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盗窃手机的处罚与防治

2016-08-17 21:06刘贝贝
北极光 2016年6期
关键词:个人隐私盗窃财产

刘贝贝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隐私、手机被盗、手机丢失已成为多数人越来越关注的话题。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中存在大量的个人信息和隐私,而这些信息和隐私一旦泄漏则会对我们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困扰。正是因为手机的强大功能和涉及的隐私信息比较多,越来越多的人会实施盗窃手机的行为,在获取失主的个人信息后,利用其进行各种非法活动。那么,法律是否应该加强对手机被盗的保护力度?本文就此为论点,以本人亲身经历为例,浅谈一下个人观点。

关键词:盗窃;个人隐私;网路支付;财产

一、案例引入

(1)2015年4月22日,我和同学在一家饭店吃饭,吃完饭以后手机落在了饭店里,返回饭店大厅的餐桌时,手机已经没有了,打电话也找不到。第二天补办手机卡,买了新手机以后我才发现自己手机绑定的银行卡内的4000元已经被转走。在报警后警方分析,我的相册里不隐去但有自己的身份证信息,还有银行卡信息,这两个信息完全都可以把手机绑定的银行卡的钱全部转走。

据嫌疑人交代,“手机密码太简单,我就直接破解了。”进入手机后,他又在里面找到了我的身份证照片,他便进入支付宝,利用我的身份证号、手机号对我的支付宝账户密码进行了重置,并把里面的4000元钱转走。

(2)2011年12月,陈某和几个网友约好到KTV唱歌,其间陈某看到有一个网友在用苹果手机,就想将其骗到手。随后,陈某故意向网友借苹果手机打电话,然后边打边走出包厢,接着就离开了KTV。谁知好景不长,陈某骗来的苹果手机后来被人偷走了,陈某又以相同的手法约朋友唱歌,再以借打电话为名,骗走苹果手机。今年2月,警方将陈某抓获。近日,法院以盗窃罪判处陈某有期徒刑两年,并处罚金2000元。为什么本案的罪名是盗窃而不是诈骗?承办该案的浙江省义乌市检察院检察官解释称,陈某取得财物的手段虽带有欺骗成分,但被害人因受骗主观上仅是暂借手机,并非想将手机的所有权转移。而陈某取得财物的手段实际上依赖于其趁被害人不备而携手机逃走,属秘密窃取,因此,陈某的行为应以盗窃罪论处

二、案例分析

1.对于被害人(失主)

经调查多个微信群,84名网友中,手机中存放本人身份证照片的有31人,存放身份证照片习惯的人比例约占36%。存放身份证照片的31人中,其中有八成人对“可利用身份证号或银行卡号在一些支付软件中实施转账”不知情。而且,大部分人的支付宝账户即是本人手机号码,在获取机主的手机与身份证照片后,即使是在用户非常用电脑上,也可轻易地通过“验证短信验证身份证件”方式修改登录密码。

丢了手机,几千块钱的损失固然让人“肉痛”,但手机里的“内在价值”流失在外,更让人寝食难安糟糕……人们对于丢手机有普遍担忧。去年某网站曾做过一项关于“手机被盗”的用户调查,结果80%的受访者表示曾丢过手机,不少冒失鬼甚至有“连中三元”的经历,对小偷是咬牙切齿的恨。手机盗窃令人深恶痛绝,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丢手机的代价太高。随着手机步入智能化、高端化,四五千元的手机比比皆是,掉了意味着一两个月的工资打了水漂。更重要的是,如今人们已经习惯于把手机当电脑用,联系方式、照片视频、文档邮件、投资理财全都通过手机完成,“内在价值”甚至超过手机本身,

2.对于犯罪分子

(1)在刑法上:根据刑法第264条的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盗窃数额是构成盗窃罪的重要标准,而一般的手机价值大都在万元以下,有些手机甚至不到千元,所以一般的盗窃手机定罪量刑在“数额较大”之一范畴。但是,犯罪分子偷盗手机以后,或是利用手机中存储的机主信息对机主的联系人进行诈骗;或是倒卖手机给商家,经由商家刷机重新包装成为全新机销售。不论是哪种处理方式,都损害了机主的财产利益,对于购得“新机”的用户也是一种欺骗。严重时还会导致机主的私人信息泄漏被盗用,给机主带来各种麻烦或不良影响。因此,我认为,应该把犯罪分子盗窃以后实施的处分行为以及给失主造成的损害,单独列入刑法处罚量刑的条件,而不能单单仅靠犯罪分子所盗手机的价值来定罪量刑。尤其是当犯罪分子利用机主私人信息进行其他违法活动,除对机主进损害赔偿外,还应就行为本身的严重性进行考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加重刑法处罚。

(2)在司法上,有管辖权的派出所对于手机被盗的案件见惯不惯,基层派出所对于此类案件,有时甚至置之不理敷衍了事,正因为如此,才会导致小偷越来越猖狂,如果派出所不予立案,那么就从根本上纵容了犯罪分子。因此,对于手机被盗,派出所应在立案予以重视,这样才能在司法环节给予犯罪嫌疑人必要的惩罚,让犯罪分子意识到盗窃手机的严重性,从而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率,更好地保护机主的个人利益。

三、国外举措与借鉴

对于被盗手机的隐私安全问题,已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

在盗窃手机犯罪层出不穷的今天,如何防范及惩治这种犯罪类型成为摆在世界多个国家面前的一道难题。在全美范围内,盗窃手机犯罪呈现高发态势。有近10%的手机用户称自己曾有手机被盗的经历。为遏制该类犯罪行为、斩断盗窃手机犯罪的利益链条,美国联邦、州两级政府形成合力,在2013年通过立法加大对此类犯罪的惩处力度。除了通过法律手段外,为应对愈演愈烈的盗窃手机犯罪还提出了一些较为务实的构想采取了不少行之有效的举措。例如,通过无线运营商和美国政府签订协议,将建立被盗智能手机中央数据库,通过追踪被盗手机、关停其随机语音和数据服务,合力打击美国国内猖獗的手机被盗事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类似服务也能引进中国。但在目前,我们能做的就是加强对手机盗窃的打击和惩罚力度。

猜你喜欢
个人隐私盗窃财产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离婚财产分割的不同情况
针对网络信息系统的个人隐私保护方案
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保护探析
诈骗、盗窃、抢夺罪之界分
论入户盗窃与入户抢劫中的“户”
出质人窃回质押物的司法认定
海量数据共享与个人隐私保护
论虚拟财产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