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高 方
走入基层 走近群众 走进春天 2016媒体“新春走基层”大型系列报道观察
本刊记者 高 方
2011年1月开始,在每年春节期间,由中宣部组织、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开展的全国性基层采访活动——“新春走基层”,至今已连续开展了6年,备受瞩目。
让群众做主角,将镜头对准民生。早在2013年宣传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人在哪儿,我们的重点就在哪儿。”2015年1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再次强调,“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积淀多少深情。开展“新春走基层”以来,各媒体争相报道许多鲜活的形象,基层的普通百姓、一线的干部职工、边疆各族人民等,成为镜头前最亮丽的风景线;锻炼出一大批中国好记者,举家团圆之际,他们走边疆、入老区、访农家、进灾区、下厂矿、到牧区……田间地头到处活跃着他们的身影。2016年是“新春走基层”活动开展的第6个年头,本刊记者观察到,此次活动开展面更广、联动性更强、走基层更加深入,不断深化、不断提高、不断推新,采写出了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新闻。
近日,中央各主要新闻媒体集中报道“新春走基层”系列采访活动,内容受到读者及社会各界大力“点赞”。
《人民日报》涉“贫”报道引关注。“群众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就演绎在哪里。”这是《人民日报》“新春走基层”的开栏语。2月1日~15日,《人民日报》共派出110余名记者,组成20多个采访分队,累计刊文72篇,春节7天长假,共刊图片53幅。记者紧贴基层,寻访每一寸城乡土地上的新变化,讲述顺应时代发展的好故事。2 月3日,一版头条的一篇《琼海“田园+”脱贫记》,关注精准扶贫。文中提到的为脱贫量身定制的“田园+”,使全市3067户12199人脱贫,完成脱贫计划的530%。记者关注脱贫新变化的同时,也不曾忘记曾报道的地方。1984 年6月24日,刊载在《人民日报》头版的读者来信曾引发全国关注,信上说的赤溪村在上世纪80年代仍有“地瓜苦菜是主粮,一碗盐水作成汤”的困苦景象,30多年过去了,记者仍惦念这里的人民。2月1日,社编委、秘书长王一彪带队,深入该地采访调研,六易其稿,终成两篇共9000余字的长篇调查报道,全景展示“中国扶贫第一村”32年间的脱贫路。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杜飞进带领采访组赴海南琼海调研扶贫情况(图片来源:琼海在线)
新华社以小见大,注重多样化报道手段。1月31日起,新华社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并与新华网形成联动。截至发稿前,共400余名记者深入全国31个省区市,播发文字稿件近300条,图片稿件500余张,音视频稿件108条共计364分钟,各种形式的新媒体报道1000余条。稿件以注重党中央的政策要求和基层实践相结合、主题报道和新春报道相结合,突出新闻性、贴近性,以小见大,注重运用街访、海采、实地调研、现场目击等多样化报道手段。其中,有关西藏“4·25”地震重灾区中尼边境吉隆县的一组报道引发关注,稿件以“中国梦”为轴线支撑,聚焦灾区群众生活状况及精神面貌。2月13日稿件一经刊发,中央主流媒体及各类地方媒体相继刊登,各大网站及客户端广泛转载,形成宣传报道合力,传播浓浓的正能量。
央视报道年味浓浓,围绕“民”字做文章。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朝闻天下》《新闻30分》《共同关注》《东方时空》等重点新闻栏目,同推围绕民生、民情、民乐的系列节目,央视新闻中心派出70多路共240多名记者前往多地进行采访,围绕中国梦、精准扶贫、城市治理能力等主题,推出系列报道。新闻频道“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家的方向·平安公路》,全景式呈现农民工回家的路。央视特别节目通过直播、航拍、实地探访等方式,聚焦多地保障春运安全的相关部门,为春运提供及时信息服务。《新闻联播》持续推出“基层新答卷”系列报道精编版,播出《刘土楼村的春天》《福建屏南:一线干部的扶贫经》等节目,通过纪实手法,拍摄鲜活的人物和曲折生动的典型故事。
《光明日报》等发挥各自优势,齐颂祖国好。《光明日报》在一版及要闻版开设“新春走基层·体味获得感”专栏。2月1日,一版头条刊发副总编辑李春林等采写的《好山好水好社区——在徐州泉州看共享发展》,将笔触和镜头对准普通百姓,从切身感受中展现大格局,反映出振奋人心的变化和深化改革的成果。《经济日报》策划“新春走基层·触摸中国经济的温度”系列蹲点调研。社长徐如俊、总编辑张小影等带头实地调研,关注特色乡镇、农牧区建设的新风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栏目开辟“新春走基层”专栏,上百名编辑、记者、主持人深入基层,感受民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充分发挥多语种优势,策划“菲律宾人在中国”“马来语记者过年随手拍”“土耳其语记者赴河北农村采访”“波斯语记者走进北京老百姓家里”等一系列“新春走基层”报道,向海外受众展示中国年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脱贫路上的赤溪村》文尾处,记者这样写道:“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把赤溪村今天的故事讲出来,更有责任记述赤溪村30多年的脱贫历程。”(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16年新年伊始,中央网信办首次组织开展了网络媒体“走转改”活动。引导网络媒体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精准化、接地气的采访报道,在“微故事”中展现大气象,从群众切身感受中展现大格局,记录基层变化,书写时代篇章。
