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改变“冷科学”之路

2016-08-17 10:23史冠中
传媒 2016年9期
关键词:国际化稿件编辑部

文/史冠中

《地球科学》改变“冷科学”之路

文/史冠中

《地球科学》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地球科学学术理论期刊。1957年创刊,经过近一个甲子的努力,《地球科学》已经发展成为载誉海内外的地学名刊,目前拥有中文版和英文版两个独立期刊。《地球科学》(中文版)被Ei Compendex全文收录,荣获2013“全国百强科技期刊”的称号,入选2014年度“中国最美期刊”,并被评为“2015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地球科学》(英文版)于1990创刊,定名为《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7年被国际SCIE100%收录,2009年更名为《Journal of Earth Science》(《地球科学学刊》),荣获“2015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的称号。《地球科学》官方网站被授予2015年“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优秀网站”的荣誉称号。

“冷科学”“缺少读者”曾经是大家对《地球科学》的普遍印象,近60年来,《地球科学》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来说,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经过近一个甲子的努力,《地球科学》已经发展成为载誉海内外的地学名刊,目前拥有中文版和英文版两个独立期刊。“冷科学”“缺少读者”曾经是大家对《地球科学》的普遍印象,近60年来,《地球科学》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瞻前顾后抓选题”是吸引优质稿件,塑造期刊品牌的首要手段

《地球科学》始终把选题策划作为塑造品牌期刊的首要任务。“瞻前”是指选题紧跟地学发展的学科前沿,盯住国际上地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动态;“顾后”是指选题兼顾《地球科学》的传统领域、基础理论、重大专项课题及其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编辑部主动组织、邀约稿件,改变了以往“守株待兔”等待稿件的被动状态。通过选题策划,聚拢了一批国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进行组稿和审稿,提高了稿件质量,同时扩大了《地球科学》的办刊资源和宣传力度,事半而功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有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地球科学》依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基地,进行选题策划,组织优质稿件。例如,2015年《地球科学》(中文版)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解习农教授组织了“西科—井生物礁专辑”,系统报道了我国南海地区生物礁的发育状态、油气资源勘探潜力等情况。由于“石油资源”“中国南海”这些让人兴奋的词汇出现在《地球科学》(中文版),专辑发布后马上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全球气候演变与人类活动”是当前国际上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是生命演变塑造了我们的蓝色星球,还是地球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生物演变?”为了回答这个科学问题,2016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家生物与环境演变重点实验室李超教授在《地球科学》(英文版)策划了“大气和海洋生氧事件与地球早期生命演化”专辑,该专辑系统报道了地球早期有机质成分,探讨了早期生命演化和地球氧气生成的关系。通过与国内外该研究领域专家进行约稿、审稿,共形成专辑文章16篇,每篇都是精品。

科学是常新的,唯有坚持不懈地追赶,才能永立于潮头浪尖之上。从2008年的我国汶川地震到2015年厄尔尼诺现象与全球洪涝灾害;从火星探测到天山冰川、青藏高原冻土;从深部地幔矿物相变到地表污染环境的修复;从早期生命起源到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灭绝事件……“这些内容在我们期刊里都有记录和跟踪报道”,现任主编赖旭龙教授自豪地说。紧密追踪前沿研究,通过策划选题吸引优质稿件,提高期刊质量,这是《地球科学》成为精品期刊的制胜之道。

与时俱进,采用国际化办刊的经营理念是提升品牌的重要途径

当前对科技工作者的评价和考核主要通过国际SCI发稿量和稿件影响因子,这造成大量优质稿件外流,国外科技期刊像“吸稿机”一样,把触角直接伸到了我们家门口。面对这样的竞争态势,《地球科学》与时俱进,采用全球化办刊思维,走国际化办刊之路。为了实现国际化发展,编辑部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比如,采用学术与出版分离的办刊理念,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副主编和编委;在语言国际化方面邀请英国学者担任英语编辑,对语言进行把关。经过多年的经营和改革,如今《地球科学》编辑部确立了多个国际化办刊标准,包括“编委国际化、审稿国际化、读者国际化”等。

在“编委国际化”方面,刊物建立了覆盖全面地学学科的国际化编委会。在83名编委中,含有13名中科院院士,23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8名国际编委(国际编委比达34%)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德国、加拿大等国。《地球科学》通过邀约国际学者撰写稿件,组织专辑等方法,国际稿件的数量也在逐年提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审稿国际化方面,《地球科学》引进了国际先进的ScholarOne Manuscripts投稿及审稿系统。该系统将作者投稿、编委审稿和编辑出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优化审稿周期、提高出版速度。该系统平台同时链接了Web of Sciences数据库,以便获得世界顶尖专家的支持,可实现与国际一流期刊同步发展。同时,采用国际领先的CrossCheck软件进行查重分析。该软件集成在投稿审稿平台ScholarOne Manuscripts中,高效、方便、快捷,从稿件源头上把关,将学术不端杜绝在萌芽中。《地球科学》储备了覆盖国内外20多个国家的800多名国际审稿专家,涵盖地球科学的所有学科领域。为了建立匿名双审同行评审体制,《地球科学》的每篇稿件分别邀请一个国外专家和一个国内专家进行评审,并对来稿进行严格、公正的审阅把关,确保了稿件的学术质量。

