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中华民国或可以让雅尔塔密约失效

2016-08-15 11:08张建芳
现代交际 2016年14期

张建芳

[摘要]雅尔塔密约损害中国领土主权,蒋介石政府仅知极少就争取与日本单独媾和,不妥也未成。若后来将密约中苏联承诺参加对日战争,且规定苏联割让日本领土的内容秘密转告日本,日本综合考虑就会立即无条件投降或接受《波茨坦公告》,雅尔塔密约就会失效,美英苏以及世界都愿接受。

[关键词]雅尔塔密约 中国领土主权 日本无条件投降 美英苏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4-0148-02

1943年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要求美英必须把实施向法国进军的“霸王计划”放在绝对优先的地位,并明确地提出欧战结束后,苏联将在远东展开对日作战。这是美国所期望的,是斯大林对美英开辟第二战场回报,也使丘吉尔、罗斯福取消开罗会议上与中国达成的未来几个月内攻打缅甸的计划。但是,英美开辟第二战场,不断从西向德国推进,德国投降在即;太平洋战场上,美中英不断打击日本,为了尽快结束对日战争,减少美军伤亡,罗斯福希望苏联早日参加对日作战。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苏联对于参加对日作战提出了很多政治条件。2月11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签署了特别协议。协议全文如下:

“苏美英三大国领导人商定,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苏联将站在盟国一边参加对日作战,条件是:

1.保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

2.恢复1904年被日本背信弃义的进攻所破坏的属于俄国的权利,亦即:

①将库页岛南部及其邻近的所有岛屿归还给苏联;

②将大连港国际化,确保苏联在该港的优先利益,恢复对作为海军基地的旅顺港的租借权;

③组建苏中合营公司,确保苏联优先利益的基础上共同使用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同时,中国保留在满洲的全部主权。

3.将千岛群岛转交苏联。

协议规定,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的协定尚须得到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但“根据斯大林元帅的提议,美总统将采取措施步骤以取得该项同意”。三大国政府首脑一致同意,苏联的这些要求在战胜日本后应当无条件得到满足。

蒋介石在雅尔塔会议前就得到一些消息,美国将牺牲中国利益换取苏联对日参战;会后极度怀疑会议公开内容;要求驻苏、英、美大使获悉雅尔塔会议针对中国的内容。3月12日,魏道明与罗斯福总统会晤,询问雅尔塔会议有关中国的事项。罗斯福的回答,多有隐瞒,且对外蒙古问题太过乐观,认为外蒙古的主权仍属于中国,应无太大问题。魏道明立即电呈蒋介石。蒋介石得知后愤怒已极。

中国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反苏反共,日本倒不如选择与苏联联合继续占领中国。与日本单独媾和,使中国对盟国、对世界都很被动。这里关键是督促立即无条件投降问题。苏联对日作战的政治条件以中国领土主权作为代价,一定也割让日本领土,这更有利于苏联战后战略主动;如果让苏联参战,则日本丢失领土更多(斯大林在波茨坦就向杜鲁门提出共同占领日本,对日宣战后准备占领北海道)。

赫尔利在罗斯福那里拿到雅尔塔密约涉及中国的内容,转交给蒋介石政府;杜鲁门继任总统后仍向赫尔利大使发出雅尔塔协定“无须改变”的训令。这是美苏之间的战略竞争、妥协和交易。蒋介石只得与苏联谈判,宋子文6月30日到达苏联后不久就看到密约原件。蒋介石政府若与美苏会谈,并要修改条约、收回主权,肯定无法取得进展,只能证明中国政府为争取领土主权竭尽全力,在世界赢得更多同情与支持。但如果中国通过秘密渠道将密约内容(尤其是苏联也以割让日本领土作为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转交给日本最高层,要求日本立即向美英中苏无条件投降(仅保留天皇制)或接受波茨坦公告,让苏联就此失去参战机会,雅尔塔密约就无法实施。

日本面对美中英等国联合打击仍坚持无条件投降,长期对苏抱有幻想,避免苏联参战,全力对付美军,并让苏联成为日本与美英中之间的调停人,争取“体面和平”。苏联利用中立、调停拖住日本,掩护对日作战准备,在最有利于苏联的时刻对日开战,恢复苏联在远东的传统利益。

1944年初,军部对外政策制定了新的方案:德国崩溃时,日本也必须谋求终战。战况最坏时,应止于仅维护国体。要促进对苏外交,以便对欧洲情势变化做出相应的准备,和确立通过苏联展开对英美外交的基础,并为此派遣使节。

1945年4月20日,日本新任外相东乡茂德会见苏联驻日大使马立克说:日苏两国在世界大战中保持着友好关系,这是日本唯一的光明所在。我还有一个愿望,会见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请他发出正式邀请。但莫洛托夫指示苏联外交部,不理会日本方面访问莫斯科的要求。

5月9日,日本海相米内光政派人拜访了苏联大使马立克,提出以日本多艘战舰兑换苏联的飞机和汽油。苏联大使馆没有明确答复。

日本外务省在随后制定的《日苏谈判要领》中指出:“现在日本正竭其全部国力与英美作战,不论对英美之战局出现何种情况,帝国必须竭力防止苏联参战。我方不仅防止苏联参战,更进而争取其善意的中立,甚而使之在结束战争方面成为有利于我方的调停者,按上述目的迅速开展日苏两国的谈判。同时应说明,从将来苏联与美国会发生对抗的关系来说,使日本保持相当的国际地位是对苏联有利的。”

