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欢
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星球,这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地球表面有71%被水覆盖,从太空看地球,更像是一颗蔚蓝色的巨大水球。水与人类息息相关,人类文明大多起源于江河流域,水是生命之源头、生产之要素、生态之基础,水是人类生产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水是人类文化源远流长的载体。
地处黔中腹地的清镇市,位于长江中上游南岸,距贵阳22公里,是贵阳市下辖的唯一一个县级市。四湖托市、三水萦城的清镇,是贵州独有、全国罕见的富水之城,被誉为“西部锦绣湖城”。清镇市境内的红枫湖、东风湖、索风湖三大人工湖泊水域面积达92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5%。其中,红枫湖距城区仅2公里,蓄水量达5亿立方米,是贵阳市400万市民主要的饮用水源地。“湖在城边”,曾经是清镇发展的最大优势;“企在湖边”,也曾经是清镇工业的最大特色。
因水而兴的清镇,产业兴盛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乌江梯级水电站开发和“大三线建设”时期,一大批中央、省属“三线企业”相继入驻,促进了清镇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城市的建设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清镇已发展成为贵州著名的工业和能源基地。曾经一段时期,令清镇人民引以为豪的是工业经济发展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清镇,盛在于水,衰亦在于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在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传统比较优势递减的背景下,清镇市的工业经济出现低迷、徘徊。与之相伴而来的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让坐拥红枫湖的清镇付出了惨重代价。湖畔工厂林立、矿山遍地,浓烟四起、尘土飞扬,沿湖筑成了清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半壁江山”,且绝大多数都是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型企业。至1996年前后,清镇市污染物排放总量占到贵州全省的六分之一,成为全省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加之随着红枫湖旅游业的急速升温,使得红枫湖的污染更加严重,水体水质恶化严重,至2007年已降为V类和劣V类,严重影响着贵阳400万人民的饮用水安全和身体健康。
水,是清镇的灵魂。这个拥有300多年建县历史的中国西部县城,用绿水青山换GDP的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已经难以继续,行进在“爬坡过坎”启程路上的清镇,也因此变得步履蹒跚。这不得不让清镇市去主动选择一条双赢之路——生态文明建设路。清镇不仅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快速崛起,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上更需要自觉的责任和担当:坚守生态底线,在守卫蓝天、碧水、绿地的战斗中敢于亮剑;在发展创新的道路上坚实有力地迈出每一步,释放出更多更大的生态红利,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为贵州与贵阳的发展大局作出应有贡献。
红枫湖,是贵阳400万市民的大水缸。红枫湖的保护与发展,也是清镇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多年以来,清镇全市上下知难而进,全力以赴,以高度的生态自觉奏响了一组和谐雄浑的“保湖大合唱”,从“围绕‘两湖做文章”走向“跳出‘两湖谋发展”,牢牢守住了生态环保阵地。自2008年起,清镇市提出“保湖富民”的工作思路,将红枫湖、百花湖“两湖”一二级保护区范围设为禁止开发区、准保护区,将与“两湖”相关的乡镇设为限制开发区。实行铁腕治污、铁腕执法,环评不过关的项目一律不得建设,环保设施未经验收的项目一律不得投产,生产过程中未实现达标排放的企业一律停止生产,最终促成红枫湖沿湖一半多的涉污工业企业陆续“退二进三”、“退城进园”。其间,一手抓治理,累计投入资金逾18亿元实施综合治理工程27个;一手抓保护,拒绝上百亿元、存在污染隐患的投资项目达40余个。关闭了五矿(贵州)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清镇玻璃厂、清镇东山水泥厂、清镇国佳矿产资源开发公司、清镇市兴达养殖场、水晶集团、华能焦化、贵州化肥厂等一批涉水重点敏感企业,完成了清镇发电厂异地搬迁、取水口自然村寨363户住户搬迁,拆除了红枫湖一、二级保护区排污口。目前,红枫湖水质总体持续向好,取水口水域达到Ⅱ类标准,已呈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效,赋予了清镇更高、可持续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清镇是贵阳最大的饮用水源地,守护红枫湖,是清镇市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和重要担当。保护一方生态,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上需要实践也需要创新,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才能开启清镇市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一系列实践创新,清镇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了诸多创新型成果,升级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让如今的清镇释放了更多更好的生态红利。清镇的天更蓝了,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7.53%,在贵阳11个区(县、市)中名列前茅。清镇的地更绿了,森林覆盖率达45.27%,并逐年增加1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地率达39.8%,绿化覆盖率达42.5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2平方米。清镇的水更清了,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红枫湖水质持续稳定在Ⅲ类,取水口水质达到了Ⅱ类。清镇的环境更靓了,城市污水、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100%和60.8%,工业污染源治理达标率和环境质量指数保持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100%,危险废物处理率达100 %。先后获得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西部百强县、中国西部投资软环境最佳市等殊荣。“十二五”期间,清镇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5%的较快增长速度势头下,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8%,已步入经济快速发展、生态日益改善、坚守两条底线的新常态。
无论是天空大地还是山川湖泊,人类都应该遵循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高举生态文明旗帜,清镇吹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军号角,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用创新与实践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今天,这面飘扬在清镇上空的绿色旗帜,已舞动出当下清镇人民最饱满、最丰润的精气神。可以坚信,生态文明之基,终将高高托举起清镇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宏阔理想。
(感谢清镇市政府对于本文撰写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