在读者国际化方面,《地球科学》编辑部与海内外多家单位广泛建立联系。如英文版与国际著名出版集团Springer合作,先后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耶鲁大学等国外200多个科研机构签订了长期的赠阅和交换协议。经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地球科学》影响因子也逐年提升,中文版影响因子升到1.594(据中国科技信息所扩展版资料,2015年),英文版影响因子已达0.757(据Journal Citation Reports,2015年)。迄今为止,每年都有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和丹麦等多个国家的地球科学著名专家、学者考察访问《地球科学》。

搭建门户网站、新媒体平台是提升期刊知名度的重要方法

现在纸质出版逐渐式微,借助网络和新媒体技术进行数字化出版正在蓬勃开展。数字出版具有出版周期短,受众范围广,可以实现读者和编辑部之间互动等优点。为了更好地为作者和读者服务,《地球科学》紧跟时代的步伐,领先开展了数字化出版业务,文章录用后即赋予专有DOI号;同时网络刊出,实现了录用文章和优先出版无缝链接。期刊门户网站开辟了优先出版专栏、高下载量专栏和优质文章推荐专栏等模块。由于与读者实现了良好的互动,网站浏览量年均6万余次,每篇文章的点击量和下载量不低于100次,在地球科学领域位居前列。

当前,微信和微博是青年一代喜爱的交流工具。为推进期刊数字化建设,促进编辑部与广大作者、审稿专家、读者的联系,2013年《地球科学》就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平台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定期发布《地球科学》的学术动态、优先出版电子版文章和已刊发的学术论文,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论文。此外,通过微信公众号,还可以向众多用户推送优秀文章,和青年研究人员分享科技论文写作经验,向读者介绍地球科学的研究方向等。目前,微博和微信关注者/粉丝已经突破千余人,这些粉丝既有专家学者,也有刚入学的青年研究生。《地球科学》公众账号如同一面旗帜,将不同层次的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汇聚在一起。门户网站则可以承载更多的信息量,更大程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通天彻地抓队伍”是建立品牌期刊的人才保障

要想获得长远发展,人才是关键。《地球科学》始终贯彻“通天彻地抓队伍”的人才培养理念。所谓“通天”就是要求编辑坚持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编辑出版行业的各项标准和规范。“彻地”则要求编辑人员具有地球科学领域的专家、教授一样的专业知识和水平,还要具备把握地学领域的现状和发展的能力。这样才可以与地球科学各个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专业沟通和对话。在这样的人才培养理念下,编辑人员不再是坐在电脑前的排版员和校对员,每人都是身兼数职的多面手。目前《地球科学》编辑部人员均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半数员工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他们既是稿件联络员,也是科学研究人员,还是稿件推送者和媒介宣传人员。

为了扩大编辑人员的视野,《地球科学》编辑部鼓励员工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一方面,全面了解各学科的发展动向、前沿和热点问题;另一方面,同与会专家加强联系、邀约稿件,扩大《地球科学》的业内影响力。2015年8月,国际地球科学计划项目《金刚石和地幔再循环》(IGCP-649)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国际研讨会。《地球科学》的编辑人员不仅与国际地科联副主席、美国迈阿密大学Yilidirim Dilek对地幔异常矿物和铬铁矿专家进行交流,赠送了《地球科学》期刊,还在会后参加了祁连山蛇绿岩与高压变质岩石野外考察。

《地球科学》编辑部人员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炼成科学问题,以研究课题的形式进行解决。如在数字化出版和新媒体融合过程中,编辑部成功申报了“基于Hadoop平台的《地球科学》媒体用户大数据分析与信息‘私人定制’”,“移动互联环境下高校地学科技期刊App平台建设”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工作实践中,真正做到编研相长,更好地为读者和作者服务。

完善编辑考核制度,制定详细的编辑奖惩制度,是编辑部规范编辑管理的重要举措。编辑部人员通过集体会议,分别制定了《编辑部管理制度》《稿件质量管理制度》《审稿制度》和《编辑出版工艺流程》。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根据编校错误类型和错误个数,对编辑人员进行综合评分,考核结果与年终考核挂钩。通过这些规章制度,编辑部实现了日常管理工作模式化,编排体例标准化,期刊质量管理全面化。

作者单位 《地球科学》编辑部

猜你喜欢
国际化稿件编辑部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聚焦港口国际化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