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建军黄荣(.陕西理工学院体育学院 陕西汉中 7300;.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0000)
社会变迁背景下陕西农村体育发展与社会变革的适应性研究①
焦建军1黄荣2
(1.陕西理工学院体育学院 陕西汉中 723001;2.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0000)
采用文献资料、访问调查、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社会变迁背景下,陕西农村社会变革情况,体育发展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适应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在政府宏观调控、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地方特色体育发展、群众体育价值取向等方面,体育发展和社会变革相互适应;在体育发展管理力量、体育舆论宣传、体育公共设施、群众参与意识等方面,体育发展和社会变革不相适应。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使二者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下能协调发展。
社会变迁 陕西农村体育 社会变革 适应性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在新农村建设这一社会变迁背景下,农村体育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发展农村体育产业意义重大[2]。
该研究在对新农村建设这一社会变迁背景下,陕西农村社会变革和体育发展具体情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两者的适应性进行了判断,旨在分析陕西农村社会变革对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制约因素,探讨该地区体育发展趋势,提出针对性建议,促进当地农村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丰富和发展农村体育问题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1 概念界定
1.1.1 社会变迁
表1 陕西省农村社会发展情况统计
表2 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统计
①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P065)。
作者简介:焦建军(1971—),男,汉,陕西榆林人,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及群众体育。
社会变迁是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这一概念比社会发展、社会进化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包括一切方面和各种意义上的变化。社会变迁理论可分为进化论、循环论、均衡论和冲突论[3],而社会变迁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变迁、人口变迁、经济变迁、社会制度和结构变迁、社会价值观的变迁、生活方式的变迁、文化变迁、科技变迁等[4]。结合上述对社会变迁概念的说明,该文中所涉及的社会变迁主要指陕西省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变化。
表3 陕西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情况统计
表4 村民文化程度分布情况(n=1650)
表5 村民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认知情况(n=1650)
1.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以集体经济为基础、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和产业化、农村经济比较繁荣、农民生活宽裕、村容整洁、基础设施健全、乡风文明和谐、管理民主的农村[5]。
1.2 社会变迁背景下陕西农村社会变革情况分析
1.2.1 陕西农村社会发展情况
自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逐步经历了一个由农业向非农产业发展的重要转变[6]。表1列出了陕西省农村社会发展情况,表1通过对比2006年和2014年的城镇化比率、农村人口、生产和生活情况,反应了近10年来陕西农村发展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陕西省作为农业大省,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要看到由于城镇化进度的加快,耕地面积也在逐年减少。[7]
1.2.2 陕西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随着陕西农村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当地农村的产业化和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表2列出了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从广种薄收中解放出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灵活种植,同时在政府积极引导下农村的工业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都使得农民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8,9]。此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林业环境,确保了该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2.3 陕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陕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如表3)[7,10]。
1.2.4 社会变迁为陕西省农村体育发展带来的机遇
表3列出了陕西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情况,从表3中可以看出,该省农村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农民就医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农村人口文化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新农村建设为陕西省体育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条件,带来了重要的机遇。首先,随着农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交通条件、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农村开展体育运动创造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其次,随着农民经济收入的不断提升,群众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人们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也会变得越来越强烈;最后,农村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农民劳作实践受季节限制非常明显,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传统的生产劳作必将向着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式转变,使得农民能够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1.3 社会变迁背景下陕西农村体育发展情况分析
