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舒圣祥
“丢书大作战”纵是营销也美丽
文舒圣祥
最近,很多人在讨论一个叫作“丢书大作战”的活动。不少市民在早高峰乘坐地铁、网约车时有意外收获,竟然“捡”到一本书。黄晓明、徐静蕾、张天爱、张静初等很多明星也参与进来,丢下了很多贴有活动标志的书籍。发起活动的企业,还开发了专属网站与线上系统,扫描二维码可以了解每一本书被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丢下,又被谁捡到了。
流动、共享、互动、使用、追踪……读过凯文·凯利《必然》的人,一定熟悉这些。在我看到“丢书大作战”活动介绍时的第一时间,原本用于描写未来科技大轮廓的这些
,竟然排着队在我的脑际闪过。由此,我对“丢书大作战”有了第一印象,挺靠谱。
今时今日,我们早已从书籍之民过渡到屏幕之民。通过丢书与捡书这样的流行游戏,呼唤人们在屏读之余也读点好书,同时也能让书籍流动起来大家共享,还能在线上系统留下阅读痕迹,和曾经读过这本书的朋友们互动,真的挺不错。
国人爱藏书,但是书一旦被藏,往往就意味着失去价值,再也不会被人翻开。也许,漂流才是书本最有价值的存在方式,书就是让人读的,读的人越多越好,使用权要远比所有权更重要。
“丢书大作战”的创意,是复制两周前英国演员艾玛·沃森(电影《哈利波特》中赫敏的扮演者)在伦敦的“地铁藏书”活动。赫敏在伦敦地铁藏了100本书,国内“丢书大作战”升级成了1万本,还有一长串明星、作家、媒体人参与。本来是发扬光大了,却有人吐槽,只会山寨别人的创意。
其实,山寨从来不是一个贬义词,它的另一种褒义说法就是共享。丢书,就是分享阅读。更何况,组织者事先已经知会对方,并且得到了支持。事实上,类似活动国内早已有人在广州地铁和重庆轻轨上尝试过,只不过未能取得“赫敏藏书”那样的明星效果而已。
“国人没有读书习惯”“地铁拥挤不适合读书”之类槽点,也是没有多少道理的。人人都爱读书,那也就用不着“丢书大作战”来推动阅读了。正因为很多人不爱看书,甚至从来不看书,所以活动才有其价值。比如说,如果去图书馆搞“丢书大作战”,意义就小多了,因为去那里的,本身就是爱看书的人。
确实,国内地铁拥挤不堪,打开书的姿势有时候都难以做出,但带回去看应该还是可以的,别说你腾不出手来。有些人居然说,地铁丢书扰乱公共秩序,证据是:黄晓明丢书让地铁暂停运营。事后证明,黄晓明是在前一天丢的书,根本扯不上关系。丢书怎么会扰乱公共秩序呢?你以为是明星走红毯么?你要不试着去丢一本,看看地铁会否因此停转一分钟?
就像种子不是每一颗都会发芽,鱼卵不是每一粒都会长成小鱼,“丢书大作战”的书很可能会真的丢失,拿回家就再也不肯“丢”回去了。据说,漂流在地铁内的书,有些已经“被坐烂”,还有的因为“无人敢拿”而被保洁员收起来堆放在垃圾桶边。这确实很尴尬,却也是必然发生的现象。
我看到有人酸溜溜地写文章,“捡一本书不会改变你的生活”;这是正确的废话,但读书却是一个人保持尊严升级认知的最好方式。还有人质疑“丢书大作战”是个商业营销活动,对,很有可能,可是这又怎么了?人家免费丢书,你免费看书,人家混个知名度有错吗?“丢书”也是要成本的,倘若组织者真能从中赚钱,那才是好事呢,说明这件事有望持续下去,甚至形成良性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