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个最花时间的展览

2016-08-16 08:50唐安
北京青年周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美术馆艺术家艺术

唐安

央美美术馆正在进行的录像艺术展一定是一个吞噬时间的黑洞,进入很难出来。从1965年至2015年,五十年间对西方影像艺术有重大影响的作品以及80年代以来华人世界中具有代表性的影像艺术作品同时在这里展出。几分钟、十几分钟、几十分钟、上百分钟,作品长度不一,共来自六十余位艺术家。闭馆的小喇叭响起,你在中途被抛回现实,于此往复,无几日不得全局。这是一次对录像艺术发展过程的呈现,想了解录像艺术的朋友应当来这“一网打尽”。

穿过央美美术馆的大厅,在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的吼叫声中走上二楼,你习惯性地左转,那么你就偶遇徐震的《彩虹》一张不断呈现被抽打结果而没有抽打过程的背。如果你有意识地抵挡你的惯性,上楼后朝向更远的门,而不是顺势左拐,那么你会偶遇王兵的《无名者》,一个在国内几乎看不到的片子。片长97分钟,以“墙上苍蝇”的视角观看一个流浪汉的生活,他在冰天雪地里行走、在路上拾马粪、在洞里煮面条,但此时你的左耳会不断接收通道尽头传来的黄汉明的生涩的德语,他一人包揽了法斯宾德《恐惧吞噬灵魂》里所有的角色,探讨德国社会对外籍劳工的歧视。他的右手边是贾樟柯的《公共所场》,需要撩起黑帘进入一个独立空间观看,隔壁是杨福东的《采石场》。如果你一不小心瞥了一眼,才发现错过了陈界仁的《残响世界》,他对面是程然的《奇迹寻踪》,片长9个小时,你只能果断放弃,西厅都看不完,更不说还有东侧的国际单元等着你。不同的路线决定你遭遇的时间片断,你完全不知道下一刻遇到谁、在什么时间、谈些什么。

录像为什么能成为艺术?不看作品,我们很容易产生疑虑。如果你在1995年路过报房胡同路一户四合院,门口标着“开放工作室”,有人邀请你进去玩耍,你看见地面开着一个口,往下深3.5米,里面放置着一台录像显示器,播放着天空的画面,这是王功新的作品《布鲁克林的天空》,我们毫不怀疑这是很有想象力的艺术。这个作品已被写入中国录像艺术的大事记。艺评人黄专说王功新是在“白南准和比尔·维奥拉的美学中成长起来的”。这两位前辈大师的作品也在此次展览中。

1964年,麦克卢汉出版《理解媒介》,提出“媒介即信息”,同时他认为在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里,人们如果不想成为文盲,或者不成为被动的受害者的话,就必须采取艺术家的态度,因为艺术家对于假象是最敏感、最机智的。1965年白南准录制了一个简单重复的系扣子动作《扣子偶发事件》,被视为录像艺术的开端,因此,韩国人白南准也被视为录像艺术之父。同年,安迪·沃霍尔拍摄《帝国大厦》记录纽约帝国大厦从天黑到第二天天亮连续八小时的变化。之后不同的年代中,艺术家们以录像媒介的技术和观念方面进行试验,思考媒介、社会、人之间的关系。

国际录像艺术展是今年央美美术馆的大展,从筹备到今天作品们各从其位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每一个视频都要签播放协议,往来邮件不计其数,有一些视频最终在这个过程中因各种细节而中途退出。现在有六十余位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在馆内,时间跨度从1965年至2015年,地域从西方到东方。央美美术馆是一个大大的鼓鼓囊囊的不规则建筑,仿佛是个饕餮客,现在它的肚里收纳了太多的时间,每一扇屏幕就是一颗时间胶囊,包含不同的时间、空间和社会信息,分散在央美美术馆一层和二层空间的各个角落。这个名为时间测试的录像艺术展将持续至8月28日。

艺评家、央美美术史教授王春辰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2012年王春辰被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聘为特约策展人,美国《艺术杂志》称为“来自中国内地第一个被美国美术馆聘请的中国策展人”。我们站在一楼的大厅里与王老师聊起来——

Q&A

Q:进门迎面就是白南准的《扣子偶发事件》。

A:是的。白南准很重要,他是录像艺术之父,不过大部分的人对他不是太了解。

Q:他是韩国人?

