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歌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即兴性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歌词的即兴、旋律的即兴、自由式即兴。本文通过对民歌的即兴特点和规律进行分析,针对民歌的即兴特征和规律在中小学的课堂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可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民歌;即兴创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33.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201-03
音乐即兴创作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国内外的课堂音乐教学中。相对于传统的课堂音乐教学,音乐即兴创作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能够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将中国民歌引入课堂音乐即兴创作中已不是新鲜的话题,然而,以即兴性为主要特征的中国民歌,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并未得到很好的运用。如何借助中国民歌材料开展即兴创作教学,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将选取最富即兴性、最贴近我们生活和最易接受的民间歌曲作为即兴创作教学的材料,从民歌创作的即兴规律出发,探讨其即兴的特点,从而将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更好地运用于教学实践。
一、音乐即兴创作
(一)什么是音乐即兴创作
音乐即兴创作活动是当代音乐表演与音乐创作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内特尔将即兴创作定义为:“在音乐表演过程中,创作一首音乐作品,或者最终形成一首音乐作品。它可能包括表演者对于作品的即兴创作,或者对一个已有框架的调整,或者介于两者之间。每一个表演都不同程度地包括即兴创作的因素,尽管其即兴的程度依据时间与地点的不同而异,并且每次即兴创作都不同程度地依赖于一系列约定俗成或者固有的规则。”①音乐即兴创作并不是天马行空、胡思乱想,而是遵循了一定的规律,并且建立在对已知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上。中国民歌的即兴不是事先用乐谱呈现出来,按乐谱进行演奏。音乐表演和作品是同时完成的,这其中的创造性、偶发性是民歌的特征所在。
(二)音乐即兴创作教学的意义
刘承华说过:“一种艺术的独特的美植根于产生它的文化之中,文化是一个活的,具有无限生命力和生发力的根,艺术只是她所孕育的一朵艳丽的花朵。然而,中国的艺术到了现代以后,早已被剥离她的母体。要想使她重新获得生命活力,就必须再次将它复接到文化之根上”。②传统的教育使学生只获得了单纯的技巧性知识能力和审美体验,不能从整体上理解音乐产生的文化背景,不能真正地把握音乐风格。而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传统音乐的体验、参与和表达融入音乐教育活动中,学生在参与的每个环节中都与深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
将中国传统音乐运用于即兴创作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了解并掌握传统音乐的形态及其情感表现特点,在学校教育中传承传统音乐文化,使学生产生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同时,通过学生的即兴创作赋予传统音乐时代感,并在多次变易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一定层次的音乐创新。这样把孩子置于本民族的母语音乐环境中,通过即兴创作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二、中国民歌即兴创作的特点
中国的大部分民间艺人并不识谱,是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掌握音乐风格特征,获得演奏和演唱技巧,并在表演中根据场景、个人感悟即兴表达,经过不断地积累,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即使有乐谱,也不像西方乐谱那样精确地量化,而是只记录框架或骨干音,仍需表演时的即兴创作。所以中国传统音乐具有“死曲活唱、死谱活奏、定谱不定音、定板不定腔”的即兴创作传统。民间歌曲的即兴创作规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现成曲调上的歌词即兴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民歌即兴创作,往往是在一个现成的曲调基础上的歌词即兴,即歌词改变而曲调基本不变,或者是歌词改变而曲调作出或大或小的相应调整。这种即兴的形式主要体现在山歌、号子中,如《打硪号子》,领唱者在组织劳动时根据劳动者的情绪和状态即兴改编歌词,时而热情鼓动,时而是善意的打趣,幽默诙谐,用以调剂劳动者的情绪。刘新圆在《山歌子即兴》一书中明确地将客家山歌即兴分为歌词即兴与旋律即兴,认为变与不变是研究的重点:不变的是框架与模式,变的部分就是即兴的成分。现成曲调的即兴是在一定的框架与模式下的即兴。
(二)自由式即兴创作
自由式即兴创造,指的是不以某种直接曲调为基础进行的即兴创作。如在山歌中常见对爱情的讴歌和对苦难生活的倾诉,感情淳朴真挚,是对生活最真切的感受。这些作品就直接来源于生活中即时即景而作,是一种在特殊的生存环境下的自由式即兴创作。如陕北《信天游》的《兰花花》《脚夫调》《赶牲灵》《我妈妈生我是苦命人》《头一回看你你不在》等众多曲目,它们都是民间演唱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即兴编唱的结果,无论是歌词的内容,还是节奏、旋律音调、润腔装饰、演唱处理等方面都不相同。
(三)以某一音乐主题即兴编创
以某一音乐主题为基础作引申、变化、展开而即兴编创是我国民歌音乐中一种重要的即兴创作方法。成为时调的小曲往往有多种歌词内容形式,并在许多地区流传。它的基本旋律骨架大多是比较稳定的,对于不同的题材内容和不同的地方音乐风格,则通过音乐的其他因素(如小的行腔方式、节奏、速度、润腔手法、伴奏乐器、调式等)的变化来予以适应和调整。也有一些时调的变体,在结构和旋律框架方面与原型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以程度大小不等的变奏方法展衍出许多新作品。在这样的变奏发展中,一个曲调可以填入多种内容的唱词,可以表现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感受。由于时调具有弹性化的表现功能,因此常常被地方戏曲和说唱吸收,成为曲牌。
三、如何开展中国民歌即兴创作教学
通过对中国传统民歌即兴创作特点的梳理,我们可以很好地把握其即兴创作的规律并将它运用到教学中去。我们要把中国传统音乐作为材料引入课堂的即兴教学中,必然离不开对传统音乐即兴创作的正确认识和理解。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传统音乐的形态、情感和风格神韵,真正热爱并接受传统音乐,然后才能掌握传统音乐的精髓,在此基础上进行即兴创作。即兴的目的是促进音乐能力的提升,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音乐。因此,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和学生特点,在结合国外教学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即兴创作教学的探索。
(一)歌词即兴,利用民间歌曲进行即兴填词
