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棋若定 生机无限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的品牌建设之路

2016-08-17 10:23文/李
传媒 2016年9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学报学术期刊

文/李 宁

举棋若定 生机无限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的品牌建设之路

文/李 宁

《十月战景》诗云:“战事从来似弈棋,举棋若定自无悲。”眼下中文学术期刊正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外的大型出版集团大肆抢占国内学术期刊的出版市场,如果将中文学术期刊的生存发展比喻成一场战争,那么期刊的品牌建设应该是决定战争能否胜利的战略思想,它涉及期刊的质量、信誉、形象、特色、活力、影响力、吸引力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制定期刊的品牌战略亦应高瞻远瞩、洞烛机先,统筹考虑到品牌定位、品牌设计、品牌品质、品牌创新、品牌传播、品牌文化等内容,才能使期刊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制定期刊的品牌战略亦应高瞻远瞩、洞烛机先,统筹考虑到品牌定位、品牌设计、品牌品质、品牌创新、品牌传播、品牌文化等内容,才能使期刊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由北京工商大学主办,原名《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创刊,按照高校学报的传统内向型办刊模式,出版了几十年,但是近些年却遇到了发展瓶颈,迫切需要适应国家发展和学校建设重点做出战略转型。食品科学是北京工商大学的优势学科,北京工商大学有食品学科的院士、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也是北京市食品科学产学研基地。为此,2010年,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革故鼎新,确定了由综合性内向型大学学报全面转型为食品科学专业期刊的发展思路,随后更名为《食品科学技术学报》。经过几年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连续3次荣获教育部科技司颁发的“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入选《中国农业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等数据库,2015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影响因子提升至0.974,在57本食品科学技术类期刊排名中位于第14位等。笔者根据编辑部的办刊实践,加上自己的一些思考,谈谈《食品科学技术学报》是如何进行品牌建设的。

主题突出鲜明,高标准打造业界精品期刊

转型后,《食品科学技术学报》围绕“食品科学、打造食品专业优秀期刊”这一“专业化、特色化”的品牌战略,在继承原刊物的办刊理念、学术特点、学术影响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北京工商大学的学科优势,紧紧抓住当前食品行业与食品科技大发展的战略机遇,大胆创新办刊思路,改进办刊模式。

内容紧紧围绕食品科学前沿创新科技。学术期刊是科学研究成果发布和传播的平台,也是体现相关领域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的窗口,更是推动科学进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发布和传播学科前沿科技、创新成果是决定科技期刊品牌质量的核心要素。《食品科学技术学报》的品牌核心战略之一就是快速发表学科最前沿、最具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其他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论文,经专家评审确为高水平者,采取快速审理、专人负责等综合措施,提高发表时效,缩短出版时滞,安排优先发表;与此同时,借助全媒体手段如网络平台的优先出版、微信公众号阅读推荐、邮件推送等方法促进前沿研究成果的快速报道。《食品科学技术学报》网站及在中国知网平台(CNKI)均实现了优先出版功能,也加快了文章发表速度。

组建食品科学界高水平的编委会。目前《食品科学技术学报》共有编委34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位,4位院士编委中有3位编委是先受聘为《食品科学技术学报》编委后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从品牌建设的角度来讲,品牌构成要素有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两类,显性要素是指在品牌建立时通过人为设计构筑的内容;隐性要素是内含于品牌之中,不可以被直接察觉的,而是在品牌长期运营过程中形成的。对于《食品科学技术学报》而言,组建编委会之初就确定了组建食品科学界最高水平编委会阵容的计划,属于显性要素。对科技期刊,编委会决定着其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在学术质量方面,编委会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审稿环节,高水平的编委不仅自身可以承担稿件的审稿任务,比起编辑,编委更了解学科细分,从而可以更准确地邀请到审稿专家,同时,也由于编委参与到期刊的稿件评审环节,编委会可以容易地把握期刊的学术质量;另外,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国内科研人员往往对国外的期刊较为热衷,以在国外期刊上发表文章为荣,中文期刊往往很难获得发表国内科研人员最新研究成果、最高水平研究论文的机会,这种情况下,通过有影响力的编委会进行组稿、约稿就成了期刊获得高水平、高质量论文的重要手段。

