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晋 郑昭芬 朱鲜阳 郭莹 潘宏伟 付庆华
双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外伤后室间隔穿孔1例
何晋郑昭芬朱鲜阳郭莹潘宏伟付庆华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室间隔穿孔;介入治疗
患者男,25岁,因胸部外伤2个月,突发言语不清6 d于2013年4月收治于湖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2个月前刀刺伤后出现心脏贯通伤合并心脏压塞,失血性休克,行急诊心脏修补术,术中心脏停搏40 min后恢复,术后出现痴呆,手脚发抖现象,合并气促及心悸。本次入院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近心尖部肌部缺损(图1~2),为12~14 mm,缺口呈楔形,二、三尖瓣未受影响,左心室射血分数45%。诊断:心脏破裂修补术后室间隔穿孔,NYHA心功能Ⅱ级,缺血缺氧性脑病。
给予患者利尿剂、洋地黄、硝普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改善心功能;高压氧等改善神经功能;因家属不愿意再次外科手术,择期于术后4个月行介入封堵治疗。右心导管检查示肺动脉压34/12 mmHg(1 mmHg=0.133 kPa),肺动脉平均压23 mmHg。按照室间隔穿孔常规操作,在右冠状动脉导管支撑下从左心室面探测缺损部位,建立股动脉-主动脉-左心室-室间隔穿孔-右心室-下腔静脉-股静脉轨道;沿股静脉侧送入12 F输送长鞘并与右冠状动脉导管相连,使传送鞘管头端进入左心室。沿鞘送入16~18 mm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封堵器(上海记忆合金)。逐步回撤输送鞘释放封堵器,保留输送导丝(图3)。听诊仍可闻及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再次探测发现,第1个封堵器位置良好,未见残余分流,但在左心室前间隔靠近前壁的位置有残余分流(图4)。再次造影证实。同样,拟从左心室面寻找另一个穿孔部位不成功,改从右心室面进入右冠状动脉导管6 F JR 4.0(图5),送泥鳅导丝经穿孔部位至升主动脉,并沿股动脉送入圈套器,抓捕导丝,建立股静脉-下腔静脉-右心室-室间隔穿孔-左心室-主动脉-股动脉轨道,从股静脉侧送入12 F输送长鞘(COOK公司),退出扩张鞘后,再送入20~22 mm PDA封堵器,逐步回撤输送鞘,释放封堵器。再次心脏彩超及造影,未见残余分流(图6~9)。术后服用阿司匹林(200 mg,每日1次)抗栓治疗6个月。患者出院后定期门诊及电话随访,心悸、气促症状完全消失,精神恢复正常,言语清楚。1年后超声随访提示封堵器位置固定,未见残余分流,左心室射血分数60%(图10~11)。
外伤性室间隔穿孔在心脏损伤中少见,常发生于严重的胸部外伤,或因胸部撞伤、爆震伤、高空坠落伤等钝性暴力,使心脏在舒张时瓣膜关闭,心室内压骤增致室间隔穿孔或心脏瓣膜损伤。也可造成室间隔挫伤引起局部血运障碍,在伤后数日内产生继发性室间隔穿孔。此类患者临床表现较复杂,因早期病情危重,常被胸部合并伤或心房、心室壁损伤的表现所掩盖。在贯穿性心脏损伤中,创伤性室间隔穿孔发病率约4.3%[1]。创伤性室间隔穿孔部位常位于近心尖的肌隔上,常为单个破口。本例为两个破口,十分少见。小的穿孔,可无明显症状,较大的破口可出现急性心功能不全,并迅速导致死亡[2]。但创伤性室间隔穿孔的早期诊断并不容易,大部分患者仅表现为急性心脏压塞及失血性休克,病情危重,循环不稳定,听诊杂音可能并不典型或不明显,有时推迟4~7 d才出现[3],一般在术后2~3个月左右采取修补术。
除了外科手术,近几年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成熟,介入治疗在室间隔穿孔中得到广泛应用。朱鲜阳等[4-5]率先在国内开展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封堵治疗,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对外伤后室间隔穿孔的介入封堵治疗鲜见报道。
外伤性室间隔穿孔与先天性室间隔穿孔的介入封堵治疗特点不同,外伤后因穿孔位于心尖部位室间隔肌部,室间隔较厚,且多为斜行的通道,在建立轨道时可能有一定难度。本例患者在封堵第2个孔时,轨道的建立十分困难,从左心室进入失败后,改从右心室面送导丝到左心室至升主动脉建立轨道,此种方法在遇到复杂的介入治疗时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外伤性室间隔穿孔实施介入封堵治疗如何选择封堵器,是术前比较关切的问题。目前,已有肌部室间隔穿孔封堵器成功应用于外伤性室间隔破裂的报道[6-7]。但本例患者未选择这类封堵器,是因为肌部缺损封堵器腰部窄且较硬,在缺损中难以塑形。而选用动脉导管封堵器,保证了封堵器可以完全贴合在室间隔左心室面,而其柔软的腰部结构可以在室间隔异常通道中塑形,保证了封堵的完全性,且选用的封堵器大于穿孔测量直径4~6 mm,在室间隔肌性组织的作用下,其腰部凹陷,封堵器的右心室面释放直径大于腰部直径,保证了封堵器的牢固性。术后1年随访中,封堵器形态保持良好,未见残余分流,室间隔运动正常;患者心功能恢复正常,心悸和气促症状完全消失,言语不清症状消失,生活质量良好。本例证明经导管封堵外伤后室间隔穿孔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方法。
图1 术前超声左心室长轴切面示室间隔肌部近心尖段过隔血;图2 术前左心室短轴切面示穿孔靠近前间隔,呈楔形;图3 释放第1个16~18 mm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图4 术中超声监测示残余分流;图5 送6 F JR 4.0从股静脉-右心室-室间隔穿孔-左心室-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股动脉建立轨道;图6 释放第2个20~22 mm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图7 术后即刻未见残余分流;图8后前位投照;图9 左前斜体位投照显示封堵器位置;图10 术后1年随访封堵器位置良好;图11 左心室长轴切面超声未见残余分流,心功能改善
[1] Olsovsky MR, Topaz O, Disciascio G, et al. Acute traumatic ventricular septal rupture.Am Heart J,1996,131(5):1039-1041.
[2] 汪曾伟,刘维永,张宝仁,等 . 手术学全集心血管外科卷.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69-179.
[3] 邬志勇,叶丁生.创伤性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中华创伤杂志,2000,16(3):176-177.
[4] 朱鲜阳,韩秀敏,侯传举,等.介入法成功治疗1例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沈阳部队医疗,2003,16(6):528.
[5] 朱鲜阳,韩秀敏,侯传举,等.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介入治疗成功一例.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4,12(2):125.
[6] 马东江, 张玉顺, 成革胜, 等. 经导管介入法封堵外伤性肌部室间隔破裂三例.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8, 36(12): 1128-1129.
[7] Szkutnik M, Kusa J, Biakowski J. Percutaneous closure of post-traumatic and congenital muscular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with the Amplatzer Muscular VSD Occluder. Kardiol Pol,2008,66(7):715-720.
10.3969/j.issn.1004-8812.2016.03.013
410005湖南长沙,湖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何晋、郑昭芬、郭莹、潘宏伟、付庆华);沈阳军区总医院先心病内科(朱鲜阳)
·病例报告·
R541.1
201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