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军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农业高职学院多元文化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吴学军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承认校园多元文化的客观存在是农业高职学院开展多元文化校园建设的基本前提。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增大、生源构成日益多元化,农业高职学院校园的多元文化特征越来越显著。多元文化校园建设是生源多元化的客观要求、民族团结教育的需要,也是农业高职学院文化建设的诉求及对外合作交流国际化的呼唤。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将多元一体民族团结教育思想外化于行,开展了基于学生管理队伍多元化、多元文化体验常态化、民族文艺活动品牌化的多元文化校园建设实践与探索。
农业高职学院;多元文化;校园文化;民族团结
中国文化“多元一体、和而不同”[1],多元文化和谐共生既是客观现实,也是实现中华文化发展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教育承载着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开展多元文化校园建设,维护文化多样性是农业高职学院的社会责任使然。基于此,“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农业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对农业高职学院多元文化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进行了梳理。
多元文化是相对一元文化而言的,文化的多元、文化的差异是一种事实存在。文化是特定的利益群体和阶层生活方式反映,代表该群体的利益和意志。群体间利益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必然走向文化的差异[2]9。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校园文化是“校内部所特有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文化实施等的总和”[3],文化主体背景的差异决定着该文化体系中“同时存在、相互联系且各自具有独立文化特征的多种文化”[4]。农业高职学院的校园文化一样存在基于区域、地域、种族、民族、阶层等差异而呈现的多样性。
多元文化论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主张文化间的平等对待,奉行“弱势补偿”原则。多元文化反映的是文化的平等性[2]5,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并存。重视和依赖以多元文化为特征的校园文化建设是维护文化多样性在学校教育的具体体现。农业高职学院在构建和谐校园时必须承认和尊重校园文化多元化,坚持“一体多元”“和而不同”的原则,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实现校园多元文化共同繁荣为己任。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一所立足四川辐射西部以农为主的高等职业学院,是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一所高等职业学院,也是四川省唯一一所以农为主的高等职业学院。随着生源日益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特征越发凸显,加强多元文化校园建设迫在眉睫。
(一)生源多元化的内在要求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不论是生源地还是其民族构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首先,生源多元化。除了面向全省21个地市州招生外,农院还面向西部8省及海南省招生,省外招生比例达2.7%。学院农村生源占68.3%,大多来自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文化习俗各异的农村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文化的多样性。其次,民族构成及数量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四川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与阿坝州、甘孜州联合开展面向藏区高中起点“1+2”模式的人才共育项目,并特别举办“订单定向培养班”,民族学生数量大幅增加。根据学院教务处提供的数据,2016~2018届①共有藏、彝、羌、回、土家、苗、黎、蒙、壮、纳西、满、白、傈僳、哈尼、侗、傣、布依、瑶等18个少数民族710人,其中藏族474人、彝族122人和羌族64人。2015年民族生数量较之于2010年增长了156.32%②。
生源的多元化决定了校园文化多元化,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必将加剧不同民族文化、区域文化间的交流和碰撞,引起文化冲突。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多元文化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5]。为此,学院必须高度重视兼具多样性与包容性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校园文化建设。
(二)民族团结教育的需要
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生源多元化特别是民族学生数量的增多要求农业职业院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由于宗教信仰、文化传统、行为习惯的不同,少数民族学生有明显不同于汉族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加之少数民族学生到校后大多会遭遇“文化冲突”及文化适应[6]。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学校的稳定和谐,没有学校的稳定和谐,各族学生就没有安心学习、快乐健康成长的保证。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7],就要大力倡导各民族学生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欣赏多元,和谐共生。多元文化教育有助于各族群学生既保留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培养其融入主流社会的能力,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各族群关系的和谐、团结。开展多元文化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对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农业高职学院文化建设的诉求