为在波茨坦召开前,通过苏联向美英传递日方的态度或由此创造与美英直接交涉的契机,以便在获得天皇制保留的承诺后再投降,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决定选派近卫携带天皇的亲书赴莫斯科。

7月27日,日本当局紧急召开最高战争会议。由于波茨坦公告中缺乏苏联签字所传达的错误信号,日本高层都认为应该等待进一步与苏联接触磋商后再做决定,仍希望苏联能够出面调停以争取有利局面。首相铃木贯太郎28日发表声明:“波茨坦公告不过是开罗宣言的改头换面”“政府的态度是默杀”。

广岛遭受原子弹轰炸后,7日东乡发电报给驻苏大使佐藤紧急要求后者尽快搞清苏联态度;8日东乡报告天皇原子弹轰炸广岛后的实况,天皇要求内阁及军方接受盟国一切条件、立即停战。9日,东乡茂德将苏联对日宣战报告天皇,请求天皇接受《波茨坦公告》。10日凌晨2时后,天皇最后决断,赞成外相提出的保存天皇制度的前提下接受波茨坦公告。10日6时,日本正式通过驻中立国瑞士、瑞典向中、美、英、苏发出乞降照会,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保留天皇制为唯一要求。

如果中国将苏联参战密约内容秘密转交给日本高层,那么日本高层明知苏联已签订国际条约参加对日战争并规定割让日本领土,这比苏联在《波茨坦公告》上签字更直接、更有效,日本一定不愿接受这种最坏的结局。另外,日本高层对苏联的恐惧还在于:苏军打击德国时的进攻态势,苏军占领地区建立苏联控制下的共产党政权。日本决策层至少从7月开始抛弃对苏联中立、调停幻想,转而与美中英和谈投降事宜。日本高层在波茨坦公告发表前或发表后即接受无条件投降或波茨坦公告,让苏联失去参战机会,避免日本领土损失、人员死伤,也可避免后来遭受原子弹轰炸。

1951年后,日本外务省启动了一项秘密调研,旨在彻底检讨自“满洲事变”至太平洋战争结束日本在外交上的致命失误,形成一批绝密文件。

美英中长期以来坚持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杜鲁门担任总统后,随着日本败局已定、原子弹研制取得进展、苏联在东欧扩张,美英不愿甚至阻扰苏联参战以便分享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利益;美国决策层很多人提出放弃“无条件投降”的要求,保留天皇制;拒绝苏联在《波茨坦公告》上签字、拒绝邀请苏联参战。美国决策层7月给日本答复可以保留天皇制;《波茨坦公告》中指出:日本政体由日本人民决定,这也变相宣布日本可选择保留天皇制。但美国不愿与日本和谈,特别是国内政治压力;希望对日使用原子弹“击垮日本,威慑苏联”,逼日本迅速无条件投降,美军占领、控制日本,并成为美国战后远东战略的支撑点。如果日本在波茨坦会议前或《波茨坦宣言》发表后及时向美英苏中宣布无条件投降,美英乐观其成,也乐于看到苏联没有获取雅尔塔协定规定的利益,避免苏联继续在欧洲和远东扩张势力。即使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中国方面活动公开,中国在国际道义上也不会负任何责任。

苏联紧密跟踪美国原子弹爆炸后日本必然投降前的时机对日宣战,8月8日对日宣战后,即使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苏军仍继续进军,抢占雅尔塔协定规定苏联获取的利益。罗斯福提议、密约也规定,需要先征得蒋介石同意,但苏联实行强加、威胁手段逼迫蒋介石政府接受其无理要求。8月14日,中国政府不得不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1944年9月斯大林问对美驻苏大使哈里曼说:如果美英认为,能在没有苏联参战的情况下迫使日本屈服更好,他也准备默认。斯大林也承认:1945年与国民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就是一个不平等条约。

丘吉尔公开表白说:美国向苏联让步带来的责难与己无关。

美国李海海军上将在回忆录中说:“目睹雅尔塔会议商定的这些条件被认为是罗斯福对敌人所做出的一些可怕的让步,再也没有谁比我更感到惊讶的了。”

中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作为抗击日本法西斯做出最大牺牲、重大贡献的大国,避开中国对其领土进行暗中交易,侵犯中国领土主权,是公然地践踏《大西洋宪章》和他们拟议中的《联合国宪章》的原则,是很不光彩的行为。1946年2月11日,美英两国政府公布了雅尔塔秘密协定全文,引发美英公众严厉地谴责其政府在雅尔塔会议中“出卖”中国权益。

【参考文献】

[1]梁丽莉.浅析民族性格对日本外交两面性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6).

[2]张伊丽.试析战后日本外交中的实用主义[J].日本问题研究,2003(03).

[3]浦洛基(著),林添贵(译).雅尔塔:决定世界格局和历史进程的八天)[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4]黄安年.《波茨坦公告》还是“波茨坦宣言”——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应怎样表述[J].世界知识,2002(19).

[5]高春林,张东霞.为什么苏美英波茨坦会议发表的是中美英波茨坦公告[J].历史学习,2003(Z1).

[6]蒋博文.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及过渡时期总路线[J].中学历史教学,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