1.3.1 陕西农村体育发展的经费来源和使用情况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颁布实施的《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文件精神,农村体育经费来源渠道主要有政府、社会、体育彩票公益金和农民四方面[11]。陕西农村体育经费来源也主要集中在上述四种渠道,但就目前而言,陕西农村体育经费主要来源渠道仍然是政府拨款,通过社会集资、体育彩票公益和农民个人体育投入方式获得的体育经费远未达到合理水平,造成经费来源单一,体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据调查发现,目前陕西农村体育经费主要被用于省、市、区县体育部门、老年体育协会等部门组织的体育竞赛,订阅体育报刊书籍,聘请健身教练培训社区或者企业内的体育骨干,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场地设施的维修等。
表6 村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n=1650)
表7 村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n=1650)
表8 村民体育消费情况(n=1650)
1.3.2 陕西农村体育发展的场地设施情况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是农村体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体育开展的物质基础,陕西省相关部门对于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发展建设一直以来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大力开展实施乡镇农民体育设施建设,建成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 536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4个,全民健身路径1 000余条及户外活动基地、体育公园等,直接和间接受益人口近千万人。十二五期间,陕西省组织实施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94个,村级农民健身工程10335个,陕南移民搬迁安置点体育器材配送工程300个[12]。
1.3.3 陕西农村体育组织管理情况
陕西省体育管理机构较完备,省体育局设有负责农民体育的群体处,各市/县一级的文化体育局设有负责农民体育的群体科/股,此外农村各级政府都建立了主管农民体育的相关机构,同时还在省、市、县、乡各级建立了农民体育协会[13]。但是从调查中也发现,除了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真正发挥了组织管理农民体育活动的职能外,各级政府机构对于农民运动的管理指导作用非常有限。陕西省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多数以群众自发组织的方式进行,但一些组织在管理方式及其他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缺少专业体育指导员,活动经费和政策支持受限,难以形成正规的竞赛形式和进行广泛普及。
1.3.4 陕西农村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现状
通过对关中、陕南和陕北三地部分农村的实地考察了解到,目前在农村参加体育活动的以中老年人为主,在被调查的1 650人的文化程度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随着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为开展农村体育锻炼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表5是村民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认知情况,从表5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村民对于这些概念仅限于基本了解,而且还有不少村民甚至不了解,说明农村体育健身工作开展过程中尽管取得一些成效,但是力度还不够,还需要在今后的宣传工作中调整工作方式,扩大宣传面,更好地培养村民体育建设意识。
表6列出了村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可以看出健身操舞和散步是村民选择最多的体育活动内容,散步作为传统体育活动项目以其简单方便而为人们所喜爱,而健身操舞借助广场舞的形式近年来发展非常快,同时也正是由于新农村建设中广场、道路的建设,为这两项运动提供了理想的活动场所。此外像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过去开展不好的体育活动,在新农村体育建设过程中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通过调查了解到,陕西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主要是包括广场、公路边、街道边、自家庭院、就近学校等公共免费场所,随着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逐步推开,不少村庄也有了自己专门的体育活动场所,如: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等,但是按照人均拥有活动场地而言,目前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仍难以满足需求,同时村庄还没有完整的公共体育场馆,这就需要政府规划部门积极筹措各类资金,同时注意整合资源,有效发挥公共体育活动场所的作用。
表7是村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从表7中可以看出,强身健体仍然是大多数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但是在该动机以外,村民的锻炼动机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与新农村建设中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是分不开的。随着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加之媒体对体育锻炼的宣传,人们的锻炼动机正发生着变化。
表8列出了村民体育消费情况,从表8中可以看出,目前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服装鞋帽和体育器材等物质性消费,而体育培训、观看比赛等非物质消费所占比重很低,这也说明尽管农村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是还远未达到使村民主动进行非物质消费的水平。
2.1 陕西农村体育发展与社会变革的适应性
就政府宏观协调管控层面而言,陕西省各级政府对于农村体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表现出了相适应性。通过调研可以看出,在农村体育经费管理上,陕西农村体育经费主要来源渠道仍然是政府拨款,经费的使用采用实报实销方式;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上,陕西省相关部门一直以来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积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体育活动组织管理上,陕西省体育管理机构较完备,较好地发挥了体育活动管理职能。
就基层体育发展而言,蓬勃发展的各类农村基层群众性体育组织正在成为体育活动的主体,对农村体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表现出了相适应性。目前各类农村基层群众性体育组织包括体育辅导站、日常性的晨晚练点、老年体育协会等基层群众性体育组织,以及由企业和体育爱好者自己组织的运动队。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多数日常性群众体育活动都是由这些基层群众性体育团体组织开展的。
就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而言,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力,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闲暇时间也越来越多,对于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和时间保障,表现出了相适应性。调研中发现,越来越多的村民其体育消费比重在不断提升,同时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基本保证在30分钟以上,且不少群众能够保持在60分钟以上。