全媒体全业态融合报道,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春节期间,14家中央新闻网站组织523名记者编辑,围绕新春新气象、情暖回家路、家乡美、创新创业等题材,把笔触和镜头对准普通群众,聚焦一线劳动者,讲述了充满亲情、温暖人心、喜庆祥和的中国故事。本刊记者注意到,14家中央新闻网站均开设带有统一LOGO的“走转改”专题,整合网络、报纸、电视、广播等全媒体全业态融合报道,加强了微信、微博、H5等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的应用,并推动主要商业网站同步开设专题专栏,共同呈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努力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百余篇精品网报,共筑“中国梦”生动图景。人民网记者用拉家常的笔法写出《春运故事:异地而居的“候鸟父母”回乡记》,深情刻画“候鸟父母”为儿女奔波劳碌、感人至深的生活场景。新华网派出81名记者编辑,分赴青海湟中县新庄村、广东东莞樟木头镇等十多个省区市的基层一线,记述当地干部群众的新春故事。“新华社”客户端制作“新华社记者‘新春走基层’”专题,《用“吹糠见米”的实干把日子过红火——节前重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地方》一文,深入习总书记到过的陕西、河北等贫困地区,用现场描述手法反映百姓生活新变化。光明网则主打温情、乡土、文化,2月1日起开设“新春走基层”专题,包括“春运故事”“棚改新貌”“脱贫心声”“创客新年”“秒拍新春”等多个板块,并发起“春节里的一百张笑脸”随手拍活动,开展“温暖回家路”“新春新气象”图片征集活动,引来互动和关注。中国经济网《重访芦山地震灾区:青龙场村年味浓》的记者冒着腊月严寒,来到四川雅安“4·20”芦山地震震中龙门乡青龙场村,目睹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迎新年的欢乐景象,感受受灾群众乔迁新居的幸福喜悦。中国网的《北京铁路“伉俪”聚少离多服务铁路15载》聚焦春运幕后英雄的默默奉献,令人动容。
截至目前,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原创作品698篇,有百余篇精品被众多网站转载,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报道串联起筑就“中国梦”的生动图景。
春节期间,各省广电台“新春走基层”报道将镜头对准春运、寒潮及偏远山村等,蹲下身子、扎根土地、心系人民,为观众报道一个个动人故事。
浙江卫视抗寒报道暖心聚力。1月20日起,浙江受到强寒潮影响,出现大面积积雪冰冻天气,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困难。浙江卫视第一时间启动新闻应急机制,全力开展防御强寒潮报道行动。1月19日~23日,浙江卫视派出10个团队,开通近20个卫星和光缆直播点,在《浙江新闻联播》等3档主打栏目及黄金时段聚焦强寒潮,推出总时长295分钟、共计10档新闻直播。特别是1月23日,该台以社会效益为重,延播当天电视剧并撤播黄金档综艺节目,保证当晚两档抗寒潮特别节目如期播出。浙江卫视整合全省之力,多方联动航拍、多地联动直播,充分利用先进航拍设备,通过卫星光缆连线、新媒体发布、宣传片、大密度播出滚动字幕等手段,充分展现浙江万众一心共抵严寒的宝贵精神。本刊记者认为,“新春走基层”不仅在新春佳节送温暖、送喜庆、送祥和,更重要的是送去了百姓最需要的新闻信息。
湖南卫视“新春走基层”——直播香草源
网站开设带有统一LOGO的“走转改”专题
黑龙江广电极寒中觅基层“龙江精神”。1月25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特写《不畏严寒 为一线工作者点赞》,其中的《战严寒筑长堤 为保汛期安全》是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龙江火热之冬”系列报道中的一集。极寒天气下的新闻人不畏困难,他们上冰塔、下雪坑,行进在“新春走基层”的路上,于1月中旬推出“龙江火热之冬”系列报道,涉及公路、铁路、水利、地铁、油田、通信等多项重点工程建设,充分展现攻坚克难、勇于奉献的“龙江精神”。“天天起早贪黑的也得干,开通以后咱们以后就省劲了,将来我得告诉我儿子,这是你爸参加建设的高铁,能不骄傲吗,值得!”像这样生动的报道展现基层一线“冷”中的“热”,挖掘采访对象“硬”中的“柔”,带给观众的是极寒中冒着热气儿的好新闻。
