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勃朗特
——一个反基督的斗士

2016-08-15 00:42:44李敏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名作欣赏 2016年30期
关键词:克利夫勃朗特基督

⊙李敏[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艾米莉·勃朗特
——一个反基督的斗士

⊙李敏[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艾米莉·勃朗特(1818-48)是英国19世纪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她可称为一个反基督的斗士,主要表现在:对基督教教义里“永恒惩罚”的谴责;对传统的天堂和地狱的抛弃;对人性以及上帝的整个创造持悲观甚至悲痛的态度。

艾米莉·勃朗特 反基督 永恒惩罚 天堂和地狱

作为西方文明的两大主要传统之一和西方人赖以生存的主要价值规范,基督教遭到越来越多学者的批判,反基督也成为很多作家表达的主题之一。早在19世纪的艾米莉·勃朗特就是其中一位。“艾米莉是众姐妹里唯一一个可以不上礼拜日学校,不必去教堂礼拜的人。”

基督教教义认为,来世远比今世重要。在19世纪的英国,不管是教堂还是普通民众,大部分仍将人分为两类,一类人将被拯救,从而升入天堂,而另一部分人则被谴责,死后进入地狱。那么,哪些人能够被拯救呢?依据基督教,只有那些遵守基督教教义的人们死后才能进入他们的“乐园”。这一教义压抑了自我与个性,牺牲今世以换取来世的“幸福”。艾米莉强烈地谴责这一“永恒惩罚”,她认为所有人都可以得到拯救,地狱只存在于人世间,没有灵魂在死后还要遭受折磨。下面的一首诗中,她清楚地表达了对基督教“永恒惩罚”的唾弃:

No that I feel can never be/A God of hate could hardly bear/To watch through all eternity/His own creation’s dread despair!

“永恒惩罚”永远地将一些人打入地狱,永世不得翻身。根据基督教教义,人没有选择升入天堂或落入地狱的自由。人是上帝的“羔羊”,温顺,不得反抗,只能消极地等待被屠宰。艾米莉对此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她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每个人都能到达属于自己的天堂。她反对一切禁锢自由的东西,她认为自由比什么都重要。这一点可以从她的个人经历窥见一斑。当身处广袤的原野,她感觉像在天堂一样幸福,因为只有在这里,她才能远离基督教那些说教。后来,她不得不离开前往一所寄宿制女子学校里开始她的学校生活,但在那里她感觉窒息。也许对大部分女孩子来说,“Roe Head”是提升自我,从而更接近基督教天堂的地方,但对艾米莉来说,这里就是地狱。她的天堂在原野上,那个一直伴随她童年成长的原野上。

艾米莉的天堂和地狱与基督教的完全不同。她对基督教意义上的天堂和地狱嗤之以鼻:

No promised Heaven,these wild desires/Could all or half fulfill/No threatened Hell,with quenchless fires /Subdue this quenchless will!

在这首小诗里,拥有狂热的欲望“wilddesires”的人们不会到达天堂“promisedheaven”;而地狱“threatened Hell”也不能驯化人们坚强的意志。这是基督教的天堂和地狱。艾米莉不屑于升入这样的天堂,并且在这样的地狱面前,她表现得很无畏。又如另一首小诗:

Vain are the thousand creeds/That move men’s hearts,unutterably vain/Worthless as withered weeds/Or idlest froth amid the boundless main.

作者谴责了传统宗教。她勇敢地宣称,“the thousand creeds”,也就是基督教的道德规范,都没用“unutterably vain”,对她来说一点价值都没有。

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更深入地表达了其对传统天堂和地狱的摈弃。希思克利夫,是一个残忍、野蛮、自私、充满仇恨的形象,按照基督教教义,他理应下地狱,凯瑟琳也是。但是,他们两人都最终到达了自己的“天堂”,与传统天堂完全不一样的“天堂”。

小时候的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就被认为“和野人一样粗鲁”①。在凯瑟琳的日记里,洛克伍德读道:“我拿起这本脏书(《圣经》)的书皮,用力地把它扔到狗窝去,并发誓说我恨善书。”希思克利夫把他那本也踢到了同一个地方。那本“善书”对他们来说毫无用处。他们真正的快乐是能在原野上奔跑,一整天待在那里。那些传统习俗和基督教价值观被他们彻底抛弃。

凯瑟琳和希思克利夫成长过程中就没有上帝的知识。他们的天堂里布满野玫瑰和荆棘。老恩肖死了后,奈莉担心凯瑟琳和希思克利夫会很伤心。但她发现的事实却是:“他们已经平静些了,也不需要我去安慰。这两个正在用比我所能想到更好的想法互相安慰:世上没有哪个牧师能把天堂描绘得跟他们天真单纯的话语中描绘得那样美丽。”甚至奈莉都情不自禁地“希望我们大家都平平安安地一起到那里去”。他们的天堂是童年时的乐园,这里没有死亡,没有上帝,没有基督,这里人的灵魂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约束。

