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俄密约》看“以夷制夷”的破产

2016-08-15 08:15杜超海明
人间 2016年22期
关键词:清政府俄国条约

杜超 海明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从《中俄密约》看“以夷制夷”的破产

杜超 海明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再也没有能力凭借自身力量抵御外来侵略。面对各列强在华利益冲突产生的种种矛盾和竞争,清政府一批“筹办洋务”的官员开始把“以夷制夷”作为自救的法宝。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加紧了对远东地区的扩张,它巧妙的利用了清政府对于“三国干涉还辽”的“感恩”和对日本的恐惧,诱使清政府签订了以军事同盟为外表的《中俄密约》。俄国利用该密约打开东北地区的门户,实现其称霸远东的夙愿。中国“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清政府;以夷制夷;俄国;军事同盟

一、“以夷制夷”外交思想的由来及其实践

(一)“以夷制夷“的由来。

“夷”是中国古代以来,相对于华夏民族,对周边其他少数民族的统称,大有中原之土天朝大国的优越感。“以夷制夷”是清政府后期借鉴春秋时期中原各国抵御周边少数民族侵略的一种外交策略。即利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以各列强国在华利益的矛盾为切入点,依附、利用和联合其中某国来对抗其他列强,从而为本国谋取外交生存权。晚清政府之所以采取这种外交策略,是因为自鸦片战争之后,面对西方列强的相继入侵和介入,根据清政府多年的外交经验,看到了西方列强国家之间存在的激烈权益争夺和重重矛盾。

(二)“以夷制夷”的外交实践。

随着中国的国力日渐衰落,临近的两个国家俄国和日本在危机下实现国家转型。俄国经过不彻底的农奴制改革,成为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由于自19世纪80年代起,俄国向西和向南扩张的势力收到其他帝国主义列强的打击,它开始把视线定位于远东地区,中国东北地区首当其冲的成为其侵略对象。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力迅速提升,出台了以称霸亚洲为目标的“大陆政策”。此时,俄国的“远东政策”和日本的“大陆政策”在中国东北地区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二者之间的矛盾与竞争也日趋激烈。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告终,本来已经国力虚弱的中国现在更是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更进一步沦为了列强刺刀下的鱼肉。日本根据《马关条约》对中国进行疯狂的战争勒索。其中涉及到日本对辽东半岛的领土需求,严重刺激俄国神经,俄国当即拉拢法国和德国实行“三国干涉还辽”,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有条件地归还中国。

这一举动引起了清政府的意外的感激,再加上中国当时普遍存在着一种仇日恐日的心理,俄国的介入无疑使得中国把俄国的这一举动看作是打抱不平的“正义之举”,并且把俄国理所当然的视为中国的朋友,“以夷制夷”也似乎由理论成为了现实。而这一错误的判断正中俄国的下怀,于是俄国抓住了中国人这一心理,以中国人的朋友的假相,向中国兜售“中俄结盟”,“共同防日”的想法。

二、《中俄密约》的实质

而对于俄国而言,《中俄密约》则是俄国借以控制中国,独霸东北的幌子。它通过这个条约,以盟友的身份,进入了中国东北地区,夺取中国筑路权,控制中国东北命脉。筑路的目的,不仅要把中国东北变为“黄色俄罗斯”,还要以铁路为枢纽,控制整个远东地区。可见,所谓的《中俄密约》实际上是俄国利用中国空前的民族危机,以“结盟共同防日”为诱饵,引着清政府走向承认自己勒索东北“借地修路”合法化的一个条约。

三、《中俄密约》的签订经过

1896年5月,尼古拉二世将在莫斯科举行加冕仪式。当时,俄国邀请各国代表前往参加新沙皇的即位典礼。在这件事情上,俄国人做足了文章,再次赢得了清政府李鸿章的好感,促进了密约的签订。

尼古拉二世亲自对李鸿章进行“友谊”劝告。他表示“我国地广人稀,断不侵占人尺寸之地,中俄交情近加亲密,东省接路实为将来调兵捷速,中国有事亦便帮助,非仅利俄。将来倭、英难保不再生事,俄可出力援助。”沙皇以中俄“结盟”反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对华侵略为门面,诱使李鸿章同意“借地修路”。李鸿章请示清政府之后,朝廷出于对“抗日大计”的考虑,同意立约。于1896年6月3日,中俄双方代表李鸿章和罗巴诺夫亲王在莫斯科秘密签订了针对日本的,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中俄密约》,有效期15年。

四、条约对双方的不同约束

就但从条约的形式上来看,这确实是一份中俄结盟,共同防日的同盟条约。但是在这款条约中,对两国的约束实际是不平等的。从长远看,如果中国真正履行条约,俄国在战时、平时都能够利用中国的土地、物资、港口等资源为自己所用;而中国只有在战时俄国履行条约的情况下才能享受到某些利益。从当时来看,东北边防大门已经对俄洞开。中国得到了仅仅是俄国援助中国的空头支票,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利益。而且从签订的过程和程序上看,俄国巧妙地利用了清政府“以夷制夷”和对日本的恐惧心理,先以“借地修路”为主线,再议援助,迫使清政府答应俄国有条件的援助。但李鸿章和他后面的清政府却毫不知情,满以为为自己的国家找到了一个强有力的后盾,李鸿章得意地说“二十年无事,总可得矣”。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份“以夷制夷”的盟约并没有把中国从严酷的民族危机中解救出来,在后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后,走在第一个的侵略国居然就是自己的盟国俄国。俄国不仅没有帮中国的忙,反而变本加厉地利用条约便利对中国展开侵略活动。最大限度的摄取在华利益。