在学术影响力方面,聘请到高水平的专家担任编委,本身对期刊就是很好的宣传,高水平编委会可以给作者和读者留下期刊学术专业而精纯的印象,从而稳定地增加作者和读者源,持久增加学术期刊的行业影响力。另外,编委还可能通过自身的学术活动顺便介绍到期刊的编委身份、甚至直接帮助期刊做学术宣传,同时期刊组织专业学术活动,也可以邀请到编委发表学术报告,从而提升学术活动的档次。因此,编委会是学术期刊的无形资产,在激烈的竞争中,编委会对期刊品牌长期、持续、稳定发展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栏目荟萃前沿热点,深层次聚焦行业最新动态

学术需要传承与创新,办刊也需要继往开来。《食品科学技术学报》在办刊形式上注重突出前沿性、创新性、科学性,增强可读性,同时打造“本刊特稿”“专家论坛”“专题研究”等特色栏目群。

“本刊特稿”栏目荟萃权威名家观点,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本刊特稿”栏目形式是请行业顶级名家对所在的食品分支特定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进行着重分析和阐述,重点突出精、专、新。“本刊特稿”栏目的供稿专家都是我国食品行业颇具科研实力的专家,不仅每期邀约一篇食品行业首席科学家的稿件,更特邀到多篇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文章。他们将自己科研团队精辟的学术观点、前沿的科研结论、丰富的实验经验、敏锐的学术观察毫无保留地介绍给广大读者,这些行业顶尖专家稿件的发表,全方位展现了专家的学术风采,强化了《食品科学技术学报》的行业特色,提升了行业地位,凸显了为食品行业发展引领方向的作用。另外,《食品科学技术学报》积极鼓励编辑参加行业高端会议,以便保持对食品行业发展方向和专家团队科研实力的精准判断力和洞察力,如2014年年初《食品科学技术学报》判断食品微生物安全监测和控制技术的相关基础研究是当时国内外食品安全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为此,《食品科学技术学报》特别联系我国在此领域的顶尖研究团队负责人——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吴清平教授撰写了《食源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生物学特性和分子分型研究进展》一文,该文就发表在《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4年7月底出版的4期“本刊特稿”栏目中,与当初的预判结果一致,2014年12月,吴教授就因为在该领域的卓越贡献入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

“专家论坛”栏目解析食品安全热点,引导市场规范运行。国内食品安全问题出现后,各种媒体争相报道,但是对问题的深入专业解读往往暂付阙如,公众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因此,每有食品安全的风吹草动,公众便无奈地“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作为一份关注民生、关注食品行业热点、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刊物,《食品科学技术学报》相信唯有公开透明才能粉碎谣言、披露真相。为此,《食品科学技术学报》特别设立了深度解读食品安全热点事件的“专家论坛”公益专栏。“专家论坛”栏目形式是每期邀请3~4位专家,围绕一个食品安全热点问题从不同侧面进行深入解析。通过专栏文章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全面深入、专业详实、淋漓尽致的解读,不仅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制定法规提供参考建议,更为公众理解食品安全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栏目设立以来,已成功策划20余个专题,包括塑化剂、地沟油、食品非法添加物等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获得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好评。该栏目2011年刊登文章的平均被引用频次已达6次/篇,2013年该栏目获“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报刊出版引导资金资助项目二等奖”,2015年被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评为“优秀栏目”。