就农村文化发展而言,随着农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使得人们群众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和理解变得更加科学理性,表现出体育锻炼价值的多样性特点,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体育锻炼多种功效,表现出了相适应性。调研中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经济收入水平的增加,村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除了锻炼身体,体育锻炼对于居民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功能正逐渐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2.2 陕西农村体育发展与社会变革的不适应性
新农村建设对陕西农村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然而由于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导致在社会变革和体育发展之间仍存在着不适应性,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些不适应性也将逐渐消失。
首先,农村体育管理力量不足,表现出不相适应性。尽管各级政府都建立了负责农村体育事业的组织机构,但是从调研情况来看,各级政府机构对于农民体育运动的管理指导作用非常有限,同时负责具体工作的乡镇文体活动专干身兼数职,没有足够精力组织好农村体育活动,而作为文体活动专干重要补充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也很少到农村进行指导帮助,因此,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多以群众自发组织的方式进行,导致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很难达到科学健身的目的和要求。
其次,农村体育宣传效果不理想,表现出不相适应性。体育舆论宣传方式和内容能够影响人们对农村体育的认知程度,激发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但是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陕西大部分农村仍采用黑板报的形式进行体育宣传,且宣传内容单一,很少更新内容,从实际效果来看,很少有村民浏览这些内容,结果造成当地农民对体育科学健身知识、体育政策法规等信息难以了解和掌握,如村民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认知大多数仅限于听说过。
最后,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缺乏,表现出不相适应性。尽管随着新农村体育建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10年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陕西农村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但是从农民人均体育场地设施占有率而言,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任重而道远。从调研中可以看到,目前大部分运动场馆都是由企业或学校建设和管理,很少对外开放,闲置时间很多,而村里的体育场地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村民体育健身需求,导致不少村民因为缺少活动场地,不得不选择在马路边、街道上进行锻炼,这对于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是不利的。
3.1 结论
(1)在社会变迁背景下,陕西农村的社会生产、社会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发展农村体育带来了机遇。
(2)在社会变迁背景下,陕西农村的体育事业实现了突破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体育事业组织管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参与体育锻炼情况等方面。
(3)在社会变迁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和社会变革表现出相适应性和不相适应性。相适应性包括:政府宏观协调管控、基层体育发展、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文化事业发展;不相适应性包括:农村体育管理力量不足、农村体育宣传效果不理想、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缺乏。
3.2 建议
(1)针对目前各级政府机构对于农民体育运动的管理指导作用非常有限的问题,实施领导责任制,将农村体育工作划归于具体某一位或者几位领导的工作范围,并列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的指标之一。
(2)针对目前体育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积极协调当地企业和学校有选择性的开放部分体育场地,提高利用率,同时在今后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居民现有的或者将来会产生的体育需求,将体育设施的建设与居民集中居住新区的建设同步进行。
(3)针对目前体育宣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相关部门需要通过改变宣传方式和宣传内容来加大宣传力度。在宣传方式上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书籍、报刊等宣传媒介以及举办讲座、设立体育咨询室等方式进行宣传;在宣传内容上要多选择有关科学健身的知识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要注意对内容进行及时更新。
[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 2006/content_268766.htm.
[2]朱文富,向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西部农村体育的意义和作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11):10-13.
[3]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瓦戈,著.社会变迁[M].王晓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7,32,48,125.
[5]简新华,曾一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建设途径[J].福建论坛,2006(11):10-13.
[6]段禄峰,赵国锋.陕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路径[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9):285-290.
[7]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省人口发展报告[EB/OL].http://www. shaanxitj.gov.cn/site/1/html/126/ 111/10737.htm.
[8]陕西省统计局.2006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haanxitj.gov.cn/site/1/html/ 126/132/141/5078.htm.
[9]陕西省统计局.2014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haanxitj.gov.cn/site/1/html/ 126/132/141/10638.htm.
[10]陕西省卫生厅合疗处.2012年全省新农合运行情况通报[EB/OL].http://www.sxhealtn.gov.cn/xxxx.asp?nol= 16394.
[11]骆秉全,孙文.多元化筹集农村体育经费问题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4):31.
[12]李寿邦.陕西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11):109.
[13]刘文斌.陕西省农村体育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J].城镇化与城市发展,2011(13):171.
G80-32
A
2095-2813(2016)07(b)-0097-05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