五、“以夷制夷”外交的破产

(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7年11月,德国兴师问罪“曹州教案”,抢占胶州湾。德国的行动使清政府很快想到了盟国俄国。俄国对旅顺港这个天然“不冻港”垂涎已久,借“援华抗德”为幌子,1898年3月强迫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条约》,5月再签订《续订旅大租借条约》。中国“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件水面租与俄国”,“租地限期,自画此约之日起,定二十五为限”。沙俄的触角由此从东北北部伸到东北南部,整个东北实际成为俄国的势力范围。

俄国的行为极大刺激了其他列强的侵华野心。1898年4月,法国租借广州湾及其附近水面,把广东、广西、云南纳入其统治。英国强租威海卫和香港岛对岸的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及附近的岛屿(新界),以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日本也乘机迫使清政府承诺不将福建省任何地方割让和租借给其他列强。中国大好河山已被诸列强瓜分殆尽。

(二)中华民族的觉醒。

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朝廷有志之士开始采取自救维护自己日渐没落的统治。这就有了后来的“戊戌变法”,清朝统治者希望通过自行改革来走向民族复兴之路。而随着国外势力的相继介入,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也空前激化。1900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兴起,后来遭到八国联军和清政府的联合绞杀,中国的首都再次被列强铁蹄践踏。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巨额赔款使中国处境更加雪上加霜。

(三)加速清政府的灭亡。

空前的民族危机使得本已虚弱的清政府根本无法应付,对列强的仇恨已经慢慢退化为了一种恐惧。对内,人民反清的运动不断兴起,一次次地打击着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对外,中国主权沦失殆尽。清政府自己也看到了亡国的边缘。为了苟延残喘,清政府选择了和国外列强合作,甘愿作他们的在华代言人,一次次地对主权进行退让,接受各种苛刻的条件。

清政府已没落为帝国主义在华统治工具,为了寻求民族复兴和独立,就必须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已成为各有志之士的共识。引发了后来1911年的辛亥革命,人民终于以武装暴力的方式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清政府的丧钟也因此敲响了。

(四)俄国在远东地区影响力增强。

俄国在中国战败急需资金支付战争赔款之际,通过道胜银行向中国“友情”推行“四厘借款”,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维特的“借地修路”,使得中东铁路顺利建成。这不仅加强了俄国本身对远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战略布控。而且打着共同防日的旗号,俄国向中国推行“铁路与银行”和平征服战略,在中国获取了巨大权益。

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过黑龙江、吉林两省而直达海参崴。再配以《中俄密约》中条约规定的“无论战时,平时,俄国可利用上述铁路运兵、粮、军械”。俄国可以在条约所提供的环境下,直接对东北实行掠夺和控制,把日本的势力排除在外,为沙俄独霸东北奠定了条件,更有利于实行他所谓的“黄色俄罗斯”的计划。此举更加激化了俄国与日本乃至其他帝国主义的在华矛盾,终于1904年2月,日本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对俄国占领下的旅顺口发动偷袭,日俄战争爆发。这场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瓜分中国权益的强盗战争以俄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至此,清政府苦心经营几百年的“朝贡体系”土崩瓦解,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关系形式也更为复杂了。这一切,皆因三国干涉还辽和《中俄密约》的影响。

六、结论

综上所述,甲午战争后,面对衰落的国力和严峻的国际形式,为了在外交中求得生存,清政府需要寻求国际援助,挽救自己的统治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是由于清政府昧于国际大势,对俄国的远东政策和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本性认识不清,在外交中对俄“曲为维特”、一味退让,甚至以牺牲本国政治军事利益的方式换取俄国的同盟支持。结果非但没能解救自己的困境,反而使中国东北门户洞开,引狼入室,这种“以夷制夷”的外交,结果反而导致自己“被夷所制”,给中国带来了更大的危机。

[1]章伯峰.近代史资料(总73号).[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三卷[M].北京.三联书店.1980

[3]张玉芬.论清政府的联俄政策及其社会影响[J].南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海明(1989--),男,满族,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国际关系史方向研究。

K207

A

1671-864X(2016)08-0056-02

杜超(1989--),男,汉族,四川宜宾人,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俄国史方向研究。

猜你喜欢
清政府俄国条约
七颗钻石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俄宣布退出《开放天空条约》
美不续签俄美仅存军控条约?
新军:清政府的掘墓人
卢汉铁路筹款问题探析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第一次政治大借款的意图与困境
俄国白银奇葩罗赞诺夫
《里斯本条约》有望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