“专题研究”栏目导读前沿创新科技,搭建成果转化平台。目前,我国科研资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科技论文数量均居世界前列,但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率却不高。有的是手握科研成果苦寻伯乐,有的是手握资金难觅科研成果,很多科技成果做成后就放在那里了,科技成果没有实现转化,就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个现象,《食品科学技术学报》设置了“专题研究”栏目。该栏目形式是每期围绕食品行业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邀请一位国内知名专家作为栏目主持人,组织2~4篇实用性研究论文。“专题研究”栏目已经成功策划针对乳制品中微生物技术的应用、天然产物功效成分提取技术等20余个具体问题的专题,受到了业界普遍关注和好评。如《食品科学技术学报》编辑在与行业专家交流及食品学术会议中了解到,目前“制约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大宗农产品原料品种加工特性本底不清,缺乏品种品质评价模型”,即在“专题研究”栏目特别策划了“农产品品种加工品质评价研究”专题,通过与国内该领域的著名研究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王强研究员联系沟通,再经过编辑部集体讨论,最终确定组织分别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新疆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的长期对农产品品种加工品质评价研究的专家作为撰稿人,以花生、马铃薯、葡萄三个大宗农产品为研究内容进行组稿。稿件到来后,外审专家对稿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栏目文章的研究内容“对系统分析农产品原料品种加工特性,建立适宜于不同加工要求的原料品质评价模型和标准,以及加工专用品种的筛选等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突破封闭办刊模式,利用新媒体搭建交流平台

眼下中文学术期刊正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外的大型出版集团如火如荼地抢占国内学术期刊的出版市场。有消息称,中国学术界每年向国外“进贡”数十亿论文发表费。这“数十亿”的论文发表费是否准确,暂且不说,受近些年国内科技评价、职称评价、奖励制度等评价体系的影响,“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尽量送到国外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中发表”似乎已经成为学术界“顺理成章”的事情。实际上,我国有高校学报约2700种,其中科技类约1500种、哲学社会科学类约1200种,而SCI收录的中国大陆期刊仅163种(2015年7月数据,包括SCIE),EI收录的中国大陆期刊216种(2016年3月数据),SSCI收录的中国期刊16种(2012年2月数据)。以科技期刊为例,我们按照“最乐观”的统计方式,假设SCI、EI、SSCI收录的中国期刊都是高校学报,且这两种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完全不重叠,那么也有1100多种科技类高校学报的生存环境“很尴尬”。在无力改变外部环境的情况下,我们要学习国际名刊的办刊经验,正确判断自己刊物的优势和劣势,科学制定自己的战略定位与竞争策略,打破封闭环境,创新办刊模式,牢牢抓住“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突破束缚,争取自信的无限生机。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编辑在第176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约稿时与袁隆平院士合影

创新约稿方式,坚持开放办刊。为了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食品科学技术学报》突破封闭模式、强化以开放的姿态办刊,做了许多扎实工作。如积极鼓励编辑参与科研学术交流,结合国家重大科研课题组稿、约稿。编辑部已与中国工程院轻纺部合作成功举办4次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制作出版6本专业会议论文集,在会议上做展位宣传,扩大刊物在行业内的影响。同时,《食品科学技术学报》在编辑会议论文集时提前发现高质量文章,会议前或会议期间通过多种方式约稿,这种会议约稿方式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期刊的“本刊特稿”栏目,2011年有42%的文章来自会议约稿,2012年上升至87%,2013年为83%,2014年为67%,2015年为83%。同时,借编辑行业高端会议论文集的机会,与行业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交流做朋友,及时把握行业发展动态与趋势,提出相应的选题策划方案,培养潜在的作者队伍。定向发行刊物,将刊物邮寄到相关企业研发人员的手中,以最诚挚的热情和踏实的工作态度,兢兢业业下大力气约稿,邀约行业最前沿的科技创新文章。

