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亚芳
摘 要: 读与写的有机结合,能让阅读更好地服务于写作,也能通过写作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立足仿写 拓展文本 读中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教师花费精力最多的,同时是学生认为最难掌握的。往往是教师教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索然无味。究其原因,就是阅读与写作的严重脱节。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读与写的有机结合,能让阅读更好地服务于写作,也能通过写作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现行的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篇目,它们在选材主题、写作思路、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很强的示范性,完全可以作为范文指导学生的习作。“向读学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
那么,“向读学写”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立足仿写,激发兴趣
模仿是促进小学生生活和学习技能提高的最佳捷径。在语文学习中,仿写就是“向读学写”最基础、最实用的形式,更是激发习作入门兴趣的有效途径。
对于小学生来讲,仿写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可以模仿句子结构,可以模仿修辞手法,可以模仿写作顺序,可以模仿立意选材,可以模仿谋篇布局……当然,必须根据年段特点,循序渐进。
具有良好的遣词造句能力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因此,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最常出现的是仿句练习和仿段练习。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材中就有这样一个训练项目:仿照“大海很大很大。”“大海真大,一眼望不到边。”写句子。学生在朗读、感悟、对比中,感受到了第二个句子更具体、生动、形象。随后,我出示了“今天早上的雾可真大呀?摇?摇 ?摇?摇”“校园里静悄悄的?摇?摇?摇 ?摇”“小河里的水清得很?摇?摇 ?摇?摇”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仿照例句的样子写。有了模仿对象,掌握了模仿要领,再加上生活经验,学生写起来就不再那么枯燥乏味了。
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能够使文章增色不少。教材中有这样一个训练点:例句: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来了,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大地;?摇?摇 ?摇?摇夏姑娘?摇?摇?摇 ?摇秋姑娘?摇 ?摇?摇?摇冬姑娘?摇?摇?摇 ?摇。在对例句的品读赏析中,学生感受到了拟人手法的妙处,也知道了要抓住具有春天特点的事物写。学生兴致勃勃地聊起了夏的火热与阳关,秋天的凉爽与硕果,冬日的凛冽与白雪,片段仿写训练水到渠成。
在句、段的训练基础上,我们可以借鉴文本,进行整体仿写。如学习了叶圣陶先生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可以让学生仿照地点转换顺序的方法,结合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写一写《春游嬉戏谷》《三国城一日游》;如学习了《爱如茉莉》《爱之链》,感受到了细节描写的动人,可以写一写《今天要开家长会》《妈妈的叮嘱》……
当然,仿写除了形式和结构上的相似外,更重要的是方法上的借鉴和技巧上的渗透。这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很长时间的反复练习、不断琢磨和感悟领会,最终才能“用自己的文字,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拓展文本,放飞想象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当然,这是对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更需要教师抓住这个例子,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的本事。
教材中有诗歌、童话、小小说、剧本等很多不同体裁的课文,它们中有的描写人物栩栩如生,有的叙述故事曲折生动,有的内容深刻意蕴丰富。如果能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抓住文本背后的留白之处,在原文基础上进行续写、改写、扩写,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还能够放飞他们的想象力,激发起创作的灵感。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一种形式。教学中,我们可以有目的地选取如《寻隐者不遇》《示儿》等古诗进行“文包诗”改编的尝试。古诗变成了记叙文,情节更加丰富,对话更加鲜活,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有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当然,剧本也是如此,如将《负荆请罪》一课改编成记叙文,不仅让学生掌握和强化了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刻画方法,更通过资料的搜集补充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续写和补白也是“向读学写”的有效途径,它是在原文基础上的再创造。如学习小说《爱之链》之后,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想象“乔依醒来之后”的情节发展,紧扣乔依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活动进行描写,进一步深化“爱的传递”这个主题。再如课文《郑成功》中写郑军官兵与倭寇交战,敌人惊恐万状。此时,不妨让学生紧紧围绕“敌军惊恐万状”这个总起句展开丰富想象,进行扩写练习。这个训练不仅让学生对贬义词的运用能力得到了强化,对总分构段方式的特点进一步掌握,对反衬的作用有了直观了解,更激起了他们对郑成功的敬佩和对倭寇的痛恨,实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教学目标。
三、读中感悟,挖掘内涵
教材中的许多文章,不仅在语言、结构、表达上给人美的享受,在思想内涵上还能给予我们很多启迪,它们弘扬着真、善、美,传递着正能量,让人读后受益匪浅。
读后感,就是在熟读原作的基础之上,重点谈谈自己的感受。当然,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真正实现“读”与“感”的有机结合。
例如在阅读了《轮椅上的霍金》《海伦·凯勒》等课文之后,让学生自主寻找课文背后的故事,可以看看主人翁的生平,可以读读他们的著作,可以聊聊人们对他们的评价,再写写自己的感想。这个过程,是一个阅读、积累、倾吐、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深层次地挖掘了课文内涵,学会了多角度全方位看待问题,从而水到渠成地表达了真情实感。
向读学写,持之以恒,必能获得阅读与写作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