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伊帆
摘要:本文对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主要讨论了培养制度的研究,师资力量的研究,专业设置的研究和培养方式的研究四个方面,对目前高校开创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力的推动了大学生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新时期;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本科应用型人才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被归属到5A2类,在各类不同的技术领域分设专业,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但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本科人才方面,有明确的目标定义,即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不是技能型的,更不是学术型的。作为有着较强社会经济实用性和适用性诉求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必须要求这类学生知识面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
一、关于培养制度的研究
人才的培养制度是指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则、规定以及实施方法、体系,制度是人才得以得到培养并且遵循制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重点研究适合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制度,为整个教育方案提供方向指导。
二、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首先,在教师素质方面,各类高校目前招聘教师的基本条件为博士,并且在相关学科领域内较为优秀,其具体标准由学校内各院系掌握。但根据文献报道和调查,学生们最喜爱的教师类型排序是具有多年工作背景并进行相关研究的综合性人才、工作多年的企业资深人员。在高校对专业教师的招聘中,应该招聘“双师型”的教师,即不仅能够讲授本专业的知识,并且要具备从事本专业相关岗位的丰富经验,能将自己所学结合所用,能将所用揉入讲学之中,并且最好具备一定的国际背景,了解国外相关领域的前沿和研究方向。这样的师资力量,是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和基本前提。
在教师结构上,国外的经验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两个比例均大于普通本科大学,这两个比例是:实践型教师,理论型教师,校外兼职教师/本校专职教师。这一比例有效地保证了师资队伍具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也能够满足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鼓励我们的教师走出去,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也能够有效地达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三、关于专业设置的研究
针对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专业的设置上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侧重社会的需要而设立专业,这样专业的学生在面临招聘时都会成为抢手的应聘者。第二,专业的设置要坚持市场导向,现在市场紧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专业人才,用人单位通常要求应聘者不仅要具有一线的操作知识,也要具有丰厚的理论基础和管理实践,而现实情况中这几类行业一线从业人员普遍职业素质和学历的有限程度也使用人单位的需求进入到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因此,高校如果能够开设各类行业的一线操作专业,同时通过4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得最后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一线的实际操作知识和经验,同时还具备宏观层面的经济管理知识,相信这样的学生在人才市场上一定供不应求,而因为这种供不应求的状况而得到良好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
四、关于培养方式的研究
既然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那么在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上一定要更加实用性和具有实践性,具体针对如下内容进行研究:
第一,在指导思想方面,如果力图努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应该将教学的中心从以理论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在实施过程中,一是要强调实践性,即坚持以实践为本,时刻以学生未来倾向性最大的职业为蓝本进行教学,多采用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二是要注重互动,要时刻与学生进行课堂上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自身参与到了课程之中。
第二,教学方法上应多样化和丰富化,不仅仅只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和机械的考试,应充分利用案例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等。同时学校应该积极促进与企业的联合,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
第三,在教学组织上,学校应该主动扩大联系机构,不仅要有企业、科研院所,一些社会团体,公益部门也应成为相关专业的实习基地。
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力争把职业技能培训和现有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各环节结合起来,发展成为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并纳入教学计划中,成为一门必修课。研究大学生职业资格标准的特点,研究我国的大学教育将职业资格证书引入大学生的必修课的方法和手段,研究针对大学生的一种培训和管理、考核体制,将职业技能培训长期化、制度化,使更多的专业和更多的学生受益。将此项技能培养以及其它实践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培养更适合我国制冷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尝试。增强学生进入企业后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竞争能力。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有助于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吸引、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