广东台春运首日追“温暖回家路”。1月24日是2016年春运首日,受冰雪天气影响,作为我国人口流动大省广东的春运可谓难上加难。广东广播电视台派出近50路记者,分赴公路、铁路、机场、航运等地,用大型特别直播节目和集结式新闻板块形式,报道广东各界采取各种方式化解寒潮影响,让农民工为主体的旅客平安返乡的故事。春运首日当天,广东台新闻频道推出两小时春运特别直播节目,台属各电视频道播出有关春运新闻100条,广播新闻播出特别节目90分钟。一位市民看了节目后说,“这一幕幕镜头和一个个故事,让我感觉到暖意”。一位铁路职工说,“大爱让寒潮不再冷”。这些带有温度的新闻,源于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更源于对人民群众深深的爱和关怀。
湖南卫视走基层促开发,报道、扶贫两不误。以打造娱乐品牌节目为长的湖南卫视,在新闻策划方面也可圈可点。曾有媒体称:湖南卫视的节目走到哪里,哪里就会火。究其原因,本刊记者认为万变不离其宗——找准受众的口味,抓住受众的心是关键。湖南省地处我国中部,由汉苗侗瑶土等多民族组成,具有独特魅力。湖南卫视深挖本土特色,走基层促开发,报道、扶贫两不误。2014年至今,每年的“新春走基层”都是选择当地特色少数民族地区,报道风俗习惯,展示当地历史文化、美食、自然景观等,新闻报道被赋予文化内涵,寓教于乐一体。不仅如此,还在报道中发掘丰富的土特产品和独具特色的文化,使大山迎来一拨拨慕名前来的旅客,使山货找到好销路,使“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少数民族山寨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本刊记者注意到,今年的“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在走入基层、走近群众、走进春天的同时,还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创意迭出。
三地沈报联动,共报京津冀新发展。春节期间,《北京日报》联合《天津日报》《河北日报》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新春走基层·年味京津冀”,三地党报分别派出6路记者,深入燕赵大地、海河之滨,带着读者体味三地浓浓的年味,感受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气象。2月9日~14日,共刊发18余篇新闻特写。三地党报的联动报道,是“新春走基层”的创新升级,报道主题日日出新,分别从冬奥会、三地冰雪运动、京津冀年味景象、三地的交通出游、疏解非首都功能、三地春节文化等角度,全面展示一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变化。
《新京报》系列报道“我的父亲母亲”
众媒体热衷“返乡日记”。回家过年,似乎是年味最十足的体现,媒体人返乡不只为团聚,还带着思考观察家乡的变化,各式“返乡日记”应运而生。《新京报》从2月6日起,连续推出13期系列报道“我的父亲母亲”,通过记者还乡、“新春走基层”的方式,介绍父亲母亲的故事。正如开栏语所言,“我们记录父母,也在记录时代。”情真意切的特写,细致入微的描述,述说着家乡父母在2015年的经历,折射出大时代背景下,国家发生的重大政策变化,勾勒出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父母写照。2015年,80后博士生王磊光《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一文,引发热议。为了感受真实的乡村,《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一年后来到“返乡博士”王磊光的家乡湖北省罗田县大雾山村,并于2月19日刊发《一年后探访“返乡博士”的家乡》一文。记者以独特视角记录山村外出打工者改善乡村、反哺乡村、建设乡村,留给读者的是中国打工者通过打工不仅改善家庭生活,也在“见世面”的同时,心系家乡的思乡、惜乡之情。文尾这样写道,“在大雾山村,很多村民为了方便,喜欢把迷雾的‘雾’写成务实的‘务’,这种务实,也让夏春光说起自己回村创业的初衷,满怀希望:‘过去20多年,我做过很多事,但是没有一种事情可以称得上事业,现在年过四十了,不能再等了,就想着弄点名堂出来。人生总要留点东西下来,你说是不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朴实无华的记录,读罢使人动容。
春节休刊不停“报”。春节期间,许多报纸选择休刊,但报社记者编辑依旧马不停蹄,通过新媒体为读者提供报道,新闻“不打烊”。2016年春节是《温州日报》近年来休刊时间最长的一次,初一至初六虽不出报纸,但新闻全部以数字化的内容,通过温州新闻客户端、掌上温州客户端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为读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向读者展示温州日报媒体融合的新成果。截至发稿,原创稿件共发表130余篇,初一至初五《温州新闻》APP的点击量为8万余次,迎来阅读小高潮。报纸在节假日休刊或已成惯例,但不变的是那个“不见不散”的约定——利用全媒体集群报道方式播报新闻,新闻报道从不曾因任何假日而停止。
2月19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进行调研时,同正在“新春走基层”的记者进行连线,并鼓励大家要接地气,多采写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习总书记对媒体的关心,对媒体人的关怀是我们工作的强大动力。泥腿子走出好文章,不畏严寒、不畏困苦,在“新春走基层”行走的6年间,深入人心的作品层出不穷,引发百姓深思的关键词出了不少。广大新闻工作者将带着走基层的职业精神,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