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高建群《在精神的高处》的创作意识

2016-08-15 00:42:44史维陕西省体育运动学校西安710065
名作欣赏 2016年30期
关键词:作家意识创作

⊙史维[陕西省体育运动学校,西安 710065]

地域文化与高建群《在精神的高处》的创作意识

⊙史维[陕西省体育运动学校,西安 710065]

作家的创作意识总是与其生活生长的地域文化环境息息相关,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体现出地域特色,而且能体现出民族精神。高建群出生于关中平原,生活在陕北高原,在新疆边境地区做过边防军,因此,其创作视野与思想高度与这三个地域有着密切联系,其作品的创作意识也都源于这三个地域的不同文化背景。

地域文化 高建群 《在精神的高处》 创作意识

《在精神的高处》是当代著名作家高建群的一篇优秀散文。文章的主线是“精神的高处”,作者以“登山”为引入点,抒发了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精神境界的深刻解读。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指引读者登上一个精神的高度,在精神的制高点俯视日常生存状态,从而使读者的精神状态从故步自封的层次“拔身而出”。这同时也是作家创作这篇散文的主要创作意识。

一、创作意识

创作意识是指引作家将其自身的创作能力转化成为具体的创作行为的一种写作意识形态,是文学创作的基础与来源。一个作家的创作意识,主要包括创作动机、创作预期以及创作潜反射心态三个方面。这三个创作意识的基本构成因素,都与作者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审美能力、自身文化内涵的要点相关。创作动机:即作家的主观意图,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作家创作的起始愿望,创作动机便是作家展开文笔创作的原动力。创作动机不具有直观形态,是作家内心深处的一种想法,来源于某一灵感或者长期构思,是作家内心深处的隐秘心理和情感积累;创作预期:即作家实现其创作动机的具体创作行为的心理设计,是具有理性色彩的能将作家的创作行为进行正确约束的支持性心理特征。创作预期是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支持力量,也是作家将其自身的需求和价值展现出来的一种目的性意识形态;潜反射心态:即作家创作动机和创作预期长期积累的一种判断性心态。作家能够根据自身经验判断出某一创作意识的文学价值,从而选择是否应该进行创作、具体的升华点和挖掘点、表达形式等关键点。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是一个有机整体,对作家的创作过程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地域文化对高建群创作意识的影响

高建群出生于关中平原,生活在陕北高原,在新疆边境地区做过边防军,因此,其作品的创作意识源于这三个地域的不同文化背景。高建群将渭河平原、阿勒泰草原以及陕北高原作为其精神家园,同时,将渭河、额尔齐斯河以及延河作为其文学作品的生命源泉。高建群是陕西人,因此,对陕西文化有着深刻的整体性理解,但又因为自身独特的生活经历,又对陕西不同区域的文化有着丰富的理解。渭河平原和陕北高原有着不同的地域形态,文化形态存在差异。高建群在创作中对此有充分的把握和表现。

(一)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不仅包括地域自身的特点,而且包括地区的外貌、物质组合等。高建群的众多作品都以地理环境为题材,表现出其崇拜生命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不管是以草原为创作背景,还是以平原为背景,又或者是以粗犷雄奇的高山大河为背景,其作品都能给读者的心灵带来极大的震撼和冲击。甚至,在高建群的某些故事性作品中,他都会从人物以及故事环节中自然脱离出来,将笔墨完全置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中。

(二)生态民俗风情

陕西悠久的历史民俗文化是高建群小说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主要原因。民俗是当地广大人民群众长期积累传承的文化成果。高建群在作品中渗透最多的生态民俗是陕北民俗,其中涉及信天游、剪纸等地域文化精髓,同时也没有回避各种地域陋习。可以说,陕北的生态民俗风情深刻影响了高建群的写作,他的作品能巧妙地将读者的思维引入到陕北民俗中,使作品充满了独特的地域色彩。

(三)历史文化

高建群对历史文化有着极大的热忱,因此,其创作背景主要基于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但同时作家又将历史与现实进行了高度融合,并且以作品的形式将历史文化生动地展现出来。高建群在进行创作时将触目惊心的饥饿史和文革史进行了充分的描写,但不是以历史教科书般的陈述形式表现出来,而是应用艺术手法将历史与创作意识进行了高度整合,从而不仅将历史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而且给作品赋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概念。

