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晓红
2015年地市党报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文/张晓红
在融合发展中,地市党报既要遵循一般新闻传播规律,又要学习和研究新兴媒体的发展规律,在新闻传播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采编业务流程、实际操作等各个层面,坚持优势互补、一体发展,融合新兴媒体的技术优势和传播特点,巩固传统媒体的自身优势,在全面融合中实现全新的发展。
地市党报作为我国党报方阵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当地具有很大影响。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以来,各地媒体广泛开展以融合求发展、用发展促融合的创新实践。一年多来,地市党报在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融合之路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本文围绕“地市党报融合发展”这一主题,以地市党报业界人士2015年度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及相关研讨会资料为依据,梳理有关地市党报融合发展的实践与研究成果,以期为业界和学界进一步实践和开展研究提供参考。
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极大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对报纸等传统媒体产生了强烈冲击。新媒体凭借信息传播的便捷、快速和广泛性优势对报纸形成重重挤压,分流受众,蚕食广告业务,使地市党报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惑和挑战。
在传播速度上,同样一则消息,新媒体不用经过复杂的编撰程序,就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读者,而报纸可能还未发行,这则新闻就已经过期了。在传播方式上,传统媒体表现的是“单向度”传递,即“我刊登什么,读者看什么”,而新媒体早已将新闻生产转变成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双向沟通甚至于多向度的“众包”机制。对于移动互联网而言,将“我发你看,我播你看”变成了“我推故我看、我选故我看”或“我参与故我看”。在广告和发行方面,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广告收入来源,被新的平台分化、蚕食,发行收入难以支撑人力、采编、纸张、印刷成本。此外,办报人才比较匮乏,新闻竞争意识、读者服务意识也不够,这些短板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地市党报的发展。
面对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传统媒体生存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新媒体为扩大影响力、传播力,纷纷到地市级城市抢夺地盘,国内个别报刊停刊预示着纸媒退出已成常态。
一些地市党报人对媒体融合认识存在误区。有人过度悲观恐慌,认为传统媒体将会被新兴媒体代替,会被社会无情抛弃,很快会死亡消失;有人盲目乐观,认为传统媒体依然有着良好的前景,觉得地市党报是党的主流媒体,不会受到大的冲击;也有人麻木不仁,抱着过一天是一天的心态,不考虑地市党报能否适应市场和新形势的要求,任其发展,走到哪儿算哪儿;还有人期望党和政府财政供养或包养,以便应对移动互联网带来的重大冲击,以“等靠要”为主。
存,还是亡?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地市党报如果不自我革新,加快转型发展,就有可能错失良机,被读者和客户边缘化。有人直言,“我们不敢跨界,就有人敢跨过来‘打劫’,即便有行政的干预和支持,最终也会被市场所淘汰。”地市党报如果不转型拥抱新媒体,很大一批城市综合类的报纸将被重组,被停刊;或者作为党报,财政把你养起来,但人员将裁掉一半甚至更多。这个时间大概在五年之内。
认清危机和挑战的同时,地市党报从业者要增强自信,牢牢把握自身优势。地市党报在我国党报体系中数量最多、最接近群众,能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听到群众呼声。地市党报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传播社会主流文化中,肩负着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是其在互联网洪流中屹立的根基。地市党报是当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见证人和记录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本地的建设和发展留下全面和权威的记录。
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地市党报的优势集中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治优势。在宣传党委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具有权威性,这样的权威性会生成全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对于党报的“必读性”。二是政策优势。党报和政府各机关有着先天的联系,因此,具有政策首发优势、政策解读优势和政策传播优势。三是政务优势。党报要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作用,发挥好党报监督政府部门改进工作作风、为人民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和行政服务等各项优势。
《意见》发布以来,地市党报坚定融合决心,加快实践探索,着重围绕组织架构、采编流程、全媒体平台、用户体验和运营模式等方面,开创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架构重组和流程再造。多数地市党报认为,融合发展必须改变传统媒体原有的内部组织架构设置,不能仅按照采编、经营、行政后勤这三大块设立机构部门,采编系统要打破按政府机关分工和行业不同而设置相应部门的做法,各部门之间、编辑记者之间互相分割,互不联系,甚至唯恐别人越界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广元日报社在全方位融合后,从组织机构上打破了条块分割、机构重叠、人员各自为政的旧模式,成立了采访中心、编辑中心、经营中心、服务中心,使各种资源都得到了共用。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抓住“报网融合”这个牛鼻子,强化“用户、需求、产品”三个导向,重组机构、人员、平台、渠道等资源,对《徐州日报》、中国徐州网两大媒体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将传统的党报编辑部和采访部改造为全媒体编辑中心和全媒体采集中心,实行素材的全媒体采集、发布。
《昭通日报》在统一指挥的新闻中心,通过设QQ群、微信群、公共邮箱,让记者和编辑随时了解伙伴们的去向。在哪里采访、采访什么内容,大家通过以上平台,一目了然。新闻中心有新的选题,第一时间在QQ群、微信群里报告,避免多组记者到场的“撞车”现象发生。在统一指挥的编辑中心内,日报、晚报、新闻网、新媒体等编辑室的编辑,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轮换岗位。在统一管理的广告经营中心,广告产品以“打包经营、套餐推广”的办法向社会投放,整体推进报社的广告创收,增强报社的财力。在统一运行的行政管理中心,通过进行专业的公司化运作,精减人员,降低成本。
