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突破障碍“走出去”

2016-08-13 16:04张林
科技资讯 2016年5期

张林

摘 要:中国企业“走出去”正面临着国际风险、国内体制束缚和企业自身竞争力局限的障碍。我国政府必须加强宏观引导并健全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境外投资法律体系,提供金融和财政支持,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中国企业自身必须提升以风险管理能力、品牌竞争力、环境适应力等为内容的综合竞争力,突破障碍“走出去”。

关键词:“走出去” 政府配套措施 企业综合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2(b)-0076-02

1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涵义与障碍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指国家鼓励和扶持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和优势的国内企业有计划地到海外投资, 实现产品和生产要素、资本和技术、普通劳动和人才以及经营管理全面主动地进入国际市场, 充分发挥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作用。中国企业“走出去”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国际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需要。目前,中国经济进入增速阶段性回落的“新常态”时期,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内需不振,市场萎靡,产能严重过剩。中国经济面临的困境客观上要求中国企业“走出去”。

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科学性,但其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关系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长远战略。中国企业“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更具时代意义,但绝对不是西方国家叫嚣的“中国威胁”。中国企业开展海外投资和从事国家化经营本着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理念,对全球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我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去”正经历着规模扩大、领域拓宽、层次深化、结构优化的过程。但是,国家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未落实,对外投资法律体系不健全,信息咨询服务欠缺,不能完全适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需要。中国企业自身对境外投资缺乏严格的风险管理;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国际竞争力弱;企业制度不尽规范,人才缺乏,经营管理能力较弱。海外投资当地的投资壁垒、文化意识冲突、政治风险和环保风险等因素正阻碍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健康发展,国有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动辄遭遇贸易保护主义、劳资纠纷和媒体恶意负面舆论等困境。政府和企业必须积极寻求突破障碍的策略方法。

2 政府加强宏观引导并健全配套政策措施

政府的积极作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政府关于企业“走出去”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尚不完善,不能适应新时期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需要。政府在宏观层面应当积极引导并健全落实配套政策措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营造一个健康的内外环境。

第一,完善境外投资法律体系。尽快制定“海外投资法”,改变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和从事国际化经营无法可依的局面。加强多边谈判,消除各种投资壁垒,通过签订境外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为企业创造适宜的国际投资环境和国际竞争环境。

第二,改革管理体制。创新境外投资管理体制,转变观念改革审批制度,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责,避免出现交叉审批和重复管理的现象;减少审批环节和程序,提高审批和管理效能。应当成立海外投资综合管理机构,统一管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

第三,优化投资主体结构。对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进行改组,克服国有企业约束不力、风险责任不明的情况;取消对民营企业在“走出去”的限制,提供政策支持,鼓励有条件和竞争优势的民营企业“走出去”。

第四,建立并完善金融和财政政策支持。建立支持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金融服务机构,国家应制定相应的税收鼓励扶持政策和规范管理措施,如出口退税和境外投资所得税减免抵扣等,以扶持、引导企业进行境外工程承包、劳务出口和境外投资。

第五,提供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与外国企业竞争过程中的一大劣势就是信息不对称。政府可以主导建立的海外投资环境信息库,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政治经济等投资环境信息。另外,可成立或者扶持营利性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介机构,全面提供各国及地区的政治、经济等投资环境信息。

3 企业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

中国企业突破障碍成功“走出去”,需要政府和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在微观上,我国企业综合竞争力薄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

第一,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会遇到各种机遇,也会面临各种风险。(1)税收歧视、政策歧视、立法歧视以及政局不稳、战争和地区冲突带来的政治风险。虽然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外资相对较为开放,但在政治层面上对中国企业还存在歧视;特别当中国企业在投资中东、非洲、南美等政局不稳定的国家时面临着巨大风险。(2)绿色环保低碳成为各国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中国企业要“走出去”面临环保风险,为此必须确保自己企业各个生产环节的环保性。(3)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存在法律风险。企业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法律规定和经济政策,减少涉外法律纠纷。还应该注意防范当地财税政策风险,提高企业走出去的成功率和回报率。(4)国外政局动荡和战争给企业的人员和财产造成安全风险。企业须提高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正确应对各种潜在风险。

第二,技术创新,增强品牌竞争力。企业“走出去”需要高瞻远瞩,制定适应自身的创新战略,制定适应自身的产品组合策略与产品系统的配套策略。中国企业“走出去”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产品、市场创新力度,逐渐培养强大的自主开发能力,要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断创新生产达到国际质量标准的核心产品。

第三,因地制宜,提升环境适应力。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选择发展模式应根据自身情况和目标市场实际情况,积极推进本土化战略。企业可以通过合资或合作经营,吸收当地员工,提高当地职员持股比例,优先采购当地原料和初级产品,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等方式,博得投资当地的认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吸收国际化人才。目前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还落后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中国企业需要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积累企业的组织管理优势,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企业经营者应具有全球意识,善于站在全球市场的角度考虑和处理问题。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存在人才稀缺。企业可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掘培养企业内部的国际化人才;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吸引国际化人才的加盟,从而奠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根基,源源不断地提供企业国际化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 郑朝晖,裴雪慧,胡宏,等.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资讯,2008(18):144-145.

[2] 陈坚副.基于企业竞争力分析视角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思考[J].国际贸易,2010(3):29-35.

[3] 陈坚.完善中国企业“走出去”政策措施体系之思考[J].国际贸易,2013(10):25-31.

[4] 杨震宇.风险管理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几点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5(12):1-5.

[5] 王建业,李水凤.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思路和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1(4):14-15.