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口算能力却不尽如人意。口算的基础是心算。本文从课间、课堂以及课后几个方面谈谈发展儿童心算能力的几点尝试。
关键词:心算能力;课间;课堂;家长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3-22
作者简介:余海军(1980—),男,江苏淮安人,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笔者工作十年下来,低、中、高年级都教过,发现有个明显的现象:好多学生面对很简单的计算题时,仍然习惯于笔算,似乎只有笔算是最好的,只有笔算才是他们最放心的。另外,每次考试中,在计算方面都有大比例的失分。这就明显地反映出学生心算能力比较差。如果心算能力得到提高,计算速度能大大加快,计算正确率也能大大提高,也能为解决其他问题提供时间和精力保障。由于这种种原因,我就非常重视学生心算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摸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课前五分钟的心算训练
笔者在教学中,会在上课前的五分钟左右为学生布置一些心算练习题。心算时,都是先给学生短暂的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抢答或者指名学生回答。有时,也来点诸如开火车的形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会少很多。这样能加快学生的心算速度。时间久了,学生的心算速度有了明显提高,并且准确率也高了许多。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将课前五分钟的心算训练坚持下去,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使学生的心算能力逐步提高。
这一做法,可以在小学阶段的任何一个年级进行。心算的内容多是本年级段计算方面的内容,但是也可以穿插一些以前学习过的计算内容。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心算能力定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2.引导孩子玩扑克牌游戏
通过游戏教学,学生能很快地融入游戏中,在游戏中提高自己的心算训练能力。以下以扑克牌游戏为例。利用扑克游戏对儿童进行心算能力的培养,简便、实用,孩子喜欢玩、喜欢学;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计算技巧,由数概念上升到数学计算。这种玩法实在是一种好方法。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低年级的孩子。如把扑克牌中的K、Q、J和大小王抽去,每副剩40张牌,每张牌上都有数字,成人和孩子各执一副。游戏时家长先出一张牌,例如“2”,要孩子拿出一张“8”凑成“10”,就算孩子赢,给奖;要是凑不成“10”,重凑。如果孩子先出牌,家长可以故意凑错,让孩子来纠正。通过几次游戏,孩子对“10”以内的加法都很熟练了以后,再用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来训练;让孩子回答1加多少等于10,2加多少等于10……待孩子都会熟练回答以后,再提问“几加几等于10”“10等于几加几”两个问题。如果孩子回答有两个未知数的加法算式有困难,还要提示孩子从1+9=10到9+1=10,一直到回答完全熟练为止,就完全地掌握 “凑10法” 了。这时候孩子已知10是2和8加起来的,自然也知道10减去一个2,还剩8,或者减去8还剩2。
3.课堂上引入“算24点”
学生在二年级结束时就已经学习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到三年级我们就可以开始引入“算24点”的游戏。在一副扑克牌中,让学生任意抽取四张牌,然后要求学生用加、减、乘、除四种运算方法来进行计算,算出结果是24就获胜。成功后再换一组扑克,继续计算。每天不用多,抽取三四组就够了。当然,随着学生计算速度加快以及熟练程度的提高,我们可以适当加几组。
这样的游戏,学生觉得有意思、新鲜,计算的积极性也会高许多。
4.充分发挥家长的辅助作用
我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都会在第一次家长会上给家长提一个要求:让家长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时间给孩子,不要做别的,只要出几道心算题给孩子算。如果实在没有时间,哪怕只出10道心算都行,但是必须每天坚持练。起初,许多家长还有点不理解,但是时间久了,好多家长都反映说,用的时间不多,但是自己孩子在计算上的错误比以前少多了。
5.将心算竞赛作为阶段性检测方法
正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坚持每月在班上举行一次心算竞赛,内容为与本阶段计算内容有关的心算题,一般都是100题。规定时间内完成,时间一到,立即交卷。然后根据成绩评出一、二、三等奖,获奖人数为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通过心算竞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心算能力,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切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心算能力的条件,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算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功谦,孙汝功.在扑克游戏中培养儿童心算能力的尝试[J].山东教育科研,1997,(1):49-50.
[2]汪宝环.培养儿童心算能力的一点体验[J].江苏教育,19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