打造全媒体平台。《张掖日报》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采用先进的新闻采编软件和编辑系统,提升报业的数字化出版水平;抓住新媒体移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大趋势,不断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建成了甘肃张掖网、“张掖手机报”等新媒体,开通了《张掖日报》数字报,并依托新浪、腾讯等平台,开通张掖日报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正在发展张掖日报移动客户端,全力打造以《张掖日报》为核心的全媒体平台。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已初步构建起一个云平台(中山报业传媒云数据资源平台)、一个产业园(中山报业数字文化产业园)、一个新媒体矩阵(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四大传播渠道(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户外媒体)的全媒体、全产业链的基本格局。《萧山日报》已经形成了一个传媒产业群,以“五大传媒”包括纸质、网络、移动、户外、数字电视等为主体,以“九大端口”包括《萧山日报》、萧山网、手机报、移动终端APP、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城市电视、户外阅报栏、政务微博等为发布平台。
重视用户体验。《宝鸡日报》构建了立体综合式传播构架,以党报品牌的影响力,打造了微信、微博、手机报、移动客户端等平台。微信平台“微客来”因报道手段多样、信息传递快捷,在当地覆盖面很广;客户端“掌上宝鸡”为读者提供的信息,因具有浓烈的地方风味而别具特色;宝鸡网以刊发纸媒信息为主,努力扩大党报的品牌影响。这就使以《宝鸡日报》为主导的舆论影响力在当地得到了全方位延伸。
创新运营模式。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以转型升级破解“集而不团、大而不强”的难题,全面整合广告、用户、平台、品牌等方面的资源,围绕主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运营模式,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在集约化经营道路上迈出了成功步伐。为了打造新型的全媒体矩阵和融合营销平台,充分发挥党报集团品牌和用户资源的优势,在旅游、会展两大领域进行业务拓展,融报刊、网站、广播、移动终端、户外广告屏为一体,形成了良性互动、一体发展的全新格局。
十堰日报传媒集团采取集团式运作、多元化经营、全媒体发展的思路,用好自身品牌,整合自身资源,努力延伸产业链,实现跨行业、跨地域发展,构筑起报业转型、融合发展的新支点。
地市党报在大力推进融合的实践过程中,就如何深化融合发展,从思维观念、整合优势资源、内容建设、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的实践值得深入总结和思考。
切实转变观念。思想封闭、观念保守,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最大掣肘。地市党报体量小,接地气,理应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开路先锋,要带头打破和清除原有的思维定式和畏难情绪,破除不想融合、不敢融合、不会融合等思想认识的束缚,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全力推进媒体融合。党报要改变只顾单向传播,不管受众感受的旧思维,应建立起基于互联网的尊重读者、服务用户、互动参与的新观念,与用户打成一片,为用户提供喜闻乐见的新闻产品。如果报社的领导层不能转变观念,对媒体融合发展依然缺乏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那么这些报社的融合发展只能是水中之花。
整合优势资源。地市党报融合发展就是要整合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内部,要实现党报自身资源统筹优化,党报与子报、手机报、网络、微信、微博等有机结合,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相结合,达到资源充分高效利用。外部,要发挥地市党报的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推进媒企联盟。作为地方党报,要运用好各种媒体平台和传播渠道,努力维护并不断巩固和发展政府、市场和用户(市民)之间的关系。把新媒体作为社交的平台,把用户作为新媒体建设的核心。把党报的各种优势,转化成融合发展所需要的优质资源。
着力耕耘内容。媒体融合时代不能仅强调技术引领和驱动,必须更加强调内容支持,以内容赢得发展优势。地市党报不能被网络牵着鼻子走,不能片面追求时效,要善于对读者的关切点进行深度报道和专题化操作,努力寻找适合纸媒特点的呈现形式,以反映地方特点的深度报道,彰显个性,强化与当地读者互动,凸显地市党报的优势。
全方位深度融合。力促报业转型升级要实现“五个融合”。一是管理融合,为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内容融合,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始终坚持“内容为王”;三是平台融合,建立融媒体中央控制平台,为媒体融合搭建“快车道”;四是渠道融合,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渠道,互联互通,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推动一体化发展;五是经营融合,强调“转型”不是“转行”,报业仍然是主业、核心,不是立即抛开报业另起炉灶,“转型”是“升级”,不是固守,需要在原有模式上寻求新突破。
在融合发展中,地市党报要遵循一般新闻传播规律,又要学习和研究新兴媒体的发展规律,在新闻传播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采编业务流程、实际操作等各个层面,坚持优势互补、一体发展,融合新兴媒体的技术优势和传播特点,巩固传统媒体的自身优势,在全面融合中实现全新的发展。
关于地市党报融合发展的话题,本文在搜索相关论文时发现,2015年的成果大多来自业界主办的期刊,作者也基本出自业界,有地市党报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也有一些一线的编辑记者。这些成果不乏理性的思考和智慧的火花,反映出媒体融合大潮中数量众多的地市党报的创新实践和宝贵经验。
本文所选取的文本,基本涵盖了我国东南西北中各个区域;从地市报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看,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也有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在全国有一定的代表性。不同地区的地市党报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有所不同,但因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已成为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期待学界更加关注地市党报的发展,出现更多相关学术成果。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