

互联网;地域歧视;网络治理;社会燃烧理论

1 问题的提出

近来,随着东北“天价鱼”“上海女孩因一顿饭逃离江西”等一系列网络事件的传播,地域歧视问题再次成为了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关注热点。传统的地域歧视一般泛指由于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人类心理活动等因素引发的不同地域群体间的“区别对待”。而网络歧视问题则更偏重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对待”,即个别地域的网民由于其所处地域的负面网络信息遭到其他地域网民的语言攻击,或部分网民由于自身的地域偏见主动攻击其他地域以及该地域民众,造成不同地域网民之间相互攻击的行为。互联网中的地域歧视在网络新闻跟帖以及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转发评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很多知名门户网站和论坛中,许多新闻跟帖在事实尚不清晰的情况下,就发起带有浓重地域偏见的语言攻击。部分网民通过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对未确定的信息进行转发评论,其中也不乏带有浓重地域歧视色彩的评论。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不同区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日益明显,不同地域群体间由于其所处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等外部环境不同,导致群体产生了巨大的价值冲突,由此引发的现实冲突一直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不断加深。互联网兴起以后,大量的如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为地域歧视提供了天然的生长平台。新媒体由于其自身匿名性、灵活性和传递信息快速性等特点,使得现实中的地域歧视问题迅速放大,许多社会问题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演变为网络歧视问题。

网络地域歧视产生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于受地域歧视的群体往往被标签化、符号化,对这类群体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空间。更有甚者,会导致现实中社会成员的过激行为,成为整个社会秩序的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网络地域歧视传播迅速,容易成为现实社会冲突的导火索。在网络地域歧视演变过程中,部分不明真相的“围观者”会进一步固化对受歧视群体的“区别对待”意识,以偏概全,将网络中的群体认知带入到社会现实活动中,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徐顽强认为,在当今的网络新闻跟帖中,随处可见低级趣味的、恶意的和毫无意义的地域攻击言论,研究网络地域歧视新现象是一项十分迫切的时代课题[1]。目前,学术界对网络地域歧视问题的关注程度十分有限,发表的相关学术成果仍然较少,这为广大学者提供了巨大的研究空间。从当前的国家政策角度来看,虽然新型城镇化推进力度逐步增大,不同地域间的差异在逐步减小,但是过去地域差异所带来的地域歧视负面效应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消除的。因此,网络地域歧视问题是国家进行网络治理的重要问题,能否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巨大挑战。

2 “社会燃烧”理论视角下的网络地域歧视

燃烧原本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可燃物质因为剧烈氧化而发光发热的物理和化学反应过程。20世纪初,随着燃烧反应动力学的发展,学界对燃烧过程涉及的反应动力学机理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自然界中的燃烧现象,既有物理过程,也有化学过程。物理过程主要指物质的平衡和能量的守衡,化学过程主要指物质的变化以及变化所依赖的基本条件[2]。燃烧所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即燃烧物质、助燃剂、点火温度,缺少其中之一,燃烧都不可能发生[3]。作为自然科学的燃烧理论被借鉴到社会科学研究以后,产生了“社会燃烧理论”。该理论认为,可以借鉴燃烧理论分析社会系统运行和群体性事件。通过社会燃烧理论解释网络地域歧视问题具有高度的理论契合性,引发网络歧视问题的主要因素:社会“燃烧物质”、社会“助燃剂”、社会“点火温度”。其中,不同地域(包括城市、农村)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因为生活习惯、文化风俗、经济发展等客观差异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构成了不稳定的 “燃烧物质”。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兴起,其扁平化、快速便捷、简易化等特点为网络地域歧视爆发提供了绝佳的土壤,加之部分网络意见领袖推波助澜以及网络谣言混淆视听,造就了高度活跃的 “助燃剂”。而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和影响力的网络新闻则成为了“引燃”地域歧视的导火索。因此,网络地域歧视的发生是一个受到“燃烧物质”“助燃剂”和“点火温度”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的演化过程。社会不稳定要素经过长期的量与质的累积,最终形成燃烧物质,在某一特定时期发生的标志性网络事件的触发下引燃,社会助燃剂则通过新媒体等触发因子,加速燃烧过程,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状况。其具体发生过程如下:

从图1中可以看出,长期的地域歧视问题难以得到解决,积累至一定程度后就会转化为极不稳定的社会“燃烧物质”,而作为“助燃剂”的媒体,不管从自身职责还是利益出发,都与这些“燃烧物质”存在着天然的联系,起着包含了聚焦、放大、传导性的作用。当现实中不同地域群体产生的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网络地域歧视将互联网作为发生演化的媒介,但是网络地域歧视所呈现的现实社会矛盾,并不仅仅停留于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当其累积至一定程度就极有可能延伸到现实社会,由此成为引发社会现实冲突的燃烧点。网络地域歧视不受现实生活的限制和束缚,带有更强的群体思维极端化倾向和强烈的虚实互动性。网络舆论是社会公众意识形态在网络中的映射,网络公众的言论、行为、状态都直接受到现实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这使网络地域歧视往往出现了网内网外互相推动、互相影响的交织局面,最终又加剧了地域间的“区别对待”,导致地域歧视愈演愈烈,一发不可收拾。