A:是的。不过他在日本学习哲学,毕业后去往德国学习艺术。当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德国正兴起激浪派艺术,激浪派艺术是受美国约翰·凯奇的影响,追求打破规则。比如约翰·凯奇的作品4分33秒,一个完全没有声音的钢琴演奏。说到约翰·凯奇就要提到东方禅宗。五十年代的时候,日本的禅宗思想家林木大拙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开设禅宗课程,这种异质文化对艺术家产生了刺激。西方人讲究理性,但禅宗是超越理性的,但又不是非理性,也不是无目的的失控状态。那时的波普艺术和抽象表现都受到了禅宗的影响,约翰·凯奇又是最彻底的一位,从他引发出激浪派艺术,就是进入到一个空寂的状态,超越了理性控制。回头来说白南准,当时科技发展速度很快,电视已经普及,而且家用录像机,就是手持的小型设备开始出现,因此具备了实验的条件,他把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比如,这个作品就是把扣子解开系上,不断重复,既不讲故事,也不表达主观意识。但这么一个普通的动作,如果不是用录像解析、展示给我们,我们是不会留意的,但这是一个真相,这就是禅意。

Q:不容易欣赏这类艺术哈……

A:欣赏这类艺术需要开阔的视野。如果知道艺术发展的过程,会有意思一些,能给你一个大背景,或者坐标系。第二从实验的角度去看,就是科技给人带来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录像机,时间是不会重现的。白南准还曾经用一个摄像机对着一尊佛像拍摄同时在旁边的屏幕上播放出来。观众同时见到实体的佛像和被转换过信号的佛像,来探讨真实和非真实的关系。他就是用这种媒介来实验一些观念。

周啸虎《镜像北京》动画录像6 分30 秒,2013

一条线看懂录像艺术史

1965年 白南准在德国伍珀塔尔的帕纳斯画廊举办了展览“音乐展览会——电子电视”,这件作品由13个播放着扭曲图像的电视屏幕组成。

《磁带记录》杂志的出版人理查德·埃克斯克特送给安迪·沃霍尔一部诺瑞克倾斜轨道录像机,请沃霍尔推广这款最新个人录像设备。9月29日,安迪在纽约沃尔多夫阿斯托利亚酒店地下通道举行的聚会中首次向公众呈现了自己的录像作品。这个聚会本身被现场录制,并回放给参加聚会的客人。

索尼推出了首款1/2英寸黑白便携式录像机。

1968年 法国电影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创作了《快乐的知识》。戈达尔去情节线的创作方式颠覆了电影和电视的传统,并影响了之后的录像艺术家和实验电影人。

1970年 纽约犹太博物馆举行了展览“软件——信息技术:艺术的新意义”。

索尼推出1/2英寸彩色便携带式录像机。

美国锡拉丘兹的伊弗森美术馆成为第一个设立录像艺术部门的美术馆。

1975年 比尔·维奥拉的首个美术馆展览“比尔·维奥拉:装置”于美国锡拉丘兹的伊弗森美术馆展出。

1977 年 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创立了“摄影——电影——录像”部门。

1979年 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的主题为“艺术和科技”。

1983年 吉尔·德勒兹完成了著作《电影I:运动-影像》。

“德国录像艺术1963-1982”是第一个关于录像的大型展览,于科隆的艺术协会举行。

“日本实验电影1960-1980”,在日本的美国美术联盟举行。

1985年“录像艺术:一段历史”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行。

吉尔·德勒兹完成《电影II:时间——影像》。

1987年 袁广鸣的录像装置作品《离位》为台湾最早尝试录像的学生作品之一。

1989年 张培力完成其第一件,也是中国内地第一件录像作品《30x30》。

科隆媒体艺术学院成立。

1994年 马修·巴尼拍摄了由五部分组成的《悬丝》系列。

“首届媒体艺术节”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市的艺术与媒体技术中心举行。

1995年 王功新在北京报房胡同家中举行的“开放工作室”项目中展出录像装置《布鲁克林的天空》。

1996年 邱志杰、吴美纯策划的“现象/影像:中国录像艺术展”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举行。

1998年 皮皮洛蒂·瑞斯特创作的慢动作双屏装置《曾经是永远》并置了一位女性在行走中击碎街边停放的车上的车窗,以及一片有红色花朵的植被。

2000年 张颂仁在澳门当代艺术中心策划了“快镜——中港台录像艺术展”,首次聚集两岸三地的录像艺术。

皮埃尔·于热创作了数码动画《时间之外的两分钟》。

2002年 第十一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展出了众多数字录像和电影装置,其中包括杨福东的《陌生天堂》和冯梦波的互动装置《Q+U》。

2006年 线上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com于12月分布,每天有超过65000个视频上传。一年后,YouTube·com被谷歌以16.5亿美元收购。

2008年 “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2014年 黑特·史德耶尔于伦敦当代艺术学院展出《如何不被看见:一个操蛋的说教装置》。

