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豪良
摘要:可再生能源方向的本科生已走向社会,这批学生融入社会后的工作能力及就业方向会直接影响到可再生能源方向的未来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向。对可再生能源方向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及在校学生技能培养做充分调研,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无论对于学生未来就业,还是对于提升学科的办学方向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才培养;可再生能源;现状
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和潮汐等非化石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保障能源安全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中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从目前的7.5%提高到16%。但是,中国缺乏可再生能源专业人才,自主研发能力薄弱。为此,中国于2006年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可再生能源知识和技术纳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
在此形势下,全国各个高校开始设立该产业领域的学位课程教育。2007年,华北电力大学成立了可再生能源学院,人民网称其为教育史上第一个可再生能源学院。2008年,河海大学经教育部批准增设了“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随之将之更名为更具专业特色的“风能及动力工程”专业。相继批准的还有长沙理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等院校相继开办“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北京交通大学低碳研究与教育中心日前正式成立,该中心开设的“可再生能源工程”专业今年将开始本科招生,光明网称之为国内首个“可再生能源专业”。可见,无论可再生能源专业,还是可再生能源学院,还是可再生能源研究院,在教育史上都是一个新生事物。人们对此专业方向的学生培养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培养经验较为薄弱,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
其实,除了国内在可再生能源方向本科生培养经验不足外,国际上对于可再生能源专业的办学经验也不丰富。伴随商业和工业界对可再生能源的日益关注,美国教育领域也紧随其后。随着对该领域新的技术和新技能的要求的持续增长,美国各个高校开始设立该产业领域的学位课程教育。美国俄勒冈州科技学院于2008年率先在全国开办了第一届可再生能源4年制大学本科学位课程。另外,2006年,纽约州立大学Canton分校开办了四年制的可再生替代能源专业。2006年9月份,美国伊利诺斯州州立大学建立四年制的可再生能源专业。
可见,可再生能源专业是一前沿性的专业,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经验还较为薄弱。可再生能源专业技术人才市场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着断层。
一、可再生能源专业市场人才需求调研研究
目前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发展异常迅速,发展新能源已成为全球各国的战略性选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战略性措施,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和推动。目前,随着《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我国进入了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时期。相比而言,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就显的相对滞后,人才短缺的呼声不绝于耳。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可再生能源方向学生就业却找不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就业单位。其间存在怎样的失之交臂,有必要对新形势下企业对可再生能源专业的需求特点进行调研、分析和梳理,为高校可再生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依据。
二、高校可再生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反思
面对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而引发的人才需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有所反思: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具有前瞻性。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随着《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全国再生能源的发展展现出较快发展态势,各个省份都已经开始将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因此,不仅是针对高层人才、研究开发的领军人才、技术负责人,还是针对产业层面的一线技术工人,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所需的各个层面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而高校培养的可再生能源专业人才,却得不到市场需求的肯定,可再生能源专业的学生不能真正进入可再生能源企业从事相关工作。这就需要对高校的可再生能源专业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就自己的学科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具有市场需求特点的各层次人才,以满足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需求。
三、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
常规能源的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则是近几年的事,因此,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难免存在不协调。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高端性,决定了它对人才的需求不同于常规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方向学生培养,主要建立在热能学科的研究定位,以太阳能热发电及热泵技术利用为学生的主要培养目标。太阳能热发电除了集热器,其他技术与常规火力发电类似,因此学生的培养以热能动力为主;对于地源热泵技术,由于技术的特殊性,本科学生没有现场的安装、调试等经验,使其与用人单位失之交臂。可见,尽管可再生能源利用市场人才短缺,但高校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人才实际需求还存在不协调,有必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培养定位,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满足人才的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