3 引发网络歧视问题的动因分析

3.1社会“燃烧物质”来源于不同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因素差异而产生矛盾和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

网络地域歧视的发生,首要条件是由于不同地区间的个体和群体由于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因素差异而导致聚积大量的利益矛盾与怨恨情绪。中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不同地区的社会阶层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价值观、经济水平、文化习俗差别不断扩大,社会矛盾和冲突也不断增多,不同地区间的利益关系难以协调。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由于制度缺陷、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导致社会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利益相关者在长期压抑的状态下更倾向于选择通过互联网媒介作为利益诉求的途径。在此过程中,政府对于互联网中所表达的利益诉求采取官僚化、模糊化的回应,更加激发了利益相关者的不满。社会“燃烧物质”往往来源于由于地区性的差异影响范围十分广泛,持续周期较长,许多人的不满情绪也日渐累积。实证研究表明,各种新旧问题在社会中不断蔓延,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不断累积 ,网络地域歧视现象也在逐年增多。诸如近段时间发生的东北“天价鱼”“上海女孩因一顿饭逃离江西”事件,背后都暗藏着极其严重的现实问题,即地方旅游监管乏力、商家的不道德经营以及个人感情矛盾等。这些现实中由于社会制度不健全、社会资源分配不公以及个体的非道德行为等原因所产生的问题,随着社会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导致不同地域群体之间产生了僵化的认知惯性,掩盖了人们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这些问题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解决,使得不满情绪与日俱增,必然需要寻找这种情绪宣泄的突破口。

3.2社会“助燃剂”:新媒体的兴起与网络谣言的混淆视听

社会“助燃剂”是网络地域歧视发生的必备条件。新媒体的兴起从根本上打破了信息传播的传统模式,互联网传播所具有的扁平化特点致使信息传递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冲破了信息区域化的限制,网络公众能够及时获取信息,并通过微博、论坛跟帖等形式对各种网络时事热点问题做出反馈,网络地域攻击者则通过QQ、微信、陌陌、飞信等新媒体实现便捷实时交流互动,使得网络地域歧视的传播具备了草根化、隐蔽化的特点。网络公众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价值观以及现实遭遇,与媒体中呈现的信息片段产生共鸣,形成某种网络社群体,转移公共舆论事件的焦点。如东北“天价鱼”事件,实质上是由于旅游景区管理不当造成的商业问题,当事人通过微博将该事件曝光,其本质是为了宣泄自身的不满情绪,而某些网民因为有类似遭遇,产生了极大的“共鸣”,从而将矛头指向“东北人”这个群体,进行肆意的谩骂和侮辱,而部分东北网友对此进行回击,更加上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谣言混淆视听,使得事情愈演愈烈,将网络媒体变成“地域歧视”的战场。互联网舆论的自由化,使每个网络参与者都可以自由、及时地参与热点讨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体纵向的传播渠道,地域攻击者与被攻击者的界限已经模糊,“地域妖魔化”“地域标签化”等都反映了社会底层公众的盲目性、从众性。在便捷地获取各式各样的信息后,具备地域歧视性的信息与网民的自身遭遇交相呼应,致使原有的地域歧视现象在海量信息中相互叠加不断强化。此外,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使得网络公众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具安全感,抛开了现实生活中法律、行政、道德的种种约束,自由地发表个人观点,但又方便了网络谣言的传播,这都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添上一把火[4]。社会“助燃剂”的作用使得地域歧视所暗含的对现实不满情绪不断被聚焦,被放大,随时随地都有爆发的危险。

3.3社会“点火温度”:高度聚焦的网络热点问题

在化学燃烧过程中,“燃烧物质”和“助燃剂”都存在的情况下并不一定会产生化学反应,只有触及燃点,燃烧才会发生。所以,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必须具备第三个条件——点火温度,即高度聚焦的网络热点问题。现实社会中的具体冲突从其外表来看是网络地域歧视的导火索,但其实质是网络热点问题的现实延伸。东北“天价鱼”和“上海女孩因一顿饭逃离江西”事件作为引发地域歧视的导火索,明显地遵循着从舆论焦点到社会“点火温度”的演变规律,东北“天价鱼”事件之前就已经发生了“青岛天价大虾”事件,而“上海女孩因一顿饭逃离江西”事件的发生背景是春节期间大量的“返乡日记”陆续发布,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问题以及农村发展困境成为了当时的舆论焦点,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各种矛盾在短时间内显现,农村地区悲观、不满情绪与这一系列高度聚焦的网络热点问题迅速产生化学反应。而由此引发的各种网络讨论,在某一特定时间必然要依托现实社会矛盾寻找突破口。换而言之,即便没有东北“天价鱼”,也会出现河南“天价鱼”、上海“天价鱼”。网络信息传播扁平化使信息发布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巨大的信息流极大地提高信息接收者信息核实成本,并逐步降低了社会燃点,网络信息产生的负面效应积聚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有可能迅速燃烧,从而再次强化不同地区间的“区别对待”问题。虽然网络部门在“上海女孩因一顿饭逃离江西”事件中证明了该事件的导火索就是网络谣言,但是这种类似的客观事实仍然是存在的,从这点来看,仅仅依靠媒体或者政府去辨别事件真伪,并不能成为一种常规性的手段。

