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丽·瑟蒂斯
讲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借助讲述自己或他人的故事的方式阐述人生道理、明辨是非。但是近些年人们才发现,讲故事还是愈合心灵伤痛的一个好方式,当然,这里的“讲故事”不是编造一个故事,而是叙述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
讲故事能帮助你了解自己的生活,明悉自己的个性。讲故事在人类文化中源远流长,科学家们认为,自从人类语言出现时起,人们就借助讲故事向别人传授本领和技能。
其实你每天都在讲故事,你在脑子里讲给自己听,或者讲给周围人听,你以这种方式描述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与品格。一个个故事具有奇妙的力量,能帮你强化自身优势、提醒你自身的弱点。理清这些故事,或者重塑故事的核心主题,能帮你探查到自己内心之中未曾触动过的一部分,能帮你发现新的力量,并且开始相信自己的潜力。
讲故事的历史悠久,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相比之下,叙事疗法只是最近几十年才出现的。澳大利亚心理学家迈克尔·怀特和新西兰心理学家戴维·普莱斯顿在上世纪80年代创造了叙事疗法,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一疗法开始在全世界流行。正如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杰拉德·科里在其所著《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所说,叙事疗法是五花八门的后现代心理辅导手段之一,治疗的中心围绕在几个基本假设上,其中包括“以批评角度看待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认识”和“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没有一种是‘唯一或‘百分之百正确的”。
接受这两个简单的观念能帮你打开一个前景广阔的世界。你觉得不容置疑的事实也许只是自以为是的后天观念,特别是对于你自己和你的潜力的评判,并不像你认为的那样“千真万确”。挑战这些你所谓的事实会让你获得心灵的自由。
对于如何生活,你也许踌躇满志,也许忧心忡忡,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想法是你长时期对自己讲述一个个故事而形成的。但是,如果你把自认为“正确”的生活方式看成是唯一的选择,你怎么能拓展自己的潜力?
叙事疗法中对于故事的关注,能够让你明白怎样把讲故事带来的力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你也许不知道,你的故事的性质、主题和内容会影响到你内心最深处的自己。通过辨析你讲给自己的故事或者你听到的他人的故事,你可以改变自己的观念、改变自己的故事和自己的潜力。
科里教授说:“我们讲自己的故事,别人也在讲我们的故事,我们就是过着讲故事、听故事的生活。这些故事表述着真相,构成了我们的所见、所感和所为。”你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明悉这些故事,和心理治疗师对话,和知心朋友对话,或者写日记与自己对话。
故事和结构
讲故事能帮你组织起对一个重要事件、经历的整个过程或关键情节的回忆,并将其铭记在脑海里。一旦你脉络清晰地叙述了发生的事情和你的应对方式,你就能够探索这件事情可能给你带来的任何感受或印象。这时你也许会注意到,将看似零零散散的记忆组织成一个故事,可以帮你在不知不觉中反思过去。
美国德州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斯·彭尼贝克在其所著《打开心灵之窗》一书中说:“正如我们会对文学作品或电影里的好故事感兴趣,我们为自己组织出一个故事时,也需要想着怎样让它前后连贯并且有意义。好的叙述或者故事就是要将零星的片段组织成生动的事件。一旦理出头绪,你通常会发现,事情不像你想象的那么严重,应对起来也不那么难。”
这也许就是当令你忧愁或紧张的事情发生时,你会把烦心事一遍遍讲给不同的人听的原因之一。每一次你重述一个故事,你就有机会修正并重整自己对于一次经历的想法和感受。彭尼贝克说,在叙事疗法中,理解一件事情的关键步骤之一,就是将其组建成一个故事。
在家庭里,自己和家人的一个个故事对于家庭关系尤其重要。如果有人讲你出生时的故事、你少年时代的故事、你长大成人时的故事,你会不会觉得这些故事最能打动你的心灵?
如果你的父母说你做事懒散,缺少专注精神,你会不会把自己定义成一个拖拖拉拉的人?在一个视拖拉为缺点的环境,你会不会逃避做一些事情?或者如果你从少年时起就被认为做事负责而严谨,你是否觉得长大后也必须保持这一良好形象?如果你在人生旅程中有过和众人观点相左的时候,比如你忽然专注或者懒散,你是否敢于接受自己?
