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正义观

2016-08-17 22:21裴丽梅
北极光 2016年6期

裴丽梅

摘要:正义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美德,是人类始终追求的价值理想。亚里士多德对正义问题做过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正义在城邦政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正义观包含的内容很多,涉及到城邦正义、伦理正义、政治正义、家庭正义、法治正义等不同的方面。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伦理中的正义,他认为伦理中的正义是德性,德性是指灵魂方面的优秀,肉体方面的优秀显然不是德性。同时德性也是一种中道,使人更好地回避过度和不及。

关键词:伦理正义;中庸之道;伦理德性;理智德性

一、中庸之道

亚里士多德阐述了古希腊中道思想的典型形式,他把中道作为其伦理学的核心和灵魂。亚里士多德认为,

“德性是一种与感情和行为相关的品质,而在这里存在着过度、不及和中间,过度和不及会犯错误,而中道会受到称赞,并达到成功,受称赞和成功就是德性的标志。所以,德性就是中道,是对中间的命中。”

中道是一种理性的原则,中道作为人们道德行为的准则。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要想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找到中道需要运用理性,经过理智地分析、判断后找到中道。“中道就是人们利用理性来控制和调节自己感情和行为,使之既无过度,也无不及,而自始至终保持适中的原则。”

中道是中庸,但绝不是人们在道德实践中无所作为的平庸。因为中庸是德性,而德性的本意是卓越,所以,中道也是一种卓越。中道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中道是对于过度和不及的适中,不是过度、不及和中道三者各自分别的中间,不存在过度和不及的中间,也不存在中间的过度和不及。”。引比如说在怯懦、鲁莽、勇敢这三者中,既不存在适中的鲁莽和怯懦,也不存在适中的勇敢。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感情和行为都有中道,如恶意、歹毒、偷盗、谋杀等恶行就不存在中道。

二、伦理德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包含两部分:理性部分和欲望部分,欲望部分是非理性部分,根据灵魂的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德性也可以分为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两类。伦理德性是灵魂中非理性部分的优良现实活动的品质。伦理德性与行为、感受、快乐和痛苦有关,是快乐和痛苦的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德性也有过度、不及和中间,感受痛苦和快乐也要在中间,过度和不及都是不好的。

对我们来说任何一种伦理德性都不是自然形成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德性沿袭风俗习惯,它的形成以社会风俗为基础。风俗习惯规定着人们精神的发展方向,使人的自我意识获得构建性。风俗习惯是普遍的,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经过实践选择,延续流传下来。而这些风俗习惯就成了伦理德性沿袭的基础。

伦理德性形成于人伦关系,它培养了人际交往的规范意识,启发并引导人们追求普遍的善。伦理道德生成人们优良的品质,使人们的行为正当,这不是纯粹性的知识,而是一种必须将之变成现实的实践活动。成为德性之人不是因为有了德性,而是因为有了德性行为。比如你做了勇敢、正义等具有德性的行为才能成为有德之人,没做德性之事是不能成为有德之人的。

三、理智德性

理智德性是灵魂中理性部分的优秀品质,理智德性是一种反复思考的德性。灵魂中的理性部分也分为“一部分是考察那些具有不变本原的存在物,另一部分是考察那些具有可变本原的。”由此,我们可以把理智德性分为理论理性的德性和实践理性的德性。理智德性是理论理性的德性和实践理性的德性优秀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状态和品质。理性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欲望和感情进行指导,否则就会处于过度和不及的两种范围内,违背中庸,就没有了德性存在的可能。

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技术、理智、智慧属于理论理性,智慧是人最高等的德性。实践理性的目的是行为活动的本身,明智作为实践理性的代表是个人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品质,只处理与人相关的事物,追求人自身的善或益处。实践德性对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人或事情的做出考量,这种考量需要实践智慧。实践智慧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中道,帮助做出合适的选择,做出恰当的行为。

伦理德性需要理智德性则作为指导,而理智德性需要伦理德性的实践来实现。当灵魂中的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结合贯通到一种优秀的状态,此时的德性才是真正的德性。

四、伦理正义的启示——以德治国

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以中庸为本位,中庸之道贯穿着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其伦理正义的实质就是德性。城邦是由公民组成的共同体,当公民的德性不断发展,每个公民都成为德性之人,每个公民的德性达到完满,那由公民组成的城邦共同体就能实现正义和至善。中国历来重视德治,不断地传承和弘扬优良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负面影响,滋生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的社会风气,使社会道德受到了冲击,因此必须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道德建设要积极开展公民的道德培养,加强个人道德建设,使公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公民道德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培养,公民道德的培养可以通过教育实现。

道德建设具有继承性。中国传统道德中仍有符合时代要求,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容要保留下来并继承弘扬它,对于传统道德中的糟粕要舍弃。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要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反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