农业高职学院除了承担传统意义上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社会职能以外,还要肩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文化创新的逻辑起点不是文化同质化、单一的因袭,而是亚文化间异质、多元的张力使然。异质文化间张力在交流、碰撞中所体现的活力是文化得以创新的前提条件。“高校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8]。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农业高职学院要承担国家、社会赋予的重托就必须为文化传承创新营造和谐、宽松环境,使校园文化建设保持应有的活力,尤其是在承担民族地区特别是藏区教育帮扶项目以及对口支援项目中,不仅要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还要肩负民族文化共生的责任,建设兼具包容性与多样性的校园多元文化,传承不同民族的文化,帮助不同文化群体学会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相互尊重和宽容,进而促成学院多元文化校园的发育与成熟。“多元一体,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既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也是多元文化校园建设的应有之义。
(四)对外合作交流国际化的呼唤
农业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多样性还体现在文化来源多元化上。除了国内文化来源的多元化,学院对外合作交流项目所带来的文化也丰富着校园文化内涵。近年来,学院加强了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力度,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先后与荷兰、英国、瑞典、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职业院校以及职业教育机构和培训联合会达成了合作协议,在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课程开发、远程课程共享、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培训、学生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比如与台湾朝阳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1+1+1”联合培养学生项目,与荷兰德隆腾大学长期共建畜牧兽医、园林园艺两个方向的“3+1中荷国际班”,启动交换生项目。在沟通、交流中,既有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信念与价值观的冲突,也有对人类共同利益和发展愿景认识的高度一致。此外,学院是农业部和商务部“南南合作”“中非合作论坛”援外和涉外项目培训单位,也是全国“南南合作”项目人才储备基地、英语培训基地、人员派出基地,多次承办“南南合作”项目外派专家外语强化培训班。学院的“一带一路”老挝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已全面启动,并开展了对老挝北部农林学院来蓉教师的首批培训工作。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涉外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校园文化的多元化。
不论是交换生往来交流,还是合作办学院校间师资互派培训,抑或亚非拉地区学员到校受训,要顺利实现跨文化交流,达成国际理解,都无一例外地呼唤基于多元文化“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多元文化氛围的营造。多元文化校园的核心在于价值观念多元化和视野的国际化,而对外交流合作的国际化要求多元文化校园建设的及时跟进。
(一)多元一体,外化于行
观念是先导。“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学院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思想。一直以来,学院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把民族团结教育的宣传学习落到实处。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以及各分院党团宣传部通过宣传专栏、报栏、板报等形式宣传“三个离不开”,解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同时定期组织教职员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学习研讨活动,切实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入寝室,进课堂”实践活动,以实际活动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思想落实到班集体建设、小组活动以及寝室生活中,使“平等团结”的思想入脑入心,内化为自觉的行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团结和谐的多元文化校园建设中,始终坚持“四个纳入”“四个统一”,即纳入学院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年度工作目标、纳入领导决策议题、纳入财务专项预算;统一规划部署、统一组织实施、统一检查考核和统一表彰奖励。行胜于言,以民族团结教育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学院为此先后获得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四川省最佳文明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学生管理队伍多元化
生源的多元化要求学生管理队伍构成的多元化。针对民族生源逐年增多、民族学生分散与集中就读的实际情况,学生管理队伍在专职辅导员单一构成的基础上,增加了中青年专职教师兼任辅导员的比例,大大缓解了专职辅导员的压力。考虑到藏区教育帮扶项目“9+3”及“1+2”学生集中的实际情况,学院与甘孜、阿坝、凉山三州相关部门协调,最终确定:(1)学院成立“9+3”学生管理领导小组,每个班派驻1名专职辅导员同吃同住;高中起点“1+2”项目由藏族专职辅导员管理;(2)各州由劳动、就业、教育等部门轮流选派驻校干部协助管理;(3)增加心理干涉力量。由于部分民族学生入校后对气候、环境、饮食、作息制度、社会交往不适应而出现文化分离、孤立现象[6],学院为此选派了心理咨询骨干力量适时介入心理干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9]学生管理队伍的多元化既是生源多元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丰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10]内涵的需要。
(三)多元文化体验常态化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来源之一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年轻一代的社会化是一种行为模仿的结果。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于社会情境中,只有站在社会学习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和发展。只有在多元和谐的文化情境中才能培养出具有多元文化情怀的人。学院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体验活动,除了组织庆祝民族传统节日比如藏族年、彝族年等欢庆活动外,还每周五晚在学院图书馆广场定期举行锅庄舞会。正是这片沃土,才会培育出诸如享誉四川高校的阿布多多组合、2014年中国好声音优秀选手苏琪繁、2015年全国传统武术冠军夏杰等典型。
(四)民族文化艺术节品牌化