包括完全的即兴改编创作歌词,或者部分的改编歌词。根据中国民歌的特点,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曲调来进行运用,但同时也应注意曲调材料的恰当选择,应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曲调,如《孟姜女调》《茉莉花》等。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还有一些特别适合他们的童谣,如《摇篮曲》。此外,本土教材是和学生的生活最接近的,也是最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在学生掌握了这些曲调之后就可以开展即兴创编。
(二)旋律即兴,抽出民歌旋律的某一句即兴创编
相对于歌词即兴创作来说,旋律的即兴创作更需要对民歌风格和旋律特点进行准确的把握。在第一阶段,我们可以选取旋律比较规整、风格特征比较明显的歌曲。在学习完一首歌曲以后,选择另一首风格、旋律特征类似的歌曲,抽调其中的某一乐句让学生进行即兴创编。
(三)学生完全自由即兴
学生的完全自由即兴创作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演唱上的即兴,同一旋律由不同的人进行二度创作,展现的效果就会不一样。还有在原歌曲基础上的细微旋律变化,歌曲旋律、结构、节拍节奏的较大变化,完全模仿歌曲风格的即兴创作,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学生的自由即兴创作,也是他们创新能力的体现。
以上只是设计的三种即兴创作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年龄特征来选择运用或进行适当调整。即兴只是音乐课的一个环节,即兴的前提是对传统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感受,要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传统音乐中。我们可以参考柯达伊教学法在北美学校的成功运用,柯达伊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主张用嗓音作乐器,认为应该把音乐放在课程的核心地位,强调用母语的民歌作为儿童学习音乐的入门教材,随后再逐步发展到西方音乐的经典作品。结合美国的综合乐感教学法之后,音乐学习的每一阶段都可获得完整的概念,由浅入深,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年龄的增长,对音乐的理解也呈螺旋式上升。
(四)课例展示
为了更好地理解传统音乐如何运用于即兴创编教学,我选取了一首台湾民谣《天黑黑》③,以此作为课例进行即兴创编教学的探讨。
谱例:
1.课程目标:民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来源于生活,是情感的自由抒发,是用一种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或是对生活场景的描述。本文选取的是一首台湾童谣歌曲《天黑黑》,描写的是阿公、阿婆在田间劳作的趣事,流露着天真活泼的感觉。通过将这首童谣引入音乐即兴创作教学的课堂,能够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理解歌词的语境,在学习歌曲的同时能够即兴创编。
2.教学方法
(1)学习歌曲之前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听到过的童谣,有旋律或者无旋律的童谣都可以,并理解童谣歌词讲述的内容。
聆听歌曲《天黑黑》,对歌曲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大概的印象。
以第一乐句为例:
根据学生自己搜集到的歌词或即兴编创的歌词,为第一乐句的旋律填词学唱。
第二乐句:填词歌唱。
第三乐句:填词歌唱。
以上三句可以看成是第一乐段,它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学生即兴填词的材料来源很多,比如自己听到的童谣、自己即兴的编创、其他歌曲歌词的借用等都可以。通过对第一乐段的学习,把握全曲的结构。
(2)聆听歌曲《天黑黑》,帮助学生对全曲的结构进行划分和理解。以第一、第二乐段的前两小节为音乐动机: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即兴编创旋律,可以不拘泥于原曲的小节数量,按照自己的理解即兴发挥。
如:,在旋律的创编上,学生不可能都像老师一样可以用唱名把旋律写出来,可以让学生用哼唱的方式把旋律哼出来,再由老师进行记谱。
还有一种旋律的创编方法,即将一段旋律中的某一小节抽掉,由学生即兴填唱,比如:,学生即兴填唱完以后,可以跟原曲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原曲的风格。
(3)将民歌引入音乐课堂进行即兴创编的教学方法,不仅仅只有上述这些,对新音色的寻找、两声部或多声部的配合等也都是可以借鉴的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而且我们面对的是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很大,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由易到难,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音乐即兴创作的课堂上理解一种音乐形式,感受音乐背后的生活气息,体会到最原始的乐趣。
五、结语
以上只是对民歌即兴创作教学的简单思考,既然是将民歌运用于即兴创作教学,那我们就要把握民歌和即兴创作这两个概念:民歌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是一种朴实真切的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即兴则强调不拘泥于形式,从对音乐的感觉出发,参与其中,表达自己。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创造适合民歌生长的环境,让大家都参与进来,通过即兴创作来体会与感悟民歌的原本形式,这也是将民歌运用于音乐即兴创作教学的意义所在。
注释:
①郭小利.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育研究[M].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②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③中国传统音乐概论课程谱例集(第一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李妲娜.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3]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郭小利.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育研究[M].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5]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吴佳佳(1990-),男,河南信阳人,河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音乐教育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中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的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中国传统音乐创编教学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JSJYZD—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