运用采编系统,融合数字出版。现阶段,大多数学术期刊都已处于网络采编平台与传统期刊的采、编、制版、印、发等模块相结合的状态,这与以往利用电子邮件作者投稿、编辑收发稿件等简单数字化的编辑办公状况相比,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食品科学技术学报》编辑部是国内最早使用网络采编系统的编辑部之一,通过网站的功能性和内容性促进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功能性方面是指基于勤云采编系统实现了包括投稿系统、审稿系统、财务系统、统计系统等多功能模块的全办公流程数字化;内容性方面是指编辑部发布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电子刊物、行业新闻、重点推荐等实用可读性内容均可以通过网站获得。《食品科学技术学报》网站也是第二、三届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网站获得者,2014年,《食品科学技术学报》将网站使用经验与操作技巧撰写出版了《学术期刊的网络采编系统应用研究》一书,该书获得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颁发的“优秀图书”奖。

整合多种媒体,进行全媒体探索。全媒体发展就是把相同的内容通过尽可能多的媒体渠道,用多种形态同时展现,是期刊品牌推广的有益方式,全媒体是“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产物。近些年,虽然我国科技期刊已经通过采编系统平台的搭建等方式,摆脱了纸媒作为单一形态、渠道的传统方式,完成了向“全媒体”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目前科技期刊采编系统平台距离新闻媒体典型的“全媒体”发展模式还是有较大差距的,为此《食品科学技术学报》以采编系统平台为“全媒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兼收博采如微信平台、QQ平台、仿真电子书技术、二维码技术等多媒体技术和手段,以期尽快实现“全媒体”平台的搭建,尽早实现科研成果一次发布的多平台同步呈现、多层次精度匹配、多维度深度阐述的战略布局。

一是微信平台。本刊微信公众订阅号实现了稿件查询、全文阅读、重点文章推荐等功能服务,每天推送本刊优秀文章文摘、食品科技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科技进展报道等内容信息,在近3年运营期内,发布2900余条图文消息,已有1300余位用户关注。二是QQ平台。通过在线QQ客服,编辑可以做到及时有效地与作者、读者联系沟通,解决用户提出的相关问题。三是仿真电子书技术。网站的多媒体仿真电子书适用于iOS、安卓等多种手执终端系统。四是二维码技术。每篇文章均对应二维码,扫描后通过DOI解析到文章全文,实现文章的数字阅读。

追踪报道行业成果,高效能服务首都经济发展

近年来,北京工商大学以服务首都经济建设为己任,确立了重点发展食品及其相关学科的特色办学方向。学校在食品科学研究方面的横纵项目及其研究成果颇丰。这些成为《食品科学技术学报》突出轻工食品行业特色,为首都经济建设做贡献的基础。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主编孙宝国院士在食品科学研究领域有多项突破性成果,填补了国家在轻工食品研究领域的空白,其研究团队的肉味香精生产技术等系列成果在本刊发表后,得以迅速转化,其产品占领了全部国内市场和一半的国际市场,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原味浓缩肉汤生产关键技术”2011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项技术的多篇基础研究论文在本刊发表;《食品科学技术学报》刊发的北京工商大学多位教授的系列研究成果也分别荣获2014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2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作为特约稿件,孙宝国院士研究团队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系列研究成果也均在《食品科学技术学报》刊发。同时,《食品科学技术学报》也快速刊载、追踪报道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市食品风味化学重点实验室、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实验室、北京市食品添加剂工程研究中心等团队的研究成果。

结语

在国际学术之林中,没有品牌,期刊就没有生命;同样重要的是,没有质量也就没有品牌。在品牌建设的道路上,《食品科学技术学报》将继续包容并蓄、博采众长,全面反映国内外食品科技的突破与创新,探讨社会各界尤其是相关专家学者、科研人员、食品行业工作者关心的问题。力争打造成兼具研究成果传播平台、科学技术转化平台、公众食品安全宣教平台、政府决策咨询平台、企业信息交流平台等综合功能的特色、优秀、精品期刊,为我国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殚智竭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北京工商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报》编辑部副主任

本文系北京工商大学科研管理研究与改革项目(项目编号:KYGL2014-11),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基金项目(项目编号:GBJXC127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学报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