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延军,梁全胜,张金良,屈红军
(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杏子川采油厂,陕西 安塞 717400;2.陕西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75;3.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 西安 710069)
安塞坪桥油区长6、长4+5油层组石油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
董延军1,梁全胜2,张金良1,屈红军3
(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杏子川采油厂,陕西 安塞 717400;2.陕西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75;3.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 西安 710069)
以明确安塞县坪桥油区长6、长4+5油层组石油分布规律及主控制因素为目的,通过钻测井资料及生产试油资料的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各小层含油面积、油层钻遇率、油井系数及石油平面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长61-1小层连片分布特征最好,含油面积最大、油层钻遇率及油井系数高,长4+52小层次之。通过安塞坪桥油区长6油层组石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的分析,认为安塞县坪桥油区长6油层组油藏主控因素为:与源岩距离、沉积微相、局部构造及上倾方向遮挡。
坪桥油区;长6油层组;油层钻遇率;油井系数;主控因素
安塞坪桥油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西北部,构造位置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东部,该地区构造稳定,西倾大单斜背景上局部发育一些小型鼻状隆起,地层平缓,倾角0.5°左右,平均坡降8~10 m/Km。长6油层组是该区主要石油产层,埋深约1 000~1 300 m,本文所研究的层位包括长61-1、61-2、长62-1、长62-2、长63、长4+52六个小层。关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的石油聚集规律前人有大量研究[1-7],关于安塞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石油聚集规律前人也有大量研究[8-13],关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及安塞地区延长组储层发育特征及其油气的意义前人也有不少研究[14-15]。
1.1油气纵向分布特征
1)含油面积、石油地质储量
研究区长6、长4+5油层组油气纵向分布很不均一。长61-1小层是坪桥油区主力含油层段,含油面积57.81 km2,长4+52小层含油面积为36.56 km2(图1)。
图1 坪桥油区各小层含油面积直方图
2)油层钻遇率、油井系数
通过统计、对比研究区长6、长4+5各小层的油层钻遇率,可以看出油层在垂向上分布特征及差异性。依据统计结果,长61-1小层钻遇油层概率最大,为77.2%;长4+52小层油层钻遇率相对较小,为49.3%(图2),表明油气主要在长61-1小层内富集。
对比研究区油井系数与油层钻遇率直方分布图,可以看出两者分布情况较为接近,长61-1砂层组含油概率最大,为79.1%,长4+52砂层组含油概率次之,为74.7%(图3)。
图2 坪桥油区各小层油层钻遇率直方图
通过以上各参数分布特征,说明油气主要富集在长61-1小层内,长61-1小层是研究区实施注水开发的主力目的层段。
1.2油气平面分布特征
1)各小层油层平面分布特征
通过统计研究区各目的层段油层厚度,编绘各小层油层厚度平面图,以此来体现各小层油气平面分布特征。
(1)长61-1小层:油藏分布最广,含油砂体厚度大、连片性好,沿北东—南西向呈宽条带状展布,在研究区北部和东南部厚度大于10 m的油砂体连片(图4)。
(2)长4+52小层:油藏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含油砂体厚度大、连片性好,但次于长61-1小层,含油条带砂体宽度一般在2 km左右,延伸长度不等,延伸方向与长61-1小层基本一致(图5)。
图3 坪桥油区各小层油井系数直方图
图4 坪桥油区延长组长61-1小层渗砂厚、油厚与砂顶构造叠合图
2)各小层油藏平面分布规律
(1)长6段油气沿主河道发育方向向南西方向呈条带状展布,其中长61-1小层含油面积大,含油砂体宽度大,延伸长度不等,顺物源延伸方向油层连续性好,垂直物源方向相对较差;长4+5段油气平面上延伸方向与长6段基本一致,长4+52小层含油面积、含油砂体宽度及厚度相比于长61-1小层较差。
(2)从平面连片分布来看,长61-1小层连片性最好,油层钻遇率高,油井系数也高,在研究区北部和东南部厚度大于10 m的油砂体连片展布;其次是长4+52小层,主要的油砂体分布在研究区北部,油层厚度大、连片性好。
(3)油藏主要在顶面构造高处富集,例如长4+52小层油藏在研究区北部一带,具有油层分布广、连片性好、钻遇厚度大的特点。
图5 坪桥油区延长组长4+52小层渗砂厚、油厚与砂顶构造叠合图
针对坪桥油区长6、长4+5油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其主要受骨架砂体的岩性分布与遮挡、沿渗透性砂油气阶梯状抬高呈补偿式成藏与顶面构造特征三方面因素控制。
2.1骨架砂体的岩性分布与遮挡控制了油气的分布
研究区长6、长4+5油层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根据研究区长6、长4+5油层实际开采情况来看,油层在平面上的分布与有效砂体的平面展布具有密切相关性。研究表明,沿河道渗砂体连片发育区域,砂岩储层孔、渗值高,储层物性好,孔喉连通性好,油气分布范围大(图4,图5)。
2.2沿渗透性砂体运移的油气阶梯状抬高呈补偿式分布规律
通过研究主力产层油厚平面分布图发现,油层一致沿渗透性砂体延伸带分布;油层分布呈区域性,具有逐步向北运移趋势。油气沿渗透性砂体爬坡式、阶梯状分布,不同层位油气南北方向呈现出补偿式成藏规律。
2.3顶面构造对油气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从长4+52、长61-1小层渗砂顶构造与油厚叠合图可以看出,长4+52小层研究区北部隆起范围大,鼻状构造明显发育,油气富集程度高;长61-1小层研究区北部渗砂顶面构造高处油气也较为富集,但富集程度相对长4+52小层弱,说明顶面构造对油气分布具有一定控制作用,且具有层位越往上控制作用越明显的特点(图4,图5)。
1)研究区长6、长4+5油层组长61-1小层连片分布特征最好,含油面积最大、油层钻遇率及油井系数高,长4+55小层次之。
2)研究区长6、长4+5油藏主控因素为:与源岩距离、沉积微相、局部构造及上倾方向遮挡。
[1]杨华, 付金华, 喻建. 陕北地区大型三角洲油藏富集规律及勘探技术应用[J]. 石油学报.2003, 24(3): 6-10.