文化品牌有利于增强文化的辨识度。打造以民族文化艺术节为品牌的多元文化校园建设既提高了学院的社会美誉度,又极大增强了师生员工的文化认同度,更进一步提升了创建全国一流农业高职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以“弘扬农院多元文化·品味特色风情”为主题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已经成为温江高校各族大学生的共同节日。少数民族文化风情讲座、少数民族图片展、少数民族趣味运动会和歌舞大赛,不只展现了农院学子的才情,还汇集了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师范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的文艺精英。民族文艺活动品牌化所带来的文化体验,不仅滋养了多元文化情怀、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而且强化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既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文化宣传与交流的有效途径,也是展示各民族文化才艺的重要平台。
团结和谐,多元共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必然要求[7]。农业高职学院多元文化校园建设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与宣传是基础,开展多元文化体验活动是关键,实现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理解是目的。农业职业教育不仅要在人才培养工作上有突破,还应在繁荣民族多元文化的团结教育中有所作为。
[注释]
①本次调查课题组采用“届”而不是“级”来统计,主要考虑到目前学院生源学制结构构成比较复杂,有“1+2”、“3+2”、“2+3”以及3年制高职生。部分在校生由于尚在中专或高中学习阶段,尚未进入高职学籍注册,若按级统计这部分,无高职学籍的学生就会缺失。因而就对在校生统计而言,按“级”统计在校生就不及按“届”统计准确。2010年以前按“级”统计,因为当时只有少量的“3+2”学生,按“级”统计的数据和按“届”统计大体吻合。
②课题负责人曾于2010年对学院民族学生进行统计,2008-2010级共有藏、彝、羌、回、苗、土家、黎、壮、白、布依、拉祜等15个少数民族277人,其中藏族、彝族和羌族185人(参见:吴学军.试论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农业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策略[J].当代职业教育,2011(10): 66-69.)。民族学生的增多与学院承担的民族地区对口支援项目有关。近年来学院与阿坝州、甘孜州联合开展高中起点“1+2”模式的人才共育项目,藏区生源明显增多。
[1]费孝通. 多元一体 和而不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07-27(4).
[2]冯建军.差异与共生:多元文化下学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5,9.
[3]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2,372.
[4]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2.
[5]班克斯.文化多样性与教育: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M].第五版.旬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6.
[6]吴学军, 洛绒降措, 孟频.高职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调查分析[J].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9(2):101-104.
[7]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Z].2008.
[8]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1-04-25(02).
[9]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1).
[10]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Z].2005.
(责任编辑:叶海霞)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Multicultural Campus Construction in Agricultural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Chengdu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WU Xue-jun
(Chengdu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engdu 611130, China)
The recogni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multicultural campus precedes the construction of diversified cultures on campu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the rapid enlargement of the enrollment scale and the increasing varieties of the students, mult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i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It is of great necessity to build a campus with mult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for the diversity of students and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but also for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higher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internationalized process of educational cooper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and areas as well. CAC has been conducting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multicultural campus construction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putting the thought of pluralistic integrated national unity education into action, diversifying the students management staff, normalizing the multicultural experience and realizing the brand strategy of ethnic minority cultural activities.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Cultural Diversity; Campus Culture; National Unity
2016-09-30
四川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一般课题“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农业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YWH1223)
G640
B
1009-1173(2016)06-008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