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与东亚研究终身教授)
彭凯平:幸福在哪里?
人性中散发光芒的那些特质,比如仁爱、正义、勇敢,以及好奇心、自控力等,会让一个人感受幸福,获得幸福。我们应该更关注孩子这些方面的发展和培养。
受访专家 |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与东亚研究终身教授)
彭凯平教授这几年和积极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是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北京积极心理学学会理事长,也是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我们知道,积极心理学是通往幸福的研究方法和实践之路。所以,谈及幸福话题,他应该是中国国内最有发言权的专家。
彭凯平教授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很长时间,于是我们先问起他是否能感受到中国父母与美国父母在育儿态度和方式上有所差异。他告诉我们,其实我们中国人可能是对孩子倾注了最多心力的一个民族,因为我们把孩子当作自己生命的延续,更希望和孩子永远在一起。
而美国的父母多是把孩子看成是上帝的礼物,认为孩子是生命中的过客,因此更强调个人主义,也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所以在教育方式上确实不一样。但是在教育态度上,他认为中国父母更具优势,愿意花大量的时间陪伴孩子,也更遵从为人父母呵护孩子的天性。所以,我们既没有必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跟风,正如彭凯平教授所说,其实中国父母亲作为世界上最勤奋、最有爱心的父母,最应该能培养出幸福的孩子。
但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未来呈现出越来越多不确定性的今天,中国父母有着太多的担忧和焦虑,这也使得我们的家庭和孩子似乎缺少了幸福感。
彭凯平教授提醒父母,首先,不要把我们在其他方面所承受的压力、紧张或恐惧带回家。虽然他也同意这很难做到,但是他更明确地指出,这种因为压力、焦虑,甚至社会规则而产生的消极情绪迁移,实际上是让孩子不幸福的特别重要的原因之一。
其次,他还谈到了一个让家不幸福的原因就是社会异化。也就是说一些父母把家庭的本质——一个幸福、安定的港湾,变成了人生奋斗的战场之一。这些父母把孩子的升学、考试都当成是“战斗”,而且更让他们焦虑的是,这还是一场不完全受自己控制的“战斗”——孩子的学习终归是孩子自己的事,不是父母自己拼命就能完成的,因此会变得更加焦躁和急功近利。
再次,他认为还有一个让家庭不幸福的问题就是,中国人太容易把家庭看作是自己人生的一种验证和证明。所以有些父母就把孩子当成了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的寄托,比如自己没能上大学,孩子一定要考上;自己没念名校,孩子一定要进名校等。他认为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不仅让家庭丧失了幸福,还是父母自私的一种表现。因为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父母没有完成的心愿,不应该让孩子去“报仇雪恨”。
彭凯平教授一直强调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整体体验。他认为,幸福是很广泛的概念,不是一种单一的情绪。开心只是幸福的一个方面,不是全面。幸福一定是特别积极、愉悦的感受,但同时它又有一定的意义。这个意义是指我们知道它为什么好,知道这么做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正是这种整体体验,能使人们区分出幸福与一些短暂的、没有意义的开心的差别。所以幸福有认知的成分,但必不可少的更是情感的成分。而彭凯平教授告诉我们,其实这种整体体验在家庭中是最多的,中国人所谓的天伦之乐就是如此:全家人相亲相爱,维系关系,同时每个人都感觉愉悦。
另外,父母爱孩子也是一种幸福,因此亲子之爱会产生有意义的结果,同时让孩子愉悦。彭凯平教授说,甚至有人用心理学的方式可以计算出来,一个人最重要的幸福来源可能就是他的婚姻和家庭:家里的亲人,要一起生活一辈子,如果家人不开心,你也不会开心;家庭中有着很多丰富、美好的记忆和愉悦的心理感受,包括爱、满足、自豪、欣赏和支持;在家庭中,我们还能回归心灵的宁静,不感到孤独。心理学有很多实验都表明,一个人在家里得到的正面、积极的情绪比较多,负面情绪比较少。所以彭凯平教授说,家是一个人幸福的港湾,这话一点没错。
人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细胞,使得人类学会从简单模仿到更复杂的模仿,由此逐渐发展了语言、音乐、艺术、使用工具等。也正是这样的特征,使得人类的情绪可以相互传染,所以彭凯平教授告诉我们,幸福也会相互感染和传递。也就是说,在家庭中,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我幸福他就幸福,他幸福我也觉得幸福”。所以,彭凯平教授认为,父母的幸福感基本上决定了孩子的幸福感,如果父母感觉不幸福,孩子也不会感觉幸福。人就是这样互相感染的生物。看来,不幸福的父母没有办法去创造孩子的幸福,想要孩子幸福,还是先让自己幸福起来吧!彭凯平教授和我们分享了中国伟大思想家费孝通先生的一句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也就是说,一个人首先要自己美才能够成人之美,自己都不美,很难去成全别人。之后才能“与共和大同”。幸福和快乐也是一样,自己拥有,才可以让孩子、家人甚至周围的人都感受到。
对孩子的培养,不仅要根据孩子的大脑发育和心智成熟度来进行设计,同时还要知道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从进化的角度来讲,人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情,其实都是有意义的,因为这就是天性。现在很多父母都开始了解和重视儿童认知的发展,比如几岁学语言、几岁学走路等,但是对于人性发展的阶段还并不是很清楚。
彭凯平教授说,积极心理学过去10年来很重要的一项科学突破,就是已经意识到人性特质的发展和培养也有关键期。比如2岁半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5岁开始要让孩子学会自控;到了9岁左右,就要开始关注情商培养;12岁则是一个孩子价值观初步建立的时期……彭凯平教授认为,这些培养,太早开始不行,太晚也会出问题。而如果在适当的时候培养,就可以将一个孩子引上幸福之路。
彭凯平教授开玩笑地说,现在很多大孩子甚至成年人,都不懂得什么是“同理”,看到身边的人在哭,还在那儿给人家讲大道理。其实这就是在发展同理心的时候没能适时发展和培养。他举例说,比如一般2岁左右的孩子就开始出现同理心,也就是开始知道并试着猜测别人的心思。比如妈妈回家后东张西望,孩子就会问:“妈妈,你是不是在找拖鞋?”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理解分享,这也是同理心的体现。这个时候就可以引导和训练孩子多了解别人的心思和心态。彭凯平教授说,其实同理心发展好的人,往往也是这个社会上幸福的人和聪明人,因此他知道对方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所以能够准确回应,获取对方的信任和好感。而儿童情商教育,彭凯平教授提到,美国都是在孩子9岁的时候才开始做,因为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才开始关注别人的事情,因此提早训练并没有什么用。自我控制也一样有“关键期”,如果孩子3岁就开始训练他的自控力,反而是在违反天性,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愤怒、焦虑、恐惧、无所适从,出现心理问题。
彭凯平教授一再强调,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靠的是同理心、情商、关注别人、自控力等这些人性,而不是所谓狼性、虎性这些动物本能。也正是人性,才可以让我们去追求幸福,感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