三、地域文化对高建群《在精神的高处》创作意识的影响

(一)对精神的高处的热切追求

高建群认为,新的年轻一代不能满足眼前所得,而必须拥有雄心大志,同时还需拥有危机感,不断追求自身的精神高处,才能从平庸的生活中“拔身而出”。在《在精神的高处》这篇文章中,作家引经据典,举出了海涅、林则徐、尼采等人对精神的高处的热烈追寻意识,以达到鼓舞读者的目的。文章中,笔者虽然在开始提出其登“南五台”和“清凉山”的经历,但并没有将笔墨重点放在具体的风景和过程描写中。全文始终围绕一个“关于登山”这个中心题旨,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引导读者学会向高处走,像登山一样向精神的高度攀爬。

(二)陕西文化与精神高处的结合

文章第二自然段中,作家说自己最近登了两次山,这实际上表明了其创作意识的来源。南五台是终南山的主峰,是秦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陕西的重要地标性自然风光。作者提出自己在登顶之后有了出世的感觉,这句话正是作家在登顶之后对其新的精神高处的描写。作家还攀登了延安的“清凉山”,并看到了“苍生一望”四个字,同时发问:芸芸众生会不会在此俯视红尘?这句话的意思是,身体攀爬到一定的高度时,精神层面的高处也必将有所提升。登山所及的高度在此只是一个寓意,精神的高处才是作家“登山”的本真追求。

(三)作家自身经历与精神高处的交汇

高建群曾说过,当他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命运将其放置于贫困的农村,又将其放逐至遥远的草原,接着又将其带到大都市,这种种经历,便是老天给他安排好的创作路线。丰富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作家不断追求精神高处的理念,并且将自己视为一个思想家,而不是单纯玩技巧的作家。因此,作家不断追求自身精神的高处,并且立志修炼出一种舍我其谁的气魄。

四、具体创作中的潜反射心态表现

(一)形散神聚,一气呵成

作者在文章开头由“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在苦役般的人生中,我们常常会产生一种拔身而出的渴望”引出中文章的中心意旨,即表明登山是要实现“拔身而出”的目标的途径,接着引用海涅的名句指出登山的实质涵义是要登上一个“精神的高处”,这一观点与文章的立意高度符合。同时,作者引用尼采、陈子昂、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作品来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文知识分子对“精神的高处”的锲而不舍的追求。最后,作者借林则徐的对联将文笔转至二郎山,点明了登山就是达到精神高处这一重要观点。作者在叙述时环环相扣,每一个例子之间看似并没有联系,但是在主要的表达思想上却做到了高度一致,体现出了作者对“拔身而出”而达到“精神的高处”的通透理解与热切追求,使这篇散文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二)引经据典,旁征博引

文章围绕精神的高处这一论点,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文章应用了众多古今中外的作家和名人对精神高处的深刻见解,例如陈子昂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的诗句:“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冰塞川。”杜甫的“登泰山而小天下”。韩愈的诗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涌蓝关马不前。”林则徐的对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三)语言富于哲理,形象生动

高建群的散文富含哲理,这篇文章便充分展现了这一写作特点。如:“生命要求我们创造,要求我们永远保持对生活的激情,而庸俗则强使我们就范和臣服于生活的平庸,所以连这些人物也面对生活时时生出恐惧。”这句话,只有拥有丰富生活经历和哲学思想的人才会对生活和生命有如此深的领悟。只要我们对文章的每一个用词和句子进行细细品味,就能发现高建群散文中的诗意与哲理。文章用词朴实,但同时又有着形象而生动的画面感,读者在品读文章的时候能够思考何为“精神的高处”,如何达到“精神的高处”,进而明白人生的追求就是不断寻求精神高度,丰富自我。

总体上看,高建群的创作理念主要包括两点:首先是通过对人类的起源以及未来的探索,从而展示整个人类生存的状态;其次是基于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以此追溯人性的本源。两大理念在最深刻最宏观的意义上又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成为高建群创作中地域文化背景和人文关怀的审美显现,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他对民族文化、对生命与生活的深切感知和透彻认识。

[1]高建群.你我皆有来历[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

[2]倪文锦.语文(基础模块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杨梅霞.多种文化背景下的高建群小说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2012.

[4]李瑜.地域文化视阈中的高建群小说创作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

[5]薛强强.地域文化视野中的高建群小说创作意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

作者:史维,陕西省体育运动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论。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作家意识创作
作家的画
文学自由谈(2022年5期)2022-09-28 11:29:44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小说月报(2022年2期)2022-04-02 03:10:32
《一墙之隔》创作谈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英语学习(2015年12期)2015-02-01 1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