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部审计的现状梳理及对策探析

2016-08-17 22:55付晓燕
北极光 2016年6期
关键词:内部审计医院对策

付晓燕

摘要:内部审计是医院监督管控系统的有机构成元素,伴随医卫制度的改革,内部审计在医院运营管理中的功能也日渐凸显。在新时代背景下,改变传统理念,注重审计作业,对提升医院的双效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医院;内部审计;现状梳理;对策

内部审计是独立机构或单位内的审计部门与审计师,根据我国或部门的法治规程以及本单位的规程等,使用专业的模式以及流程,对本单位的财会收支以及其他的经济行为进行审核,检查其是否符合法律、符合规范,从而提升经济效益的一类经济行为。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持续健全与深入改革,新医疗改革的进步,医疗市场竞争渐趋白热化。医院在提升服务质量、完善医疗环境时,应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医院的督查体制。医院内部审计是一类效率较高的医院治理模式,在医院的财会管理中是不可取代的;然而因为诸多元素的影响,医院内部审计作业依然暴露出不少问题。笔者利用治理理论对医院内部审计的现状进行梳理,并给出相应的策略,让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更为科学、合理,推动医院治理能力的升华。

一、医院内部审计的现状梳理

1.意识不够,内审职能定位不清楚

公共治理理论最重要的就是职责制,目前大部分医院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还有误区。一部分医院管理层将内部审计当做经济顾问,没有具象化的工作计划与目的:一部分医院管理层间内部审计当做是成本管控部门,在财务收支方面要内部审计出谋划策;一部分医院管理层将内部审计当做是纪检机构,医院管理层时常让内部审计部门解答内部“困惑”,让内部审计与行政执法机构的职能想混淆。这类对医院内部审计机构的认知,让内部审计机构职能变得不清楚,而这与财务治理的需求也是相悖的,让其职能错位与越权,核心地位无法凸显。

2.内部审计独立性以及审计的权威性无法保障

内部审计是医院形成现代化治理的有机构成元素。内部审计结构应能够独立行使自身所辖范围内的权限,其与其它职能机构的地位应是平等的,其财务治理工作需要体现出权威性。而其权威性并非只固定于政府部门,治理的主体既能够是公共机构,又能够是个体机构,还能够是公共机构与个体机构的联合部门。医院内部审计机构权威来自于医院本身,然而一部分医院将内部审计职能与财会管理与人事管理机构的职能混淆。内部审计工作有名无实。

另外,在管理层人员的配备方面,医院院长并非唯一责任人,大部分内部审计机构的责任人均为审计机构的管理人员或财会机构的管理人员,让医院的内部审计缺乏独立实行职权的功能,内部审计流于表面,审计人员无法全面行使审计职权,审计过程与成果不可靠,推卸职责的情况屡见不鲜。

3.内部审计机构配置不理想,财会治理模式单调

内部审计的技术含量与专业化程度高,其需要内部审计人员要兼备政治素质以及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审计时,除开平日的财会收支审计以外,还应完成基建审计、大型设施投资收益审计等。

然而目前,内部审计人员的团队配置人数不够,业务能力有高有低,一部分医院内部审计人员没有超过2位,大部分就账论账的传统财会审计模式还在沿用,无法多级别、多角度的审视问题,对策略的解析语篇能力以及宏观综合解析能力的培养来说是不利的。

此外,一部分应聘成功的信任,因为缺少审计的实战经验累积,审计模式过于单调,这与财会治理的需要是不吻合的。而治理理论指出:治理的涵义就包括工作模式的多样化。而财会审计模式的单调化,对医院财务治理的深入延展没有实质性帮助。

二、医院内部审计的对策探析

1.以提升治理质量为初衷,精确定位内部审计

医院的员工——特别是医院的管理层,应提升对医院内部审计的解读力度:审计是为治理的第三方鉴证服务的,其以治理的需要为核心来明确其目标定位。公立医院特别的事业单位法人身份,让公立医院的审计要同时兼备“受托职责”与“决策有效”的双向目标。“受托责任观”通常是说:公立医院接受出资人委托,对国有资产形成规范化运营,确保运作的效率并完成保值、获得收益完成增值的职责;“决策有效观”通常是说:内部审计讯息对监管与决策的价值体现。治理视角下,医院内部审计不应圈定在“符合标准”的目标上,而应对管理进行绩效考评,突出治理的功能,为市场失灵做好准备。医院应精确定位内部审计工作,医院内部审计要与其它部门的职能分离,独立行使职权。

2.将内部审计部门更为独立

根据相关规程,年收入3000万之上抑或享有300张病床之上的医疗部门应建设独立的内审部门,并配备专业的审计人员。这是医院内部审计能够顺利完成的保障。独立的内审部门,能够让医院管理层的管理更为合理并有据可依,给予了其治理的权威性,方能够让其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

目前,大部分医院都通过裁员来管控成本,并未设立专业的内审部门,这与当代医院运营与管理的需求是相悖的。保证医院内审部门的权威性,才能让内审完成监管、考评与鉴证等工作,让内审汇报更为可靠,治理效率的提高才能够实现。

3.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拓宽内审的治理范畴

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准正持续提高,对内审工作也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医院内审工作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变更理念并转化职能,打破以往的审计监督的“既定模式”,融合本身的工作特征以及资源,让内审工作重焕活力。

从内审的经济监督职能向考评、服务、管控、咨询等综合职能过渡,医院应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实现经济投资效益审计、经济管理职责审计、内控体制创新等,应踊跃地对医院的重要经济活动出谋划策,达成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多视角的审计,将审计与管理相结合,健全医院内控体制,强调内控系统的不间断性、完备性以及可行性;使用刚性体制弥补经济活动的缺陷,杜绝或改善非效率投资与资源挥霍的局面。

综上,内部审计应做好体制创新,完善内审的方式方法,用体制来强化医院内审工作的力度,让内审更为合理化以及表转化,形成以体制效率来提高治理效率的局面。同时,要注意内审工作的独立性以及权威性。

猜你喜欢
内部审计医院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萌萌兔医院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为县级医院定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