Q:旁边就是安迪·沃霍尔,之前不知道他有《内与外》这个作品。

A:人们总认为安迪是个波普艺术家,画画,搞丝版印刷。波普其实并不是今天语境中“流行”的意思。波普艺术产生的时候,它是实验和先锋的。这个作品安迪把镜头是对准同一个人,模特伊迪·塞奇维克。右侧是之前录的一段伊迪面部特写,她对着镜头侃侃而谈,表情非常丰富,左侧的伊迪正在观看右侧那个夸张的自己,脸上一片空白,甚至有点被惊到。安迪·沃霍尔窥探了镜头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他有一系列类似作品,名字就叫“屏幕测试”,以屏幕来测试人。电影人是不会拿录像机做这个事,电影总是需要讲故事。他拍的《帝国大厦》就是一个镜头连续8小时,播放也是1:1的播放,他就是让我们观看我们自己的生活。它们就在那。

Q:录像艺术好像并不为大众熟知。

A:录像艺术不讲故事。如果你静观,它也是一种图像,不过是把图像放到屏幕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对电子图像的实验、探索、创造形成了一个潮流。现在它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媒介,还不能说主流,但它的确已经普及,今天一个艺术家不做录像好像不能成为一个艺术家。

Q:这些作品选择有什么规则吗?

A:这里选择的作品都是释义性的,录像艺术在50年的发展当中,每一个时期有什么代表人物,不能说这里全是最重要的作品,但这些人毫无疑问都是关键性的人物。比如这位喊叫的阿布拉莫维奇,她是行为艺术家,但是录像记录了她的行为表演,这个作品《AAA-AAA》很经典,但她也有更具代表性的作品,比如她和乌雷那个要穿箭而过的作品,还有任人对她的身体为所欲为的作品。如果没有录像这个载体,行为艺术就很难传播。这正是录像的含义:通过时间展示给我们一个过程。

70年代的戈达尔、克利思·马克和哈伦·法罗基,都有以叙事为基础的电影拍摄的背景,他们都专注于用录像艺术创作具有社会和政治意识的作品。哈伦?法罗基的《当工人离开工厂》,就在拐弯的这个角落。他从过去一百多年的电影和纪录片档案中来不断地搜索工人离开工厂的一些影像和图像,比如卓别林在1936年的电影《摩登时代》,表现现代工业社会的状态,人的“非人”状态。虽然我们看不到工厂内具体工作的场景,但已经产生了象征意义,探讨工人“身体”和“机器”之间的关系。最开始有工厂时,法国人还是戴着礼帽进出,那个镜头是卢米埃兄弟在1895年拍摄的,是最早的一部公共场合拍摄的电影。后来的工人就再没有这种状态了。三十年代德国工厂,非常的严苛,还有法西斯敬礼的动作。如果单是用绘画来表现工厂、工人,恐怕不会有这么强的冲击。所以动态艺术对人的体验是全方位的,是进入一个过程。录像艺术是时间的艺术,看这个展览的确需要花时间。

尤利安·罗斯费尔德是现在德国录像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深金》在二层东侧墙角。二层地面上投射了几个作品都是不可忽视的。比如,比尔·维奥拉此次展出的作品《天使之门》,研究录像艺术的人都知道,虽然从来没看过,但现在有机会一看。这个展览就是提供了一个历史的线索讲述录像艺术发展的一个过程。

Q:录像艺术的个性是什么?

A:录像艺术有自己的创作语言和方法,剪辑、拼贴、重复、倒播,闪屏,有一个影像就是不断地闪,是单纯为刺激。录像作品它不讲故事,就是体验这种电子屏幕对人的作用。这是科技产生的媒介,是和人类的身体、自然的体验是不同的。白南准最早的录像作品就是屏幕上的雪花点,观众会觉得无聊,但从理论上说它是高级的,因为一个电子屏幕上出现雪花这是人类历史上没有过的事情,所以还是蛮酷的。

这次没有太多数字化的艺术,中国当代部分有一些,比如苗颖、林科,但他们是探索网络、屏幕与人的关系,并不是关于数字图像,与缪晓春用数字软件做的作品又不一样。录像艺术早期是跟录像、采集、编辑、播放的技术相关,现在是和新的数字应用软件相关,也与传播的方式相关,互联网、手机、互动感应设备等,所以录像艺术的概念在不断扩大。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就从录像艺术开始学习和创作,但国内这方面的艺术家很少,教育资源也少,国内更多还是在传统的美术教育,如绘画、雕塑一类的。但即使是传统艺术,观念也需要改变,面对外在变化的世界,艺术家如何做出反应。

现在出现很多新的媒介方式,VR、生物工程、自动化、克隆技术、人工智能,在这些新科学领域都可成为创作的媒介和载体。科学和艺术都是在说人如何探索世界。今天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在不断扩大,探索的过程常常是无用、有趣、古怪的。一位澳大利亚的克隆科学家,将耳朵种到了手臂上。你说这是实验,是的。你说这是艺术,没问题。艺术给人带来的是解放和想象力,而不是单单为了审美。

猜你喜欢
美术馆艺术家艺术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去美术馆游荡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美术馆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