[2]杨华, 刘显阳, 张才利, 等.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低渗透岩性油藏主控因素及其分布规律[J]. 岩性油气藏.2007, 19(3): l-6.
[3]梅志超, 彭荣华, 杨华, 等. 陕北上三叠统延长组含油砂体的沉积环境[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8, 9(3): 261-267.
[4]赵靖舟, 武富礼, 闫世可,等. 陕北斜坡东部三叠系油气富集规律研究[J]. 石油学报.2006, 27(5): 24-34.
[5]刘化清, 袁剑英, 李相博, 等.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湖盆演化及其成因分析[J]. 岩性油气藏.2007, 19(1): 52-54.
[6]宋国初, 李克勤, 凌升阶,等. 陕甘宁盆地大油田形成与分布[C]. 中国陆相大油田.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7]武富礼, 李文厚, 李玉宏, 等.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J]. 古地理学报.2004, 6(3): 307-315.
[8]党犇, 赵虹, 李文厚, 等. 安塞油田延长组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特征[J].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 15(6): 597-600.
[9]赵虹, 党犇, 李文厚, 等. 安塞地区延长组沉积微相研究[J].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 15(5): 492-497.
[10]胡春花.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贺庄油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及油藏特征[D]. 西安: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1]冷丹凤. 安塞油田王窑坪桥地区长6沉积微相研究及有利区预测[D]. 西安: 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2]刘鹏. 安塞坪桥北部延长组下组合沉积储层特征及其控油性研究[D]. 西安: 西安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3]杨克文. 安塞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4+5层沉积相与储层特征研究[D]. 西安: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4]朱国华.陕甘宁盆地西南部上二叠统延长统低渗透砂岩和次生孔隙砂体的形成[J]. 沉积学报.1985, 3(2): l-16.
[15]杨晓萍, 裘亦楠.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浊沸石的形成机理、分布规律与油气关系[J]. 沉积学报.2002, 20(4): 628-632.
Distribution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Chang6 & Chang4+5 Oil-bearing Members at Pingqiao oil field, An’sai County
DONG Yan-jun1,LIANG Quan-sheng2,ZHANG Jin-liang1,QU Hong-jun3
(1.Xingzichuan Oil production plant, Yanchang Oil field Corporation, An’sai 717400, Shaanxi;2.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anxi Yanchang Petroleum Corporation, Xi’an 710075, Shaanx;3.Dept. of Geolog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Shaanxi)
To make definition the distribution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Chang6 & Chang4+5 oil-bearing members at Pingqiao oil field in Ansai County as an aim,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well data, logging interpretation and oil production test data of wells are based on to contrastively analyze oil-bearing areas in each sublayer, drilling rate of oil layer, oil well coefficient and oil planar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following results are drawn as that the oil in Chang-61-1sublayer has the best block like distribution, the largest oil-bearing area, and high drilling rate of oil layer and well coefficient, the Chang4+52 sublayers takes second place. By means of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Chang6 Pingqiao oil field, An’sai County, it can be defined that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Chang-6 oil-bearing member here ar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ource rocks and the oil reservoirs, sedimentary microfacies, sect1ly structures and the screen from updip direction.
Pingqiao oil field;Chang-6 oil-bearing member;Drilling rate of oil layer;Oil well coefficient;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2016-03-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1390451)
董延军(1968-),男,陕西延安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管理工作。
TE122.2+4
A
1004-1184(2016)04-02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