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往今来,“乞丐”一直是不受重视的社会群体。说起“乞丐”,人们就会无端地把这一类人定性为“贫困、卑微、脏乱”,这一对乞丐形象的定性除了来源于人们的亲身接触,还来自于新闻媒体的宣传,媒体报道多从负面出发或者直接将乞丐作为弱势群体的一面展示给受众。通过分析,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目前乞丐新闻的特点,从而引起媒介工作者对乞丐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乞丐新闻;重要性;特点;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259-01
一、关注乞丐新闻的重要性
乞丐现象作为社会上一种特殊的亚文化现象,频频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一方面,在乞丐群体中,流浪乞讨人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另一方面,新闻媒体的职责使我们需要去关注乞丐新闻。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关于乞丐的一些特点,如:个体背景复杂化、乞讨的形式多种多样、渐趋团体化等等,也基本上都是从媒体新闻内容中总结而来。
二、乞丐新闻的特点
乞丐不断增多,亟需制定流浪人员管理措施,媒体的职责促使我们去关注乞丐新闻,从中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首先应了解在目前的信息环境中乞丐新闻的特点:
(一)多以网络新闻、图片新闻的形式出现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盛以及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许多新闻在网络媒体上获得了极高的点击率。大多数网络媒体拍摄的乞丐新闻的图片,或是乞丐直面镜头、衣衫破烂、动作卑微,或是衣不蔽体的流浪人员躺在路边休息,或是直接展示出流浪者身上的伤疤……这些图片充斥着各个网站,虽然带来了点击量,但也“带走”了媒体应有的责任。如:2010年获得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奖的《挟尸要价》照片新闻,引起了广泛争议。
(二)炒作意味甚浓
继“犀利哥”在网站上被曝光后,又出现了“乞丐萝莉”“乞丐富翁”这些概念模糊、意在提高点击率和阅读量的词语。一些媒体不仅根据他们的特点起外号,更有甚者用他们的照片进行恶搞,合成各种具有讽刺意味的图片,引来其他网站转载。炒作乞丐新闻的另一种表现是策划新闻,2013年,多家媒体报道了90后女孩文芳蹲在路边给一名流浪汉喂饭的图片,经大量转载后,该女孩被冠以“深圳最美女孩”的头衔。事隔不久,经过多家媒体的求证,发现这个事件是某商业展的炒作。不顾事件本质,迎合现代人的猎奇心理,使得关于乞丐的新闻只停留在表象,炒作意味甚浓。
(三)多从负面角度报道,同质化现象严重
由于“职业乞丐”的增多,使得人们对乞丐的看法大为转变,不再对他们抱有纯粹的同情心,甚至对乞丐群体带有警惕意识。与人们的这种心理转变相对应,媒体所报道的乞丐新闻也多从负面角度出发,使得人们对乞丐的排斥心理更重。另外,新闻报道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例如:2013年12月19日的一则名为《北京一男子在地下通道内被杀 死者疑为流浪者》的新闻,最初来源于《法制晚报》,之后被网易新闻、新浪河南新闻、金羊网新闻等网站转载,且内容一致。
三、乞丐新闻的解决思路
从以上对乞丐新闻特点的分析中可见,几乎每条新闻都展示出目前存在的缺点。在下文中,我们将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思路。
(一)加强深入报道和连续报道
由于乞丐新闻多以网络新闻的形式出现,且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加强深入报道和连续报道对于乞丐新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针对这一点,2014年3月19日第2737期腾讯评论的“今日话题”栏目做得比较好,有一篇名为《制造残疾乞丐的“丐帮”挑战文明底线》的报道,不仅列举出每个事实的细节,而且逻辑性较强,分层次展示出目前经营乞丐行为的黑幕,能够直击读者的心灵。
(二)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适度使用图片
人文关怀在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的要求,在乞丐新闻中,缺少人文关怀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加修饰地展示乞丐生活,在报道中随意给当事人起外号,不负责任地转载对乞丐群体不利的新闻,甚至制造假新闻等。媒体把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报道出来的目的是解决这一事件,而不是不顾后果地任意报道。尤其是针对直接拍摄乞丐或流浪者衣不蔽体、身体残疾等图片的运用应更加谨慎,要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
由于乞丐群体的特殊性,乞丐新闻一时间难以引起较多的关注,但我们不能将这个问题束之高阁,置之不理,而应该在问题产生之初给予相应的关注,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回归到人文关怀这一点上,它不仅表现出媒体的责任感,也体现出媒体高度的自觉意识,能够主动履行自己的义务,时刻考虑被访者和受众的感受。正是在对乞丐这一群体怀有尊重、关爱之心,充分考虑他们的感受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使乞丐新闻更加具有人情味,也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冯其泉.街头乞讨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新学术,2007(2).
[2]王保庆.中国乞丐调查——我国城区乞讨群体现状与对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5-58.
作者简介:
谢梦瑶(1992-),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新闻与传播硕士,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