4 网络歧视问题治理策略

4.1提高政府对网络地域歧视的治理能力

通过对“燃烧”三要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燃烧物质”是由一系列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而产生的。某些学者认为:“网络公众参与网络热点的讨论主要是为了满足成就感和寻找被重视的感觉,因此某种意义上多数网络公众是通情达理的,一旦自己的诉求和想法被官方或者主流媒体所认同,自身的成就感得到满足,就会退出。”[5]因此,减少“燃烧物质”是治理网络歧视问题的关键,要求政府必须及时、有效地解决现实网络歧视问题,并通过正式沟通渠道对问题进行回应,以保证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回复民意的过程中不应该低估公众自身理性判断力。但长期以来,政府威权治理模式中,通常采取的单一的、纵向的管理模式,政府处于绝对权威的位置,在处理互联网问题时表现出了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这种威权模式、管理模式和官本位思想使得政府在处理网络歧视问题时不可避免地带有官僚主义色彩。网络群体性事件近年来之所以频频发生,除了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信息爆炸,公民对社会事物的参与意识日益高涨之外,根源其实在于上述体制的缺陷。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建立多方协商的沟通平台,实现网络上、网络下和政府、民间之间的资源联动,加速传统的单一化“管控”向“疏导+管控”的治理思维、治理模式转变。

4.2通过立法规范网络舆论秩序

控制社会“点火温度”这一因素,完善互联网信息立法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已经相继颁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方法》《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互联网环境进行规范,各网络主流媒体也共同签署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等行业自律制度[4]。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网络地域歧视认定、网络舆论道德的规范等依旧存在法律监管漏洞,这就导致部分激进的网络地域攻击者得以大肆发表地域歧视言论,破坏网络舆论秩序。加之,网络具有开放性、多元性、自由性和匿名性等特点,网络地域攻击者会根据自身喜好、价值观、利益取向等方面因素传播信息,使得部分不明真相的网络公众的言论过于编激,甚至会煽动或被煽动进行网络攻击等不良行为,导致网络地域歧视问题扩大化。通过加强网络舆论立法,可以使网络公众在众多的网络信息中辨别真假,明确自身在网络舆论中的权利和责任,掌握参与信息传播中的相关法律知识,有效地辨识网络中不实舆论,从而在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通过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

4.3建立有效的网络信息预警机制

及时关注社会“点火温度”的变化,并采取应对措施,将互联网地域歧视问题的危害最小化,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网络信息预警机制。但是,要在如此庞大的互联网信息系统中识别地域歧视信息,并对其危险程度做出评估,单纯依靠政府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多元化的解决手段弥补其不足。第一,需要提高政府网络管理部门以及宣传部门管理者的业务素质,提高其研判能力。对政府网络管理部门以及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综合培训,及时了解网络环境的发展现状,熟悉网络治理的流程,保证工作人员拥有足够的能力应对网络地域歧视问题。第二,充分发挥技术工具的作用。主要通过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提高对网络信息的收集、甄别、预警能力,提高预警机制的指向性、精确性、前瞻性。第三,联合社会组织进行协同预警。要发挥智库的决策咨询作用,借助智库的专业研究能力,对舆论导向做出合理、有效的判断,并通过咨询报告、研究论文等方式给予政府强大的智力支持,使政府在网络治理中能够更加清晰地掌握网络中的热点问题及其内在成因,及时做出防范措施。

[1]徐顽强,谭伟.网络新闻跟帖中地域歧视现象的现实解读与理性反思[J].电子政务,2013,(9):9—13.

[2]牛文元.社会物理学与中国社会稳定预警系统[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1).

[3]牛文元.社会物理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77.

[4]王惠琴,李诗文.基于“社会燃烧理论”的网络群体性事件防治策略[J].理论导刊,2014,(5):34—36.

[5]喻国明,李彪.舆情热点中政府危机干预的特点及借鉴意义[J].新闻与写作,2009,(6).

责任编辑:李增华

10.3969/j.issn.1674-6341.2016.04.027

2016-06-03

蒋晓飞(1989—),男,广西玉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C912.63

A

1674-6341(2016)04-0064-03

猜你喜欢
助燃剂信息
高炉喷吹煤粉添加助燃剂生产实践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东分院主任 贺仁龙:AI是工业互联网“助燃剂”
订阅信息
电子白板:英语课堂教学的助燃剂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