小说里,凯瑟琳很多次描述了她的天堂,一个与基督教天堂迥异的情形:“我只是想说天堂好像不是我的家。我伤透了心,哭泣着,因为自己要回到人间。天使们非常生气,就把我让到呼啸山庄的石楠树丛中间。我就在那里醒过来,高兴地哭着。”天堂不是凯瑟琳的家,因为这个天堂是基督教的天堂,压抑且令人窒息。

死前不久,希思克利夫已经不能进食或休息。从奈莉口中,读者得知他从十三岁起,就过着一种自私的“非基督徒的生活”,从那个时候起他“手里就几乎没有拿过一本《圣经》”,所以奈莉建议他“去请个人——随便哪个教会哪个牧师——来给你讲解《圣经》,向你指出,你偏离它的训诫有多远了;还有,你是多么不配进天堂,除非你在死之前能洗心革面”。但是,希思克利夫坚决地回绝了她:“用不着牧师来!也不需要给我念叨些什么——我告诉你,我就要到达我的天堂了,别人的天堂对我来说一点价值都没有,我也不稀罕。”奈莉不禁对他“不信神的冷漠态度”感到十分震惊。

此外,艾米莉清醒地认识到基督教虚伪的本性,并深恶痛恨之。《呼啸山庄》中,约瑟夫总是尽力去讨好他不同的主人,压榨那些弱者,首先是凯瑟琳和希思克利夫,后来是哈里顿。表面上他忠心耿耿,实则虚伪,以自我为中心。在奈莉看来,他是“最令人厌烦、自以为是的法利赛人,他翻来倒去看他的《圣经》,搜寻好的希望归于自己,却把诅咒都丢给旁边的人。凭着他精通说教,还有虔诚的讲演,有预谋地给恩肖先生留下一个好印象”。他无情地让恩肖先生担心“自己的灵魂所在,大谈该如何苛刻地管束他的孩子们”。恩肖先生是呼啸山庄的主人,自然就成为约瑟夫唯一想取悦和服务的目标。辛德雷和凯瑟琳都是他攻击的对象。他不仅一晚一晚地嘟囔抱怨希思克利夫和凯瑟琳,而且鼓励他的主人“将辛德雷当作被上帝抛弃的人”。

艾米莉的一篇法语随笔“TheButterfly”谴责、抛弃整个的上帝创世:“我捡起身旁的一朵花儿,它非常漂亮,刚刚开放;但一只丑陋的毛虫偷偷地藏在花瓣里,花瓣已经开始萎缩了。‘地球令人悲伤的形象,还有地球上的人们!’我大喊:‘这只小虫以破坏保护它的植物为生;那么,它又为什么被创造出来呢?而人类又是为什么被创造出来呢?’……我将那朵花扔到了地上。这个时候,整个宇宙在我看来,就是一台巨大的机器,制造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带来邪恶。我甚至怀疑,上帝在人类犯原罪之日为什么不把整个世界毁灭。‘整个世界早就应该被毁灭,’我说:‘摧毁它。’就像我摧毁这只毛虫一样,它一生中什么也没做,仅仅让它接触到的所有东西都恶心透顶。”

犯有原罪的人再也无法回到失去的天堂,他们只能折磨自己直至死亡。艾米莉的很多作品试图探索了人类能够重回天堂的途径:今世的无尽欢乐、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在童年的天堂里就一直为人们铭记。凯瑟琳·肖恩伤透了心,哭着要回到呼啸山庄,回到她的家,她的天堂。希思克利夫在弥留之际也穷尽全力追随她。然而,所有的努力都化为泡影。最终,他们只能承认所犯的罪责,忍受不可逃脱的折磨。这时,死亡似乎成为唯一的出路。只有在死亡里,人类才能到达那苦寻多年的“极乐世界”。只有在死亡里,希思克利夫才最终与凯瑟琳“摈弃前嫌”,幸福地融为一体。只有这时,他们才最终到达了他们的天堂,完全抛弃掉基督教的天堂。

①[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孙致礼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文中有关该作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1]Hatfield,C.W.The CompletePoemsof Emily Jane Bronte[M].New York and London:n.p.,1941.

[2]Miller,J.Hillisr.“Emily Bronte.”The Disappearance of God:Five Nineteenth-Century Writers.Cambridge[J].The Belknap Press,1963.

[3]陈茂林.回归自然返璞归真[J].外语教学,2007(1):69-73.[4]苏耕欣.新中国六十年勃朗特姐妹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18-130.

作者:李敏,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本文系山东工商学院青年课题“多维视角下的艾米莉·勃朗特研究(2015QN02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克利夫勃朗特基督
英国最臭名昭著的杀人狂死于新冠
新传奇(2020年46期)2020-12-28 02:37:49
浅析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56
为施政和立法之依据:近代中国政府基督宗教调查研究
近代史学刊(2018年2期)2018-11-16 09:19:32
艾米莉·勃朗特
学苑教育(2018年3期)2018-02-01 06:59:03
从基督绅士到职业俗人——美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启示
Gothic Elements in Wuthering Heights
青春岁月(2016年4期)2016-08-04 16:42:32
基督式忏悔
文学港(2016年7期)2016-07-06 15:43:55
试论勃朗特姐妹女性视角的开拓
女性成长的书写——张洁《无字》与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文化解读
最严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