把自我与问题分开
叙事疗法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将内在感受进行外在化表达。通过语言这一后现代疗法的关键因素,你能转换自己在一个重要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重点。举个例子,假如你在一个故事中形容自己“败家”,你所用的词语在整体上会让人感觉你的言辞激烈,而且你给人的印象会就此定格。“败家”这个说法的性质是绝对的,言外之意你是个失败者。相反,如果你形容自己“不善理财”,更多的说明的是你的主观行为,而不是你对金钱的态度,这样你就在一定程度上把本质上的自我和所遇挑战区分开来。
这种区分是解构技巧的一部分,能够帮助你与问题或痛苦划清界限。用词上的转换改变了你的思路,为你建立了一个安全空间,从而让你的心灵愈合成为可能。外在化表达是解构一个事件的过程,也是将人与事一分为二来看待的过程。
在自我与问题之间划定界限,能给你一个空间,让你能够解决问题或更加得心应手地与之周旋。科里教授说:“将问题从自我这里分隔出去,能让人看到希望,抵御住某些不良情绪的侵袭,比如自我谴责。”可以说,将问题外在化或者人性化表达的结果是,问题只是问题——而不是你,进而能给你带来解决问题的信心。
引导性提问,探索新的可能
外在化表达出问题或者忧虑后,你可以对自己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以便能更深刻了解所遇问题对你的影响。这些提问能帮你探究到事情本身的起源、影响和触发的过程。
心理治疗师对患者进行引导性提问,是叙事疗法的另一个特点。
这些提问也许包括:
A:这个问题最初是何时出现的?
B:你有过能够应对这个问题(比如理财)的时候吗?
C:你发现理财不容易,是否想达到一个目标?
高效率的反思性提问应该是开放式的,这样能帮你思考出新的未来构想。一个提问可以为建立新想法或新视角打开方便之门,能帮你从思维的死角中解脱出来,为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提供线索。拜伦·凯蒂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21世纪的灵性创新者”,在其所著《一念之转》中,凯蒂教导人们用4句提问审视所遇到的烦恼:
A.那是真的吗?
B.你确信这个问题真实存在吗?
C.如果你相信问题存在,你如何应对?
D.如果没有那个想法,你会怎样?
进行反思性提问时,你可以借鉴凯蒂的建议。如果你喜欢,可以把“想法”一词换成“故事”。
写出好生活
美国作家、诗人朱莉娅·卡梅伦在其所著《金子般的心》一书中不吝笔墨地赞美了“故事王国”的奇妙。她说:“你可以写下你的生活,然后‘写对它。用笔写下你想叙述的生活经历的作用是让你的叙述成为你的真正生活。写下一个个事实和你的反应,可以帮你归正你的生活模式。”
如果你想通过写作探索自己的生活,最好以提问的方式写下你对所发生事情的感受或你的反应,而不是只关注事件本身。这样做可以增加你的思考深度,同时为你提供一个展望全景的空间。写作能提醒你被你忽略的故事的另一面,写作时不用怀疑你的描述是否准确,如果你忽然想起了一个情节,要相信你的记忆,把它写下来。
写作能打开你的记忆,这也是以写作重温往事更为真实可靠的原因。写作的时候,你的讲故事的技巧能让你笔下生辉。反过来,你对现在生活和以往事件的思考方式、你的叙事方式,会随着你的书写而发生变化。
讲故事的心灵愈合力,源于探索故事中的信息。你要超越文字,注意故事给你带来的感受。如果一位朋友像发生在她自己身上一样讲述你的故事,你会作何感想?高兴?悲伤?受鼓舞?受挫折?你在你所讲的故事里有着什么样的品质或性格?你的故事全面地描述了你是谁,还是只撷取了你的一部分性格?通常你的脑海里记住更多的是痛苦和烦恼的经历,而你花时间口述或写下这些,你会发现一些你遗忘的更为阳光的记忆,或者能激发你对自己的天赋、能力和潜力的自信。
几个月前,一位老太太找我咨询,她有一个孩子,她的故事充满了悲伤、沮丧和失败。我用一句话概括了她的经历:“听你的讲述,我知道,你为了生活披星戴月地劳作,虽然历尽艰辛,你还是将孩子养大成人,并且撑起了你的家。”
她听了很受感动,一时竟说不出话来。她的故事在此前一直是痛苦和悲伤的,从没有过幸福的一面。现在,她的眼里悄然涌出了泪水。她是个坚强的女人,敢于面对一切困难,这些她从没听过、从没想到过的评价,深深打动了她。在这个全新的故事里,她看到她自己是位生活中的英雄,而不再是失败者。
学会三省吾身
在你探索自己的故事过程中,你也许会发现你曾经以有别于平常的方式克服过逆境。问一问自己:是什么帮你采取了不一样的行动?故事中的这些不同寻常的情节是我们所说的“辉煌时刻”,探究这些积极变化产生的原因能帮你让人生再现辉煌。
你开始看到,至少在某一阶段自己拥有克服困难或负面情绪的能力,你认识到改变生活的力量就蕴藏于自身。你改变的步调可能很慢,也许需要再次回忆往日的辉煌时刻,但通过这种方式,一个个辉煌时刻就如同一块块砖石,会为你创建出一个新故事、一个全新的自我感受。
写故事或讲述自己的故事,是一个倾听自己心声的过程。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在其所著的《神话的力量》一书中说:“世界上有很多人忘了倾听自己的心声,或者只有听从别人才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做,才能知道自己应该为什么而活着。”
通过了解自己的故事,知道应该在何处重塑或更新它,你就能发现你对自己所说的到底是什么。将警觉性思考带入你与自己的对话,意味着如果你不喜欢这个故事,你可以改变它,进而重新书写你的生活。
[译自澳大利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